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李宙甲
FDI对区域经济增长技术溢出效应的空间计量分析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李宙甲
摘 要:本文借鉴Borensztein(1998)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基于空间计量的视角重新考察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利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MoranI检验表明,人均GDP、FDI和人力资本存量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杜宾空间计量模型拟合结果表明FDI和人力资本存量通过地理空间机制对经济增长发挥正向溢出作用,但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至今仍未充分结合人力资本来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因此,各地应通过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有效地吸收其先进技术,同时要着力提高人力资本存量。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技术溢出 区域经济增长 空间计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1992年以来,跨国公司(MNCs)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商务部2016年5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FDI)62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放缓至6%;1~4月FDI累计达2867.8亿元(折453亿美元),同比增长4.8%(以上数据未涵盖银行、证券、保险领域)。这些数据表明,在跨国公司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吸收外资继续稳步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FDI和中国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02年左右,2006年之后,对FDI的研究呈逐渐递减趋势,FDI的关注度也相应下降。考虑到中国资本市场开放进程的演变、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从现实角度来看,有必要利用我国近年的新数据对FDI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进一步的探讨,以更好地应对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放缓的局面。
本文首先对已有研究和理论进行回顾,从理论上分析FDI内生经济增长机制并选择合适的变量进行空间计量分析。其次利用我国1992年~2012年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全局空间自相关性检验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性检验验证变量的空间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构建FDI技术溢出程度的空间计量模型来考察FDI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De Mello(1997)在新增长理论的基础上,认为FDI可以通过增加东道国的资本品新品种,促进经济发展。MacDougal(1960)在对FDI的一般福利效应进行研究时,首次强调了FDI的技术外溢效应的重要性。Romer(1990)在他构建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阐明了技术扩散在众多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FDI作为技术扩散的一个主要渠道,其重要性愈发显著。在宏观实证领域,Fadhila等(2015)通过对马来西亚1975年~201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检验,认为FDI流入与人力资本积累极大地促进了东道国的经济增长,但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至今仍未充分结合人力资本来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在微观实证领域,Tsou和Liu(1997)通过对台湾制造业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FDI在台湾的外溢效果为负。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也有很多。在FDI与经济增长研究领域,沈坤荣(2001)强调FDI的技术外溢效应是对东道国产生长期且根本影响的主要因素。东道国可以通过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组织管理效率,实现内生经济增长。在FDI和区域发展差异研究领域,魏后凯(2002)利用1985年~1999年时间序列和横截面数据,对外商投资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增长率的差异约有90%是由FDI引起的。李晓钟等(2004)研究了长三角地区外资溢出效应,认为FDI在该地区的溢出效应明显存在,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FDI外溢效应领域,潘文卿(2003)利用1995年~2000年的面板数据,对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溢出效应做了分析,认为总体上外资的溢出效应为正。
国内学者在从区域视角研究FDI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证过程中往往忽视空间相关性,以空间计量的方法来研究FDI技术外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论文并不多见。而FDI等变量很可能存在地域之间的关联,如果不考虑其空间相关性,一方面很可能会导致估计结果的真实性存疑,另一方面无法直接证明FDI通过技术外溢的方式促进了经济增长,所以从理论层面上看,有必要基于空间计量的视角重新考察这一问题。
本文借鉴Borensztein(1998)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得出如下的经济增长路径:
(1)式表明,经济的均衡增长率(g)与制度(A)、吸引外资的成本(F)、人力资本存量(H)和贴现率(ρ)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本存量(H)越大,经济效率越高;吸引外资数量越多,吸收新技术所用成本越小,则经济增长率越高,而FDI是吸引外资的重要渠道,因而经济增长率与FDI是正相关的。基于该理论模型,本文选取以下变量进行实证分析。
LnG:各地区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单位:元人民币)的自然对数值,表示各地的经济增长速度。
FDI:各地外商直接投资年流入量(单位:万美元)与各地区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单位:亿元人民币)的比例。根据理论模型,FDI越高,经济增长速度越快。
