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晶, 范 觅, 周 江
(重庆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分院, 四川成都 610031)
西部特色小城镇“以产兴镇”的新型城镇化探索
——以成都市温江区金马镇为例
刘晶, 范觅, 周江
(重庆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分院, 四川成都 610031)
【摘要】特色镇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已被广泛认可和实践,西部特色小镇的规划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拓展。文章引鉴特色镇研究成果,以成都市温江区金马镇为例,确定其特色镇类型,分析制约镇域特色转化为综合竞争力的核心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以产兴镇”的特色镇规划模式,完成有针对性、操作性极强的城市总体规划,为特色小城镇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特色镇;新型城镇化;以产兴镇
在全国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倡导“两化互动”的背景下,2014年全国57座人口百万以上特大城市集中了1.66亿人,占全国城镇人口的27 %;20万以下的小城市与城镇,集聚了全国城镇人口的51 %和全国新增城镇人口的54.3 %,小城市(镇)成为全国城镇化的重要及核心层次[1]。
“特色镇”作为中西部小城镇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路径,“一镇一品、一镇一特色、一镇一模块”成为众多小城镇共同的目标或方向。本文基于《成都市温江区金马镇总体规划》项目,深入探讨特色镇发展模式和镇新型城镇化路径。
1特色镇研究现状
1.1特色镇内涵
特色镇是小城镇发展个性化、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的集中体现,城镇特色即是小城镇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经济特征、地域文化特征和自然地理特征。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又相互独立,共同作用于小城镇特色的共性和个性[2]。
1.2特色镇分类
中国特色镇发展论坛秘书长薛红星在长期从事特色镇发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当前我国特色镇发展已基本形成10大类型[3]:
(1)外向经济特色镇(外贸、加工、出口);
(2)旅游休闲特色镇(旅游、度假、会议);
(3)历史文化特色镇(历史文化古镇、名镇);
(4)专业产业特色镇(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品牌);
(5)商贸流通特色镇(贸易流通、专业交易市场);
(6)生态环保特色镇(绿化、生态、市容、环境优美);
(7)科技信息特色镇(高新技术、信息化示范);
(8)品牌特产特色镇(特产之乡);
(9)科学规划特色镇(规划发展);
(10)合作服务特色镇(第三方服务、经济合作组织、中介组织)。
不难发现特色镇是小城镇特色转化为综合竞争力的过程或结果,因而在规划的过程中,应以深入挖掘小城镇特色与个性为前提,注重协调、统筹城镇特色、个性与区域、趋势的关系,并将其落地于空间格局上,进而成为其专业化、品牌化的综合竞争力。
2金马镇特色镇规划路径探索
2.1金马镇特色类型判定
温江区是成都市以休闲、健康、宜居为特色的卫星镇,金马镇位于温江区西南部,隶属于温江三大功能板块中的科技产业新城板块,科技产业新城是温江区主要的制造业聚集区,园区产业以食品、医药、印务、电子为其主导产业。
金马镇2013年被确立为成都市首批特色镇,从特色镇类型看,其专业产业特色镇特征明显。
体育休闲产业是金马镇的战略新兴产业,也是金马镇产业特色所在。自2007年马术公园规划建设以来,筹备建设五大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之一的国际体育城项目。马术公园建成至今,每年持续仅3天的马术节可接待游客约20万人次。
制造业是金马镇现状的主导产业,其中镇属少量机械制造业布局于镇域东南角,科技产业新城外溢的部分食品、医药、服装企业布局于镇域北部。
2.2核心问题把握
2.2.1产业低效化
金马镇现状制造业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缺乏大型、优质、品牌类制造企业;体育、休闲类项目进驻时间短,马术、温泉、泰迪熊博物馆等新进核心项目季节性强、小众消费特点明显。制造、体育、休闲3类产业自身集约度低,关联度小,对镇域经济拉动不足,2012年金马镇人口占温江区总人口的6%,产值仅占全区总量的2%;居民收入水平也明显低于全市及全区的平均水平(图1)。
图1 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较
2.2.2区位边缘化
金马镇至成都中心城区由骑士大道与光华大道、成温邛高速对接中转,直线距离仅15 km,但自驾需要1 h,若采用公交辗转则需要约2 h。交通易达性差,使镇域休闲、旅游项目对成都中心城及周边区县游客的引力不足,人气、商气不足。
2.2.3空间碎片化
