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观察

2016-07-30 05:37高雪梅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记录科学性观察

摘要:观察是认识事物之源,是获取外界信息的基本途径。小学科学的启蒙教学中把最基础的观察活动开展好,才能较全面地认识事物,才能展开比较、假设、想象、实验探究、推理等思维活动,进行探究活动。

关键词:观察;科学性;顺序性;记录;描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305-01

对于刚开始进行科学学习的小学生来说,观察是孩子们科学探究的起点,它鼓励人们发现和提出问题,帮助解答问题。学生的每一项探究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观察的支撑或参与,如果没有让学生对事物进行亲自观察,一切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就会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纵观当前科学课上的观察,还存在着一些普遍的缺陷:1、科学观察与日常观察相混淆,学生缺乏有意识的观察,观察的目的不是很明确,注意力也不集中,容易被外界所干扰;2、观察的持续性不够,对观察的事物、现象辨别不清,观察不细致、不具体,仅仅局限在事物的表面,对突出的、显而易见的现象能观察到,但是对那些不明显、细微的变化和现象却观察不到;3、对观察结果不能确切的描述、表达出来。

那么如何能克服和改正以上的问题呢?我通过查阅书籍和实践,从而得到了一些体会来和大家分享:

1.指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科学观察要领

科学课中安排了不同的观察内容,例如大树、树叶、蜗牛、蚂蚁、绿豆、淀粉等等,但目标却是一致的:以这些观察对象为载体,达到触类旁通的作用,最终达成学生观察技能和品质的培养。因此,我们科学教师为了到达此目的,不可能把一个个的观察内容分割开,然后逐个内容去教学生怎么样去观察,而应寻找这些观察内容中所隐含的属于观察本性的又是最基础的东西,使学生懂得怎样才算是科学有效观察,并从中学会观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认为从开始就要引领学生做到:

1.1 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观察,都是为完成特定的任务,围绕一定的目的进行的。目的明确,准确地选择对象,进行集中的观察,就容易收到效果,发现并提出问题,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小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自制力弱、稳定性差等特点可能会给有目的观察带来冲击。针对这一现象,事先一定要指导他们弄清楚观察的目的和要求,强化这一观察与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主题的关系,把观察活动变成自己的一种自觉行为。另外,如果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观察目的不明确,漫无边际,甚至使注意力离开观察对象,混淆观察的事物与背景的界限,此时教师要随时随地的认真分析,寻找根源,及早解决。

1.2 观察要客观真实,体现科学性。观察本身是为科学探究服务的,而科学探究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质就是客观真实。观察的基本任务是为总结实验结论提供事实材料。观察所得到的材料是否真实、准确直接关系到是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如果学生的观察材料是不真实的,那么由此得出的结论也是无意义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观察的客观性原则是科学探究的最基本的依据。

1.3 观察要有顺序性。按顺序观察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要领之一。只有有顺序地观察,才能准确、全面地认识各种事物,单旭升往往是做不到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都有各自的"序",在空间上有各自的位置,在时间上有各自的发展过程。因此,在自然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观察时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做到心里有个观察的"序",也就是说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

一般的观察顺序可分为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方位顺序法: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先上后下或先下后上;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由近至远或由远至近;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先中间后两边或先两边后中间;定点观察或移点观察。时间顺序法:按观察对象的先后发展顺序观察。

无论是方位顺序法还是时间顺序法,它们并不是孤立的,如果只用一种观察法贯穿于一次观察全过程,就不可能观察得全面、细致。因此,只有用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方法,围绕观察目的进行观察,才能真正把握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2.鼓励学生寻找新的观察点,使观察不断深入

小学生对每一个观察的事物通常都比较感兴趣,但往往观察的持续性和深刻性不够。学生观察到的往往是表面的东西,观察活动也不能向更深层次发展。此时,教师就要采取措施知道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不断寻找新的观察点,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审视观察对象,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具体做法有:

2.1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观察。引导学生学会对比,善于寻找异同点,就能认识事物的区别和联系,丰富观察内容。

2.2 抓住契机,直接提出新的观察点。学生在观察中不断找到新的观察点,每次观察都有惊喜的发现,尝到了层层递进观察的甜头,在以后的观察中,学生就能效仿,直至成为自己的观察品质。培养学生善于从平凡中看到殊异,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现象,达到观察的深刻。

2.3 提供有结构的观察材料。

3.观察要与记录和描述紧密相连

3.1 观察与记录。观察不是目的,而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手段。如果将大量的有价值的观察笔记通过有效的整理、概括、抽象,就可开拓新的创造园地。把观察到的信息记录下来,是科学观察得以实现的条件之一。在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往往只停留在观察阶段,懒于动笔,记录速度慢,影响观察活动,成为教学的一个难点。我一开始就从唤起他们做观察记录愿望着手,鼓励他们将观察到的记录下来或者是画下来再与其他同学去分享。有时为了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给学生做出榜样,我自己也参与观察记录过程,直至观察记录成为学生观察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行为。

3.2 观察与描述。在描述中促使学生明确自己观察活动的正确与否。

观察离不开描述,描述就是对观察对象"是什么"做出陈述,汇报交流被观察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事实,从而对该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断。观察描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步骤。小学生往往不能一下子全面地观察到事物的各种属性,并且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意见和分歧,他们虽然观察到大量的内容,但在头脑中处于零散无序的状态,不知道如何将其表达出来。通过相互间的交流描述、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可以分享彼此的观察,互相弥补经验上的不足,有助于学生逐步学习怎样进行观察,使观察的结果明朗化。这样,观察活动产生了思维,思维利用描述,描述又使思维变得明确,获得意义,从而又产生了新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语言和观察等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总之,要使学生遵照观察原则,在观察中不断寻求到新的内容,使观察不断深入。提高观察能力和素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要经过长期的、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素质的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相应知识的学习和进行其他相应能力和素质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同时,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及意志品德得到进一步发展,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作者简介:

高雪梅,本科学历,一级教师。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猜你喜欢
记录科学性观察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如何评价一堂体育课
从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看记录者应担负的责任与情怀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
秦秀英:自己“记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