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
(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检验科,江西 南昌330008)
·质量控制·
骨标志物检测的临床研究
刘敏
(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检验科,江西南昌330008)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骨标志物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中所起的作用,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选取本院65例符合诊断标准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另选35例中老年(女性为绝经后)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对二组受检人群进行骨标志物测定,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00例受检人群中健康体检者35例,骨质疏松症患者65例,男42例,女58例,年龄55~80岁,平均年龄65.7岁。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标志物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健康体检人群,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后检测结果比治疗前检测结果有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标志物能动态反映全身骨代谢的变化,对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治疗监控和预后评估均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折;总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甲状旁腺激素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观结构退化为主要病理特征,导致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1,2]。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1990年,全世界范围的髋骨骨折人数为166万,到2025年将达到394万。其中1/4将发生在北美和欧洲,超过一半发生在亚洲,特别是中国[3]。2000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把骨质疏松定义为“以骨强度下降而易于骨折为特征的骨髓系统疾病”[4]。因此,高危人群进行骨标志物检测,对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及其重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及治疗情况,我们对本院2014年7月-2015年12月健康体检中的老年人及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标志物检测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其中,健康体检35例,骨质疏松症患者65例,男42例,女58例,年龄55~80岁,平均年龄65.7岁。所有患者均进行总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及甲状旁腺激素的检测。
1.1研究对象将本院2014年7月-2015年12月健康体检的老年人及骨质疏松患者分为二组进行研究分析。
1.2仪器与试剂总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NP)、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甲状旁腺激素(PTH)均使用罗氏化学发光仪进行检测。试剂盒均由罗氏诊断有限公司提供,操作按说明书。试剂盒设定的正常范围如下:总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16.27~73.87ng/ml;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0~1.008ng/ml;甲状旁腺激素:11.0~67ng/L。
1.3骨质疏松判断标准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5]。
1.4标本采集检测当天空腹抽血3~5ml,立即送检。如不能及时检测,收到标本后必须立即离心,留取血清放置-20℃冰箱冰冻保存,24h内检检。⑴检测间隔时间:①再吸收标志物(β-CTX)开始治疗前与治疗后3或6个月。②骨形成标志物(TP1NP)开始治疗前与治疗后3或6个月。③甲状旁腺激素(PTH)开始治疗前与治疗后3或6个月。⑵注意事项:长期进行骨标志物监测的患者,应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生理情况下采集血标本,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1.5检测方法总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甲状旁腺激素均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测定。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骨质疏松症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各年龄段比例100例患者中60岁以下20例,占20%,60~70岁33例,占33%;70岁以上47例,占47%。
2.2检测结果比较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标志物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健康体检人群,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后检测结果比治疗前检测结果有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结果中,甲状旁腺激素异常率最高,其次是总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见表1。
表1 健康人群及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前、后检测值比较(±s)
表1 健康人群及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前、后检测值比较(±s)
注:健康人群与骨质疏松症患者结果比较,P<0.05;患者治疗前、后检测结果比较,P<0.05。
组别健康人群患者治疗前患者治疗后n 35 65 65 TP1NP(ng/ml) β-CTX(ng/ml)PTH(ng/L)30.50±2.72 96.30±4.86 60.40±2.33 0.36±0.02 1.68±0.17 0.83±0.16 29.81±1.25 82.17±5.01 56.30±2.05
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2亿,全国40岁以上骨质疏松患者已达到1.12亿,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增龄相关性疾病,中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症的越来越多[6]。流行病学显示,我国60%~70%的老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一患骨质疏松症[7]。研究表明50%以上的妇女及约三分之一的男性在生存期内会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8],有70%~80%的患者表现为腰背疼痛,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甚至丧失劳动力[9]。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现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负担,已成为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
骨质疏松的诊断方法有X线检查、骨密度检测以及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骨标志物、甲状旁腺素等实验室检测项目[10]。骨密度测定可以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骨密度(BMD)与骨折风险呈显著的负相关[11],但由于骨骼的生理学变化是动态的,所以在能检测到骨密度变化前,骨骼可能已经发生了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学变化[12],许多研究证实单独应用骨密度测定不能完全鉴别全部有骨折风险的个体[13]。因此,需要选择一些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且能准确反映骨代谢变化的实验室检测项目辅助诊断,提高确诊率。
