脑卒中后尿失禁与脑卒中远期结局的相关性分析

2016-08-02 08:34方之勇唐汉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13期
关键词:尿失禁脑卒中

宋 艳 熊 涛 方之勇 唐汉平

湖北襄阳市中医医院 襄阳 441000



脑卒中后尿失禁与脑卒中远期结局的相关性分析

宋艳熊涛方之勇唐汉平

湖北襄阳市中医医院襄阳441000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是否发生尿失禁与患者远期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后10 d内是否出现尿失禁分为尿失禁组38例和非失禁组54例,比较2组基线资料、随访2 a患者的结局等。结果2组性别、脑卒中类型、既往病史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CSP分型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入院时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尿失禁组NIHSS评分、WBC、PLT、FIB、hsCRP检测值均显著高于非失禁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入院时的FBG、K+、Na+、TC、TG、HDL-C、LDL-C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失禁组在24个月的随访中1例失访、非失禁组2例失访,尿失禁组病死率34.21%,显著高于非失禁组的7.41%(P<0.05),2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失禁组的残疾率及残疾程度显著高于非失禁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入院10 d内发生尿失禁的患者远期预后较未发生尿失禁的患者差。

【关键词】脑卒中;尿失禁;远期结局

尿失禁(UI)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有报道认为脑卒中患者在院期间的UI发生率可达55%左右,而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的UI发生率维持在20%~25%[1]。脑卒中患者一旦在院期间或出院后发生UI,会对患者的心理以及机体造成重大的影响,并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2]。Thomas等[3]英国学者报道了750例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半年内发生尿失禁患者达45例,并对其随访观察后发现74%的尿失禁患者未进行相应的干预,而迄今为止关于脑卒中后并发UI的临床危险因素研究较少,是导致多数患者出院后并未进行相关临床干预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重在探讨脑卒中患者发生UI的相关临床风险因素,并揭示脑卒中患者发生UI后相关预后情况,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纳入标准:(1)脑卒中的诊断依据1994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结合CT、MRI、临床医师体格检查确诊;(3)发病至入院时间在48 h以内;(4)入院前未接受任何治疗。

排除标准:(1)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2)发病前存在尿失禁患者;(3)合并恶性肿瘤及其他严重影响患者健康或生存的疾病;(4)合并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衰竭的患者。

选取本院2011-01—2012-12收治的92例脑卒中患者,92例患者,男59例,女33例,年龄52~86岁,平均(68.5±7.2)岁,其中脑梗死57例,脑出血35例。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全前循环综合征(TACS)26例,部分前循环综合征(PACS)38例,后循环综合征(POCS)11例,腔隙性综合征(LACS)17例。根据患者入院后10 d内是否出现尿失禁分为尿失禁组38例和非失禁组54例。

1.2研究方法所有经明确诊断的脑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信息:年龄、性别、既往病史、脑卒中类型、OCSP类型、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空腹血糖(FBG)、电解质(K+、N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

UI诊断标准:采用Bartel Index中的小便项目进行评分,小便完全不能控制为0分,包括尿失禁、插管、不能自理的情况;偶发尿失禁5分;完全可以控制10分。评分≤5分评为尿失禁发生。

远期结局的观察:对2组患者均进行24个月的随访,采用电话或患者主动到本院门诊进行随诊检查,记录患者24个月内出现死亡、脑卒中复发、残疾(Bartel Index评分:>90分为独立,80~89分为轻度残疾,60~79分为中度残疾,<60分为重度残疾)均记录为不良结局。

1.3检测方法采用日本全自动血液分析仪symax-TC280分析相关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指标,采用日本全自动凝血功能检测仪器CA-530检测FIB,采用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7180分析空腹血糖(FBG)、电解质(K+、N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指标。

2结果

2.12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及NIHSS评分比较2组年龄、性别、脑卒中类型、既往病史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CSP分型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组患者入院时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尿失禁组NIHSS评分、WBC、PLT、FIB、hsCRP检测值均显著高于非失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入院时的FBG、K+、Na+、TC、TG、HDL-C、LDL-C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一般情况比较 [n(%)]

组别OCSP类型既往病史TACSPACSPOCSLACS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其他尿失禁组23(60.53)10(26.32)4(10.53)1(2.63)19(50.00)11(28.95)4(10.53)2(5.26)2(5.26)非失禁组3(5.56)28(51.85)7(12.96)16(29.63)24(44.44)14(25.93)7(12.96)5(9.26)4(7.01)t/χ2值36.2790.958P值<0.0010.916

表2 2组实验室指标及NIHSS评分比较

组别Na+(mmol/L)hsCRP(mg/L)TC(mmol/L)TG(mmol/L)HDLC(mmol/L)LDLC(mmol/L)尿失禁组145.7±11.97.14±3.085.84±0.961.86±0.720.95±0.373.95±0.93非失禁组141.8±12.45.27±2.165.52±0.891.63±0.841.08±0.423.64±0.92t值1.5103.4251.6441.3701.5341.584P值0.120.0050.0920.1580.1160.108

2.22组随访24个月的结局比较尿失禁组在24个月的随访中1例失访,非失禁组2例失访,尿失禁组病死率34.21%,显著高于非失禁组的7.41%(P<0.05);2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失禁组残疾率及残疾程度显著高于非失禁组(P<0.05)。见表3。

表3 2组24个月随访结果比较 [n(%)]

