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化人才建设军民融合问题

2016-07-29 10:56朱建荣
2016年25期
关键词:军民融合

朱建荣

摘要:信息化建设与军民融合,是我国军事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及重要方向,也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实践证明,走军民融合道路,能够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与经济实力,是富国强兵的一项重要战略。当前,我国在信息化建设与现代化建设中,逐渐开始采用军民融合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的来说,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在这种环境下,就需要我国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建设,推动军民融合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人才建设;军民融合;问题浅谈

一、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军事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直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军民融合思想后,我国的军事化才实现了真正的转型。然而,从当前现状看,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与军民融合尚处于初始阶段,军队的协调机制还相对不健全,使得军事任务的顺利完成受到了限制。与此同时,我国的信息化人才还较为缺乏,使得武器装备效能及研制效能受到阻碍。而仅靠军事院校的人才培养,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军事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需要积极引进先进人才,并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实现真正人才致胜,让军民融合道路更加的广阔、平坦,推动我国的经济化、军事化、国防事业的发展。

二、信息化建设中,军民融合的发展路径

当前,我国军事化在向着军民融合发展时,由于军队的信息化人才缺乏,且人才结构不合理,使得军队信息化的转型发展与预期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我国在2012年召开了全军院校会议,并解决了一定的人才制度培养缺陷。但从长远发展目标,及军队信息化建设的转型发展看,人才的需求量还远远不足。因此,就需要军队将人才培养目标,从单一军校培养,转向社会人才培养,并适当接收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走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才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1]。

从全球范围看,军事强国的军事能力提升,还需要依靠信息化技术,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发展,以便在信息化战争中占据优势,有效提升国家的国防实力。而在信息化战争中要取得胜利,还需要依靠大批的信息化人才,采用多种路径的人才培养方式,招贤纳士,集众多的信息化人才,致力于军事研究,才能够取得较大的成就。因此,我国要脱离传统的“军校培养+必要补充”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而是充分发挥地方教育资源及技术资源优势,建立一个有效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的军队信息化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与信息保障。

三、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军民融合发展俨然已经成为我国军事化发展的必要趋势,但要真正实践起来,还需要面临诸多的问题。

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走军民融合这一道路,无疑是正确而有效的。但由于我国处于军民融合发展的初始阶段,要在短时期内完成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不仅要考虑到军地双方的领域矛盾、层级矛盾,还要统筹全局,凝聚各方的力量,强化顶层的政策决策机制,并调动各方执行层的积极性,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军民融合发展趋势[2]。与此同时,要在军民融合发展方向上,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还需要解决军地间的主从关系,让军地双方都以大局为重,依据法律法规,构建科学而完善的管理机制,并进行明确的职责划分,理顺军地机构间的关系,以形成共赢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军队信息化人才培养,还要解决“统分问题”,也就是在人才培养战略上,形成统一的发展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方式,以免出现全军统一培养,而形成供需不一致的问题,或由于层次分散过度,而导致政出多门,人才培养缺乏标准与制度的问题。

四、信息化人才建设军民融合实践分析

(一)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军队信息化人才建设,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系统性,且耗时较长。因此,还需要从顶层的政策方面着手,并制定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建设规模、方式等进行统筹规划,以形成军民融合的良好局面。在军队与军事教育上,要以国民教育为依托,通过先进人才的引进及高校代培途径,来形成有效的军地教学资源,完善人才培养结构,并形成科学性、总体性的布局。当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需要对现役军官、预备役军官、义务兵、士官等编配比率进行调整,增加重要军事部队的信息化建设,及信息化专家数量,来为信息化人才建设提供一定的支撑能力。

在军民融合中,其目标主要是通过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战略统筹,将信息化人才的建设,纳入到军队人才建设与国防教育系统中,进行军队的整合与社会分散教育资源的调配,明确各种军事人才的需求,进而制定出长期与近期的人才培养规划,通过军地培养系统的有效衔接,进行人才储备。在军民融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中,还要对融合模式进行创新,确立以军事院校为人才培养为主,以地方教育为人才培养补充的模式,深化军民融合的推广度,借助地方的资源优势,拓宽借地培训、依托培训路径[3]。当前,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已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对于专业人才培养,已具有良好的通用性、适应性,较适合当前军队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军队要建立特定的人才培养基地,与给地教育机构进行有效联合,签订人才服务项目、培训方式,为军队提供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另外,军队还要将人才培养的对象,从国防拓宽到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管理、软件开发、设备维修等多中专业上。