H:各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一般而言,能产生技术外溢效应的直接投资对人力资本的要求较高,所以使用每年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占当地当年年底总人口的比例来地衡量H。根据理论模型,H与经济增长率正相关。
FDI×H:外商直接投资流量比与高校人数比的乘积,表示FDI与人力资本结合的程度。
Y0:各地区最初GDP对数值,表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初始水平。根据理论模型,地区的初始技术水平、经济水平越低,经济增长速度越快。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进行分析,选取我国29个省级行政区作为截面样本(西藏和青海吸引外资起始时间较晚且引资数量有限,考虑到面板数据的平衡性问题后排除以上两省的影响),时间跨度为1992年~2012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各期、各地统计年鉴、《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wind资讯。
Goodchild(1992)指出,几乎所有的空间数据都具有空间依赖或者空间自相关特征,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空间单元的某种经济地理现象或某种属性值与邻近地区空间单元上同一现象或属性值是相关的。为了检验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LnG)、外商直接投资数量(FDI)、人力资本存量(H)是随机发生的,还是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本文对这三个变量进行了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常见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方法是Moran I指数。Moran I的取值在-1到1之间,Moran I=0表示不相关;Moran I<0表示空间负相关,表示不同的属性值趋向于聚集在一个区域;Moran I>0表示正相关,表示在相似的属性值趋向于聚集在一个区域。
表1中Moran I指数统计表明LnG、FDI和H都存在较为显著的正向的空间相关性,这三个变量在全局上表现出空间依赖特征。从1992年到2012年的Moran I指数变化来看,人均GDP的空间相关性呈现上升趋势,而人力资本存量的空间正相关性变化不是很明显,说明我国人力资本存量的空间依赖性是相对稳定的,而FDI的空间相关性最明显,其Moran I指数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依据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相关性可以分为空间实质相关(spatially substantive dependence)和空间扰动相关(spatial nuisance dependence),空间实质相关反映现实中存在的空间交互作用,比如创新的扩散、技术溢出等,扰动相关是由随即干扰项的解释变量的空间相关性所引起的。据此可以设置成两种基本形式的模型结构,即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SEM)两类(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是最为常用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此外还有空间自回归——残差回归模型和空间残差移动平均模型等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
表1 LnG、FDI和H的Moran I 指数统计
5.1 空间滞后模型(SLM)
在空间滞后模型中,变量的空间相关关系由因变量的空间滞后项来反映,用于考察FDI、人力资本存量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滞后模型(SLM)为:
(2)式中,W中的元素ωij定义了空间邻接关系,如果地理单元i 与j相邻,ωij取1,反之取0。WLnG是空间滞后因变量。ρ为空间回归系数,其估计值反映了空间相关性的方向和大小。
5.2 空间误差模型(SEM)
当空间相关通过被解释变量忽略了的变量传递时,可以假设空间相关通过误差过程产生,构建如下的空间误差模型(SEM):
(3)式中λ为空间自相关系数,表示了回归残差之间空间相关的强度,Wμ为空间误差滞后项。
5.3 杜宾空间计量模型(SDM)
为了检验FDI和人力资本存量对周边地区的溢出效应,本文运用杜宾空间计量模型(SDM)引入FDI和H的空间变量,分别用WFDI和WH表示FDI和H的空间变量,模型表达式为:
由于空间效应的存在,对上述三种模型如果仍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会导致系数估计值有偏或者无效,为了克服以上问题,本文采用极大似然法估计SLM、SEM和SDM的参数,估计结果见表2。
SLM和SEM的估计结果显示,空间系数ρ和λ都在统计上高度显著,进一步证实了空间相关性的存在。空间自回归系数ρ为正数,且在统计上高度显著,说明地区间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明显,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提高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有正面的影响。通过分析SDM模型结果可以发现,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8038,LogL值为284.2239,均是三个模型中最高的,而且各变量系数的显著度都很高,说明模型引入FDI和H的空间变量是合理的,SDM是最符合现实的模型,其估计结果如下:
从(5)式中可以看出,λ为正值,说明地区间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明显。FDI和H的系数正,而且WFDI和WH的系数也为正,这说明FDI和人力资本存量通过地理空间机制对区域经济增长发挥作用,FDI的引入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的技术溢出效应,人力资本存量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FDI与H的交叉项系数为负,说明现阶段我国FDI与人力资本的结合效应较小甚至为负值,这可能是因为我国人力资本总体较低,与我国引进大量外资不成比例,无法满足FDI发挥技术溢出效应所需的经济软环境。Y0的估计系数与理论模型的结论相反,与LnG成同方向变化,这说明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中,初始水平高的地区发展速度也较高,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在现阶段并未如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的那样呈现出收敛性,反而有扩散的态势。
表2 SLM、SEM和SDM估计结果
本文基于理论模型,利用近20年来我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全局空间自相关性检验验证了变量的空间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构建FDI技术溢出的空间计量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首先,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FDI和人力资本存量都存在较为显著的正向的空间相关性,这三个变量在全局上表现出空间依赖特征,其中,FDI的空间相关性最为明显。从1992年到2012年,FDI和人均GDP的空间相关性呈现上升趋势,而H的空间正相关性变化不是很明显,说明我国人力资本存量的空间依赖性是相对稳定的;局域自相关检验表明,这三个变量在各省际区域的集聚水平也较高。基于此,有必要采用空间计量的方法对FDI的技术溢出模型进行估计。
