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探讨

2016-07-28 11:10任宝龙张振帅党慧英赵晓燕杨新萍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13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螺杆菌幽门

任宝龙,张振帅,党慧英,赵晓燕,周 欣,杨新萍

(甘肃省武威医学科学院,甘肃 武威 733000)

缺血性脑卒中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探讨

任宝龙,张振帅,党慧英,赵晓燕,周欣,杨新萍

(甘肃省武威医学科学院,甘肃 武威 733000)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效果,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选择入住我院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各60例的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进行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同时观察组接受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两组脑血管病复发率及再次就诊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脑血管病复发率和再次就诊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能够明显降低脑血管病复发率及再次就诊率,并可作为减少脑血管病发生的预防策略之一。

缺血性脑卒中;幽门螺杆菌;脑血管病

幽门螺杆菌(HP)的发现,使人们对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有了重新认识。近年来,临床及实验研究均证实炎症反应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幽门螺杆菌是引起炎症反应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武威市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三县一区约200万人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随着对幽门螺杆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逐渐受到人们重视。本研究旨在探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血管病复发率及再次就诊率的相关性。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选择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经头颅CT及MRI检查证实为缺血性脑卒中(包括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陈旧性脑卒中)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40~86岁,平均61.1岁。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差异均无显著性,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情况(n)

1.2方法

1.2.1幽门螺杆菌检测 采用尿素酶法或14 C尿素呼气试验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

1.2.2治疗方法 观察组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常规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抗幽门螺杆菌治疗:阿莫西林1.0 g,2次/日,克拉霉素0.5 g,2次/日,奥美拉唑20 mg,2次/日,疗程一周。对照组进行常规缺血性脑卒中治疗。随访12个月,对两组患者脑血管病复发(再次患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率及再次就诊(因头晕、头痛、肢体功能障碍等就诊)率进行对比。颅脑MRI复查发现再发脑梗死病灶者视为复发。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脑血管病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2。

表2 两组脑血管病复发情况比较(n)

2.2两组再次就诊率比较

观察组再次就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3。

表3 两组再次就诊情况比较(n)

3讨论

3.1缺血性脑卒中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

我国居民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41%。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是消化系统疾病(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等)的重要致病因素。近年来对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已延伸到脑血管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见原因为动脉硬化,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25%,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2]。Markus等[3]对11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与118例正常人的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脑血管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优势比为1.78,在排除其他危险因素后仍有显著意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颈动脉狭窄均值大于对照组(P<0.01),因此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至少可以部分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本研究证实,脑血管病复发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因此可以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3.2积极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发作

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脑血管病复发率和再次就诊率。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影响脑血管内皮功能,导致脂质和单核细胞穿过内皮进入皮下,单核细胞在内皮下摄取的脂质转化为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被激活的内皮细胞以及巨噬细胞均可分泌生长因子,这些生长因子可以激活平滑肌细胞使之增殖,该过程反复进行,经过一定时间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可以阻断这个过程。纤维蛋白原直接与凝血及纤溶调控有关,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可减少纤维蛋白原生成,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动脉弹性,减轻炎性反应[4],减少脑血管病复发及相关症状的再次发生。因此,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可预防脑卒中发作,也是防治脑血管病的策略之一。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与血管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炎性反应等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加剧血脂代谢紊乱,诱发炎性反应,加速血管内皮细胞或平滑肌细胞增殖。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脑血管病复发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所以在处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时,应重视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治,以免加重病情,影响治疗效果。

[1]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张欣,吴海琴.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16(1):100-101.

[3]Markus H S,Mendall M A.Helicobacter pylori;a risk factor for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nd carotid atheroma[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1998,64(1):104-107.

[4]陆亚萍.幽门螺旋杆菌在脑梗死中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1):169-170.

R517.9

B

1671-1246(2016)13-0139-02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螺杆菌幽门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5种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的比较
益气祛瘀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