骨标志物检测作为一种无创、灵敏、特异性的检测手段,现已广泛的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及药物疗效监测,并且血清学指标的变化要远远早于骨密度的改变。1994年后众多反映骨形成和骨转换的指标已应用于临床研究[14]。总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是骨形成的标志物,用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监测。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是I型胶原降解过程中的特异产物,反映破骨细胞的活性,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骨吸收的标志物,用于监测骨质疏松治疗的疗效及预测骨折风险。甲状旁腺激素是调节钙、磷平衡,参与骨形成的标志物,由甲状旁腺主细胞分泌,是典型的促破骨活性激素,人体内甲状旁腺激素持续高浓度会导致骨转化增强、骨吸收超过骨形成,使骨形成与骨消融的平衡遭到破坏,造成骨质疏松。
骨组织的代谢是由破骨细胞负责骨吸收,成骨细胞负责骨形成共同完成的,当破骨细胞作用大于成骨细胞时就会导致骨量减少,诱发骨质疏松。而这种骨转换过程可以通过相关骨代谢标志物反映出来[15]。骨基质的有机成分中90%是由I型胶原组成,I型胶原有N-(氨基)和C-(羧基)延长端,每合成一个胶原分子,就会有一个分子的PINP产生,在I型纤维原细胞构造期间,PINP被释放入细胞内部,最终进入血液。在正常的骨代谢过程中,骨基质进行着有序的合成与分解,健康骨在连续不断地重建,维持着骨重吸收和骨形成之间的平衡。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重吸收和形成之间的平衡被打乱,因此,骨标志物有助于更多的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他们对治疗的反应[16]。
本研究通过对中老年高危人群及骨质疏松症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的总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甲状旁腺激素进行监测,了解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
综上所述,骨标志物检测能动态反映全身骨代谢的变化,对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均有较大的临床意义。骨标志物还能对骨质疏松性骨折进行风险评估,预防患者发生骨折。另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导致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必要时进行预防用药,也能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彭丽红,马改霞.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2013,28(1):98-101.
[2]顾光煜.骨质疏松症的实验室诊断[J].临床检验杂志,2012,30 (10):842-845.
[3]薛延.骨质疏松症的现状、流行趋势与研究方向[J].中国全科,2005,8(16):1299.
[4]NIH. Osteoporosis preventing,diagnosis and therapy [S]. NIH consensus statement,2000:1-36.
[5]刘忠厚.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0,6(1):1-3.
[6]张清学,邝健奎,乇文军,等.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新医学2011,11(32):23-25.
[7]李玮,钟菁.绝经妇女肌力改变对骨量的影响[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7,18(1):46-48.
[8]朱飞鹏.治疗骨质疏松症中药临床前药效学试验评价[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5,24(12):974-976.
[9]詹克勤,张玉红,彭卫华,等. 25-羟基维生素D3、甲状旁腺素和骨钙素检测对骨质疏松的临床意义[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6):583-584.
[10]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指南(2011年)[J].中华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4(1):2-17.
[11]袁玉.骨密度与骨折风险的评估[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7,26 (9):717-8,655.
[12]欧萌萌,黄建荣.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β-Crosslaps、PINP和N-MID检测的评价[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1,18 (4):238-240.
[13]朱再胜,章振林.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对绝经后低骨量女性骨折的预测价值[J].中华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杂志,2013,6(3):213-218.
[14]朱汉民.《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指南》解读[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6(5):289-294.
[15]吴松,闫璠,袁万博,等.骨代谢标志物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继发骨质疏松症中的意义[J].实用检验医师杂志,2014,6 (2):81-83.
[16]王虑,车雅靖,王玺.原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及股骨颈骨折病人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与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关系[J].临床军医杂志,2011,39(1):7-9.
中图分类号:R784.3,R446.62,R714.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29(2016)03-0311-03
DOI:10.3969/j.issn.1674-1129.2016.03.016
作者简介:刘敏,女,出生于1966年7月,本科学历,主管技师,医学检验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临床免疫学。
(收稿日期2016-01-13;修回日期2016-04-15)
Clinical study of bone markers detection
LIU Min.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Hongdu TCM Hospital of Nanchang City,Nan -chang 330008,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bone markers in diagnosis,treatment and prognosis role in the prevention of osteoporosisfractures and improving the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65 cases of osteoporosis proven by clinical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the hospital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35 healthy persons with middle age and aged (female after menopause) served as the control group. Chemiluminescence assa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bone markers,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Baseline demographic data of 100 subjects:35 healthy people,65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42 males and 58 females;55-80 years old,mean age 65.7 years old. The level of bone markers in the group with osteoporosi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healthy group (P<0.05). Test results of osteoporosis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declined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P<0.05). Conclusion Bone markers can dynamically reflect changes in bone metabolism in the body,which is significantly important in early diagnosis,prognosis and treatment monitor of osteoporosis.
Key words:Osteoporosis;Fractures;The total I procollagen amino terminal peptide;Type I collagen carboxy terminal peptide sequence β specific Schnuffel;Parathyroid horm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