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宏文,刘江梅,朱丽康,温晓静,欧阳能英,刘让万
(赣县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西 赣州341100)
·检验与临床·
2型糖尿病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性研究
钟宏文,刘江梅,朱丽康,温晓静,欧阳能英,刘让万
(赣县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西赣州341100)
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68 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68例健康体检者分别进行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测定,观察两组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差异性。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全血低切黏度(10s-1)、全血中切黏度(60s-1)、全血高切黏度(150s-1)、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HCT)均明显增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明显减低,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WD)和血沉(ESR)比较,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监测血糖(GLU)、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同时,还应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及预防并发症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2型糖尿病;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
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T2DM)是由于自身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所致的一种可累及全身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多见于成人,常在40岁之后发病。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并有明显年轻化趋势,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约4.15亿,估计到2040年将有6.42亿(即每10个人中将有1人患病),其中2型糖尿病至少占95%以上[1],我国糖尿病患者已高达1.1亿人次,糖尿病在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的发病率高达15.0%[2],糖尿病并发症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及组织,最易受累的是神经组织、血管、肾脏及视网膜,最终导致组织感染、多发性神经炎及心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并发症已成为大多数糖尿病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因此,对糖尿病的诊断、治疗、控制及并发症的预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3]。临床上糖尿病的实验诊断目前还是以血糖(GLU)、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常规检测,国内很多文献都在研究血糖(GLU)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肾功能等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依据这些指标对糖尿病并发症进行监控,却很少涉及糖尿病的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本研究拟通过探讨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之间的相关性,为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为临床对糖尿病的诊断治疗提供更有力依据。
1.1研究对象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我院糖尿病专科门诊或住院病患者中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标准[4]的2型糖尿病患者68例(其中患有并发症34例:周围神经病变9例、大血管病变7例、周围神经合并视网膜病变6例、周围神经合并大血管、视网膜病变、肾病、脑梗、冠心病等5例、酮症酸中毒5例、视网膜病变2例)为实验组:其中男40例,年龄(50±11)岁,女28例,年龄(49±11)岁。同期检测健康体检者68例作对照组:其中男40例,年龄(50±l0)岁,女28例,年龄(49±l0)岁。两组间年龄、性别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检测方法被检者抽血前24h停用各种影响检血液检测结果的药物,于12h内禁食动物脂类食物。次日清晨空腹状态下,分别用装有20μl的15%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硅化试管采集静脉血2ml,充分混匀后,用日本Sysmex XT-1800i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参数;用混入装有0.2ml的0.109mol/L(3.2%)的枸橼酸钠试管取静脉血1.8ml,并1h内在3000r/min条件下实施离心处理10min后,在2h内用德国BE-compact X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凝血功能;用装有0.5ml的1g/L肝素钠抗凝的试管取静脉血4.0ml用国产PrecilLBY-N7500B全自动血液流变学分析仪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用装有0.4ml的3.8%的枸橼酸钠试管取静脉血1.6ml用国产Precil-XC40全自动动态血沉分析仪检测血沉(ESR Wintrobe法)和红细胞压积(HCT);所有血液流变学标本均在4h内检测完毕。所有试剂均为厂家配套试剂,各项目严格按照SOP文件操作,仪器按要求进行日常维护与保养,每日室内质控均在质控范围内。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二组血小板相关参数比较2型糖尿病组及对照组血小板五项参数的改变,见表1。
表1 二组血小板相关参数比较
由表1可知,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五项参数与对照组相比,PLT、PCT、PDW、P-LCR无差异(P> 0.05);MPV显著升高有明显的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二组凝血功能五项指标比较2型糖尿病组及对照组凝血功能五项指标的改变,见表2。
表2 二组凝血功能五项指标比较
由表2可知,2型糖尿病组PT、INR和APTT、TT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FIB、D-二聚体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二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2型糖尿病组及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见表3。
由表3可知,2型糖尿病组全血低切黏度10s-1、中切黏度60s-1、高切黏度150s-1、血浆黏度、HCT的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极明显的差异(P<0.05);而ESR较健康对照组无差异(P>0.05)。
2型糖尿病是在胰岛素抵抗基础上发生进行性胰岛素分泌缺陷,导致患者血糖水平升高[5],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有家族史、体型较肥胖无“三多一少”症,仅于健康体检或出现并发症、伴发病时才发现,近50%的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明确的诊断。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物及注射胰岛素的治疗方式,所以患者病情容易反复,血糖难以控制或达标。长期患病后,可导致患者的各种组织器官,特别是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进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寿限、增高死亡率,糖尿病现在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及日常生活质量的重大疾病[6]。
血小板的异常变化是评估出血及血栓形成风险程度的重要检测指标。在本次研究中,将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五项参数与对照组进行对比,PLT、PCT、PDW、P-LCR无差异(P>0.05);MPV显著升高有明显的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是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长期的糖代谢紊乱,血糖偏高,造成血小板功能紊乱和微循环方面出现障碍[7],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可致血小板激活,凝血活性增高,聚集功能增强、表面α-颗粒膜蛋白(CD62P)表达量增多并释放到血浆中等,导致血小板平均体积升高。MPV是鉴别血小板减少原因,评估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状况的指标,是反映巨核细胞增生和血小板生成的参数[8],可以有效反映出血小板的功能和活化程度,血小板的平均体积越大越容易活化,具有更强的聚集能力。