(二)健全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

在军民融合发展中要推进信息化的人才建设,还要有制度上的保证,通过制定出明确的人才培养制度、完善政策法规及配套机制,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够让军地双方的关系得到协调与统一。首先,在管理机构上,要确保其功能完善性及权威性,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来负责军民融合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管理工作、军地人才共育的战略规划工作,以确保人才的培养质量。其次,在法规体系的建立中,还要对选材、地方深造、军地代职培养、借才引智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对国防生进行统筹分配,在教育、特殊优待、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规范文件的法律条文制定,以确保军地关系、军地部门职责、工作制度等得到保障,让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工作更加的高效、顺畅。最后,还要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配套机制,把军地两大系统的职责部门关系进行统筹管理,进行高效的资源配置,提升前沿科研能力及成果转化能力,建立军地双方的资源共享机制、科研成果共享机制、人才需求反馈机制,进而及时地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优化专业设置,提供军地双方联合人才培养效率。

(三)构建人才培养的基础环境

在人才培养中,军地还要注意优化基础环境,适当的改善人才待遇,提高军队的岗位吸引力,在统一的工资标准上,建立一个有利于人才聚集,人才激励的工资津贴及奖励制度,并以绩效补贴及奖励分配制度作为补充,吸引更多的地方性专业信息人才、军地兼容人才、高科技领域紧缺人才[4]。同时,还要建立一个军地统一的人才基础数据库,对信息化人才的发展动向、专业素养、科研成果、权威领域等进行实时分析。另外,军队还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信息化人才提供一个良好对工作、科研环境,让其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搞好军内科研工作,为各层级的人才从事设备维修、尖端项目研发、信息系统管理、软件开发等提供有利的条件。

(四)完善人才培养政策机制

在信息化人才建设中,还要完善政策机制,并遵循“取才于民”的原则,来完善人才的军地互认机制,并结合市场经济对于人才配置与人才择业的影响,积极地推进岗位资格认定或职务等级考评,并将这种人才认证机制与地方进行有效衔接,以建立一个军民通用的人才资格认证标志,为高层次人才的选拔、任用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还要注意完善军地间的互利互惠机制,通过相关政策法规,来对政府部门,及地方院校、教育机构、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制度进行制度,依循互利互惠的原则,有效推进民用与国防领域的人才、信息、成果得到融合。与此同时,国家还要建立成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科研院、地方高校、装备生产企业等领域,选拔出高水平、高技术、高素养的人才,预编至军兵种作战部队。当然,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军队还要优化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依托培养方法,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合,来解决当前的人才紧缺问题,尤其在地方高校的优势学科中,更是要结合部队人才需求,采用定向招生、固定专业设置的方式,来进行人才的培养建设。

五、结束语

从我国的发展现状看,信息化人才缺乏为军民融合发展的一大软肋。因此,就需要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并增进军地双方的交流与协作,为军队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信息化人才。强化军民信息融合的人才培养,不仅仅是进行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更需要把握市场信息及科技发展,结合军队需求,来建立多方面的专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渠道,为军民融合输送新鲜血液,以提升我国的国防实力,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作者单位: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姜鲁鸣,王伟海.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科学指南——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军民融合式发展论述[J].军事经济研究,2013,(01):13-17.

[2]简晓彬,周敏.军民融合型经济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作用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08):117-123.

[3]梁文源,黄保民.对推进边防信息化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的思考[J].国防,2014,14(01):26-27.

[4].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概况[J].中国军转民,2014,(09):11-16.

猜你喜欢
军民融合
站在“桥头堡”探究“因果链”
大型复杂武器系统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训练研究
世界主要国家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的启示
世界主要国家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