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伟彬
摘要:“教是为了不用教”,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当代培育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新路径。其实质就是创设与构建"从学会读书到自能读书、从能学到会学","教法、学法与用法"三者水乳交融。自学能力的培养要从指导预习开始,课堂中授之以渔让学生领悟方法,由"学会"逐步走向"会学"。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会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150-01
未来学家认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叶圣陶老先生高瞻远瞩地指出:教是为了不用教。①这也是古今中外教育家执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当代培育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走出新路子的根本方向。"教"是教法的科学与艺术,创新与审美的优化组合,就是要为学生的"学"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努力创设与构建"从学会读书到自能读书、从能学到会学"②新的教学结构与模式。《语文课程标准》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指引思维的途径、方法,鼓励独立思考。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认识水平。"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当务之急的是要在"会学"上下功夫,这是提高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之策。现笔者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为例,与同行商榷"教法、学法与用法"三者水乳交融的教学途径。
1.自学能力始于预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学会预习至关重要,它是阅读教学中的"超前思考"是培养自学能力、形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捷径,不仅可培养人的高度自觉性和积极进取精神,还可培养理解力,思维力和分析、综合、归纳能力。正如叶老所说的,"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由此而言,预习有何等重要!
预习《再见了,亲人》这课,我强调学生要做好四读。一读,先默读,再朗读;二读,圈划点查记,解决字词障碍;三读,想题目、内容、中心与叙述顺序;四读,即生疑,古人云,读到疑时便是真,就是找出不懂不解的疑,把自己的疑问与想法反映给老师,看谁提得好,提得最有价值,并给鼓励表扬。这样,在激励机制的驱驶
下,有一部分同学在预习本上记下了很有见地的疑问:"……为什么志愿军叔叔要把异国的朝鲜人民称为亲人?"一语道出了本文的关键所在。
2.授之以渔领悟方法
古人有云:赠之以鱼,弗如授之以渔。法国大教育福楼拜也曾说:方法就是世界。可见,科学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益。在《再见了,亲人》这课教学中,我设计"三法"交融,使学生读懂了课文。
2.1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上课伊始,教师不忙于解题,先播放一首熟悉有关志愿军与老大娘告别的歌曲。歌声传情,渲染出当时朝鲜的异国风情,再用语言描绘中朝人民分别时的生动情景,用语感去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那依依惜别、不忍分离的送别场面:"……战士们简直是在朝鲜人们送行的泪水中行进。这不是眼泪,这是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的象征。在这友谊的巨流中,半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可战士们还没有走出半里路。志愿军战士是怎样跟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呢?这就是今天要学的《再见了,亲人》这课。"此时此刻,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静静地听着,仿佛进入了角色……
2.2 精读第一小节,教给读段方法。本文描写三个代表人物分为三个镜头,每个镜头(段落)的构段形式均按"话别--追忆--赞颂"的顺序叙述的,因行课堂结构与教法可采用"扶(精读)、半扶半放(尝试阅读)、放(独立阅读)"的教路进行。
2.2.1 整体感知。教师先放这一段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三个问题:(1)把这段划分三个层次;(2)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二件事;大娘两个人要救,她是怎么做的,当时她可能怎么想?(3)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体现在哪里?
2.2.2 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情感。例一:"雪中送炭":(1)说出这个词的本义和比喻义;(2)联系课文内容回答:a.志愿军战士在五次战役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最急需什么?b.大娘是怎样给予及时帮助的,结果怎样?c.大娘自己怎么样了?d.这件事说明了什么?最后教师结合现实生活例子,讲如何运用这个词。
例二:理解"唯一":(1)用上和不用上这词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讨论)(2)这个词突出了老大娘怎样的精神和中朝人民怎样的情谊?学生在比较中悟出:"唯一"这个词更能突出老大娘宁可牺牲自己独一无二的小孙孙也要保住志愿军伤员的崇高国际主义精神,有力表现了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
例三:为什么说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比山高比海深?(1)理解结尾反问句的意思及作用?(2)朗读评价,加深理解。(3)联系上文,体会含义。"这个友谊一般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以上二个事例可以看出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读了催人泪下……这样既理解了句意,又懂得了上下文联系,又受到了深刻教育,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收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2.2.3 理清叙述顺序与前后关系。通过以上的读、思、议、讲,同学们很快地懂得了这三层的逻辑关系是"果因"关系,并准确地概括了这段意思。
2.2.4 表情朗读,升华情感。这段话语言亲切,感情色彩很浓,富有语感,要反复揣摩,读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如对老大娘要怀着敬仰之情读得亲切激动,以表现出对大娘的崇敬爱戴之情。学生读后深感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思想教育。
2.2.5 学生总结体会读段的方法。(略)
2.3 运用以上学法尝试阅读第二小节。学生们掌握了读段方法,在老师的点拨下,轻松愉快地学习了第二小节。
2.4 运用尝试阅读的方法,独立阅读第3段。这段放手让学生自读,做好读书笔记后交流:你是怎样用以上方法学会这段话的。让同学议论评价,求同存异。
2.5 由段到篇,整体回味。《再见了,亲人》一文最后三个小节,感情尤其浓厚,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依依难舍的深情厚谊。教师宜动情地启迪学生:"如果你是一名八年来与朝鲜人民同生死共患难的志愿军战士,在将要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别的这一刻,你想说什么呢?"让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然后老师紧接着创设引读情境:"是啊,此时此刻,面对来送别的朝鲜人民,回忆那八年来的一幕一幕,志愿军发自内心地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千言万语道不尽依依惜别之情,可时间不等人"。
①师:这时,列车将要开动了!
生设身处地的读。
②师:列车已经开动,而且越开越快了!
生想象画面地读。
③列车已经开远了!
生激起感情的波涛读。
这样人情人境、栩栩如生的导读,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不知不觉地进人了角色,真正体会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比山高比海深"这一中心,同时也对预习时产生的疑问,到此已水到渠成地化解了,弄懂了"亲人"的真正含义。
以上的读段训练呈现出四个不同层次--领悟方法、尝试阅读、独立阅读、想象画面体味中心的引读。阅读训练经历了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又在语言文字的揣摩体味中,受到了形象美、意境美的感染,语感得到了训练,也相机渗透了德育与美育,实实在在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省时高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