其次,SDM模型中WFDI的系数为正,这说明FDI通过地理空间机制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根据Anselin准则,SLM模型较SEM模型更为适合,而SEM模型刻画的是以技术溢出、创新扩散为代表的空间交互作用,从而再次直接证明FDI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要充分利用技术落后的后发优势,通过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这一渠道积极主动地吸收其先进技术。以往通过技术贸易方式引进技术,由于资金供应不配套、技术吸收能力不强、忽视市场开拓、成本居高不下等方面的原因,有相当比例的技术引进项目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或者当被吸收、消化之时,引进的技术已经落后。而由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引进技术,技术的转移,资金供应、技术吸收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相应的管理知识以及进一步的技术开发能力或新技术提供能力都会随之进入,所以引进的技术不仅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还可以大大降低技术进步的风险。
最后,估计结果显示,FDI与人力资本的交叉项的系数为负值,表明现阶段我国的FDI与人力资本的结合效应较小甚至为负值。一方面,我国的人力资本水平普遍较低,用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衡量的人力资本还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现阶段较低水平的人力资本能够吸收劳动力密集型的FDI,但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想通过对外资先进技术的学习和模仿,真正提高本国技术水平和综合要素生产率,进而走上内生增长化道路,就必须适应FDI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另一方面,这里的人力资本可认为是相对量,即相对于当地FDI引进量所需的人力资本存量。FDI要与当地的人力资本相适应,不能盲目追求引进数量,要强调与当地人力资本的适配程度,没有人力资本等吸收能力做支撑的FDI可能会阻碍经济增长。因此,各地利用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当地经济增长,首先要做的是提高当地技术吸收能力、改善经济环境。
综上所述,分析结果表明FDI流入与人力资本积累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但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至今仍未充分结合人力资本来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因此,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各地应充分利用技术落后的后发优势,通过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这一渠道积极主动地吸收其先进技术,同时要着力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和技术吸收能力,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理论模型,经济增长会受到制度这一因素的影响,但由于量化制度因素的确切指标存疑,本文并未对其加以研究,所以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在于使用适宜变量来量化制度因素,重新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Barro R J,Jong-Wha Lee.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3(3).
[2]Carol Newman,John Rand,Theodore Talbot,Finn Tarp. Technology transfers,foreign investment and productivity spillover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15(76).
[3]De Mello.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Selective Survey[J].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7(1).
[4]Borensztein E,De Gregorio J,Lee J-W.How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8(1).
[5]MacDougall G D A.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Private Investment from Abords: A Theoretical Approach[J]. Economic Record,1960(3).
[6]Mohammed Ameen Fadhil, Mahmoud Khalid Almsafir. The Role of FDI Inflows in Economic Growth in Malaysia (Time Series: 1975-2010)[J].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5(23).
[7]Romer P.Endogenous Technology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5).
[8]Tsou Meng Wen,Liu Jin Tan.The Spillover Effect from FDI: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aiw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Taiwan Economic Review,1997(25).
[9]李晓钟,张小蒂.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工业经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04(12).
[10]李子奈,叶阿忠.高级应用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11]潘文卿.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3(6).
[12]沈坤荣,耿强.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内生经济增长——中国数据的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1(5).
[13]王成岐,张建华,安辉.外国直接投资、地区差异与中国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2002(4).
[14]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4).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6(b)-1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