3讨论

多数学者认为,脑卒中患者发生尿失禁(UI)的原因可能与脑卒中后相关区域脑叶结构和脑干受损有关,认为脑卒中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相关炎症因子的激活可能持久性地损伤除枕叶以外的脑叶结构和脑干组织,从而导致相关排尿中枢控制区域的调节异常,增加了尿失禁的发生率[1,4]。Wang等[5]学者认为,受损脑叶区域每增加10%,患者出院后半年内UI的发生率可增加20.25%,同时对于脑卒中后相关临床预后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后,多数学者认为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的升高可能作为临床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6],但无大样本的论证,且相关机制认识不一致;对于空腹血糖、血钾以及相关血脂代谢指标对于脑卒中后预后的影响的研究尚少,本研究探讨了相关实验室指标对于脑卒中并发尿失禁的影响以及并发UI的患者的远期预后指标,以利于临床上对相关的病人加强出院后随访。

本研究发现,2组OCSP分型存在差异,尿失禁组的NIHSS评分、WBC、PLT、FIB、hsCRP检测值均显著高于非失禁组,与Ruffion等[7]研究部分相符,考虑到OCSP分型特别是TACS分型及NIHSS评分系统涵盖了共济失调、言语、视野范围、意识状态等方面的评分,各个方面的参考评分均不同程度地表现了脑叶受损情况,从而间接地体现了脑卒中后尿失禁的发生,而对于白细胞总数、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Ruffion等[7]认为,其相关水平的升高只表明一过性的机体应激状,但Guo等[8]在研究了279例发生尿失禁的脑卒中患者后发现hsCRP指标可作为反映脑卒中患者术后发生尿失禁的独立风险因素,并认为hsCRP可能加剧了脑叶结构以及脑干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而对于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血小板两项反映机体凝血相关功能的指标,多数学者的认识较为一致,认为其升高可作为脑卒中患者相关缺血程度的反应,并可作为脑卒中后尿失禁发生的预测指标[910];但对于空腹血糖、血钾以及相关血脂代谢指标的研究并未发现显著差异,Kuptniratsaikul等[11]认为空腹血糖以及血钾是脑卒中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对于其是否影响相关尿失禁的发生则无相关文献报道,而对于相关血脂代谢指标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其相关水平的变化只单纯反映了患者一段时间内相关血脂代谢的平衡水平,并不表明患者不同的血脂水平参与了的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或可以独立预测相关不良预后[1112]。

本研究发现,尿失禁组病死率显著高于非失禁组,残疾率及残疾程度显著高于非失禁组(P<0.05),这与 Kuptniratsaikul等[11]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虽然Kuptniratsaikul等的研究样本量较小,但其通过相关机制研究后发现,脑卒中合并UI导致的高病死率和病残率可能与幕上脑结构损伤有关,特别是额顶叶、基地核和白质等区域的损伤,可表现为右侧前循环综合征,临床上对于表现为相关前循环综合征的患者应密切关注其并发UI的情况,并积极采取对策以降低其病死率和残疾率。

总之,临床上对于脑卒中患者的NIHSS评分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如WBC、PLT、FIB、hsCRP显著升高时,应密切注意患者在院以及出院后UI的发生,并积极采取对策,降低患者出院后病死率和病残率。

4参考文献

[1]贾淑芬,李洪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脂蛋白(a)水平及临床意义[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5(11):1 063-1 067.

[2]吴金彦,舒英胜.阿米替林、胞磷胆碱钠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疗效观察[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9(5):663-664.

[3]Thomas LH,Watkins CL,Sutton CJ,et al.Identifying continence options after stroke(ICONS):a cluster randomised controlled feasibility trial[J].Trials,2014,27(5):663-669.

[4]张艳,冯海霞,牛春花,等.不同性别脑卒中尿失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4,27(2):109-110.

[5]Wang L,Wang L,Shi G,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ginger-salt-indirect moxibustion for urge urinary incontinence after stroke:protocol for a pilot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BMJ Open,2014,4,18(10):63-69.

[6]徐燕,高旭光.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不同亚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响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27(10):1 057-1 060.

[7]Ruffion A,Castro-Diaz D,Patel H,et al.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pidemiology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and Detrusor Overactivity among Patients with Neurogenic Overactive Bladder[J].Neuroepidemiology,2013,41(4):146-155.

[8]Guo Z,Hu G,Liu H,et al.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urinary incontinence[J].Clin Interv Aging,2014,23(5):663-664.

[9]陈巧珊,林燕虹,黄晓君,等.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实施饮水计划及排尿功能训练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2(14):2 055-2 056.

[10]李宗琴,陈秀荣,本兵,等.四川南部地区青年脑卒中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4,15(10):616-619.

[11]Kuptniratsaikul V,Kovindha A,Suethanapornkul S,et al.Long-term morbidities in stroke survivors: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of Thai stroke rehabilitation registry[J].BMC Geriatr,2013,13(5):63-66.

[12]华国祥.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缺损关系探讨[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4,19(3):97-99.

(收稿2015-05-16)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13-0041-03

猜你喜欢
尿失禁脑卒中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3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原因分析及盆底肌收缩力水平研究
电针神经刺激治疗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疗效分析
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及对尿失禁的影响
自制接尿套在老年男性尿失禁中的应用效果
40例脑卒中患者尿失禁的护理干预
失禁相关性皮炎干预工具在ICU的应用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