而凝血功能的改变可能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病情进展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对伴有糖、脂类代谢异常和高黏滞血症病人的病情进展的监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增高,促使血管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形成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诱发血管内凝血极易形成血栓或微血栓,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本次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功能指标PT、INR 和APTT、T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g、D-二聚体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有纤维蛋白形成和降解或继发性纤溶发生,存在血栓形成的倾向。PT、INR和APTT分别是外源性、内源性凝血系统最为常用和可靠的敏感筛选指标。TT反映血浆中的Fg含量和结构是否异常,同时也反映血中抗凝物质是否增多等。Fg是凝血系统中大分子量凝血蛋白,是2型糖尿病血浆高凝状态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危险因子[9],其增高促使红细胞呈缗线状聚集增强而加快红细胞沉降、降低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血浆粘度而减慢血流速度,增加血小板的聚集性,导致全血黏度升高,加重血液的高凝状态,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10]。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及育作用的纤维蛋白溶降后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生成或增高标志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双重激活,可作为机体纤溶亢进和体内高凝状态、血栓形成的特异性指标[9],也可作为2型糖尿病由血管病变而致的高凝状态和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因此,凝血功能指标监测有助于及时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时预防和干预并发症的发生[11]。
此外,血液流变学性状发生异常变化时,例如全血黏度升高,血流阻力增大,血液循环不畅等等,对心、脑、肾等器官的影响非常大[12]。本次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组全血低切黏度10s-1、中切黏度60s-1、高切黏度150s-1、血浆黏度、HCT的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血液处于高黏滞性、红细胞聚集性增加的状态,进一步揭示了糖尿病血管病变等并发症与血液流变学改变的关联性。全血粘度升高与2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的理化性质变化及血浆蛋白的异常改变有关,在高血糖环境下,容易损坏到红细胞膜的电性,红细胞的表面电荷减少,排列呈缗钱状,增加其聚集性,导致HCT增高,HCT与血液黏度呈正相关,血液黏度随HCT的增高而迅速增加,反之则降低。血浆黏度变化是受血浆蛋白质浓度含量的影响,特别是血浆中最大的链状蛋白Fg的含量。Fg在血浆中能形成网状结构,增加血浆黏度,Fg含量增高促使红细胞聚集性增强,降低红细胞变形能力,从而导致全血黏度进一步升高。2型糖尿病患者因持续高血糖的存在,导致毛细血管的基底膜增厚,管腔变窄,血流阻力加大、易出现脂代谢紊乱、血液黏度升高等情况,使得血浆处于高渗状态,血液相对浓缩,红细胞和血小板易黏附聚集,血流流动缓慢或微循环血管发生闭塞,使组织的有效灌注不足,甚至发生阻塞形成血栓,使局部组织缺氧,酸中毒、pH降低,促使红细胞聚集,血液黏滞性进一步加重,从而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13]。
综上所述,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相对缺乏,又常伴胰岛素受体缺陷,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引起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高血糖、高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增高等一系列物质代谢紊乱[14]。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病情发展,易发生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进而出现高凝固性、高聚集性和高血黏滞倾向,表现为血小板MPV升高、PT、APTT和TT缩短,Fg、D-二聚体增高,全血黏度、血浆黏度、HCT増高,血栓形成趋势增加,使机体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系统发生障碍,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导致发生神经病变、心血管病变、肾脏受损、各种组织感染等并发症。因此,在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常规监测血糖(GLU)、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同时,还应注意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水平,随时把握病情的变化,判断病情的控制程度及评价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进而有效地延缓或避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限、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1]Whiting DR,Guariguata L,Weil C,et al. IDF diabetes atlas:global estimates of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for 2011 and 2030[J]. 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11,94(3):311-321.
[2]湛文世,凌小元.初诊糖尿病患者血尿酸和空腹血糖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2016,13(1):83-84.
[3]张曙晴,王峥骅. 2型糖尿病患者5项指标联合检测的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3):373-374.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6(7):451-452.
[5]Purrello F,Rabuazzo AM. Metabolic factors that affect beta cell function and survival[J]. Diabetes,Nutr Metabol,2000,12(2):84-91.
[6]韩荣凤,江霞.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肾小球滤过率及尿微量白蛋白排出量的关系[J].中国医药,2015,10(2):200-203.
[7]黎素琴,谷忠茨,张忠.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4):1786-1787.
[8]肖中华.133例乙肝患者血小板五项参数检测结果的分析和探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4):357-359.
[9]李旻蔚.检测尿微量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对Ⅱ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意义[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9(5):567-568.
[10]刘继来,陈蓉艳,高芳琳.血浆纤维蛋白原、血脂指标与血浆粘度的相关性及回归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5,33(3):290-292.
[11]马学斌,马聪,王倩,等. 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相关指标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3,39(10):851-854.
[12]邱晓丹.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测定分析[J].实用心肺脑血管病杂志,2011,19(11):1919.
[13]葛琴.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分析和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2l):3462-3463.
[14]马翼,陈建中. 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及其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糖化血红蛋白、C肽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9):1191-1192.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587.1,R446.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29(2016)03-0354-04
DOI:10.3969/j.issn.1674-1129.2016.03.028
基金项目:赣州市科技局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编号:GZ2015 ZSF354)
(收稿日期2016-03-01;修回日期2016-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