镇内现状产业关联度低,导致产业用地布局分散,产业集约度低;作为成都近郊区,镇域投资性购房比重高,职住平衡度低,生产、生活及配套开发较零散;交通、绿地等配套滞后,各片区空间联系不足(图2)。
图2 各产业分布现状
2.3以问题为导向的规划路径
制约金马镇特色转化为综合竞争力的核心问题突出,而在国际体育城立项初期编制的《国际体育城总体规划》已覆盖金马镇镇域大部分区域,因而本次总规打破以往“大而全”的规划方式,针对核心问题,查漏补缺,各个击破。
3金马镇“以产兴镇”的新型城镇化策略
3.1融入区域,产业集聚
3.1.1区域产业环境
金马镇从属于温江区的科技产业新城板块,板块内“大制造”现状对镇域产业产生直接作用,工业用地向南的拓展为金马镇制造业发展提供机遇,也对镇域多种低效产业的整合提出新的挑战。温江区以及成都市域“大休闲”、“大旅游”的生活氛围和产业特点对金马镇产业产生间接影响,是金马休闲旅游、体育产业发展的沃土。
3.1.2优势产业遴选
现状金马镇工业门类多而杂,仅对旅游、体育两大产业进行关联度分析。旅游业的发展对铁路旅客运输业、餐饮业、住宿业、航空旅客运输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石油及核燃料教工、电力人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强的完全拉动作用,同时对保险业、商业服务等产业的完全后向联系作用也较明显[4]。
建筑、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玩具体育娱乐用品制造、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社会、商业、旅游业他们对旅游产业的投入系数均超过0.01[5]。
根据产业关联度分析结果,金马镇现状产业与交通运输、商业、地产、食品制造等行业关联度高,同时综合周边区域产业特征,建立金马镇7个相关产业的影响效应体系作为产业遴选,即4大类,即社会、经济、环境、文化,10小类指标体系。应用德菲尔法,对产业指标体系进行评分,分为高、中、低三级,分值为1分、0.5分和0分,综合分析提出:旅游体育应作为金马镇支柱产业培育,同时重点发展交通、食品制造、商业等领域(表1)。
表1 产业遴选评价
综上分析,旅游体育应作为金马镇支柱产业培育,同时加强在交通、食品制造、商业领域的发展。
3.1.3构建“1+2+N”的产业体系
“1”是以休闲旅游为核心,对现状泰迪熊博物馆、鱼凫温泉、骑士休闲街休闲旅游项目的基础上,积极打造或引进金马河湿地公园、刘家壕古镇、OUTLETS城郊休闲购物MALL等意向旅游项目。“2”是以体育、绿色食品制造为支撑,现状的马术公园季节性较强,加快马术运动的常态化,重点培育水上运动、篮球赛事、冰雪游乐等体育项目;引导以绿色食品、医药为主的制造业集聚发展。“N”是以旅游地产、商业、旅游交通运输为辅的产业体系。
3.2交通引导,网络易达
3.2.1对外交通网络化,引人气商气
引入成都地铁4号线、16号、22号线及成蒲高铁4条轨道交通线路,轨道交通均直接进入金马镇区(图3);规划引入成温邛快速路、升级锦绣大道为快速路,规划新元路,加强对外联系;最终形成六横六纵的对外交通网络(图4),缩小金马镇与成都中心城、天府新区、高新西区、崇州、大邑、邛崃等周边区县的时间距离,半小时即可达成都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县。
图3 对外交通
图4 轨道交通
围绕马术公园周边布置轨道交通站点,将人流引入核心旅游休闲项目集聚区;围绕地铁站点、快速道路出入口布置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并在镇域南部边缘成温邛快速路下线口布局自驾车营地,引入区域客流。
3.2.2培育绿色、智能的休闲交通线路
镇域内新增观光有轨电车线路,规划有轨电车总里程为13.4 km。建以公共汽车管理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为主体的智能公交系统。在现有绿道基础上,依托公园绿地形成网络状绿道系统。对外融入区域性绿道网络;对内穿行金马河滨水区、成蒲铁路生态廊道、骑士小镇、刘家濠商业文化街区、大郎河滨水区、马术公园、自驾车营地。
3.3结构控制,复合集中
3.3.1空间织补,产城相融
依托交通枢纽及水岸绿地布局城市核心功能用地:围绕铁路站点构建特色商业、文化、康体运动设施;围绕地铁站点及快速路入口布局旅游综合服务设施;沿金马湖、大郎河布局商业文化设施、体育运动设施。依托科技产业新城现状工业用地南拓机遇,除了布置绿色食品业以外,增加电子信息与生物医疗等现代制造业的布局。形成休闲旅游与现代制造两大产业功能板块。
根据我国现状0.5~0.7[6]的职住比,以锦绣大道及成蒲铁路为界,在两大产业板块内部分别布置相对应的职住平衡单元(图5)。
3.3.2公服便利,三级控制
公服设施配置按照“便利居民、服务游客”进行“城市级-居住区级-社区级”3级配套结构:重点围绕轨道交通枢纽、成蒲铁路绿岸、金马河蓝岸等交通、环境要素布局城市级
图5 空间结构
公服设施;在4个职住平衡单元内建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配套;在社区内部打造“10 min公共服务圈”,即10 min公交圈、10 min公园圈和 10 min基本公共服务圈,社区级文化、体育、医疗等设施用地复合集中布置。
3.3.3优化环境,生态营造
按照“100 m见绿,200 m见水,500 m见林”的建设目标,生态本底综合休闲旅游环境营造,规划“T+环”的生态骨架:成蒲铁路生态绿廊,打造游客沿途绿带;金马河滨水绿廊,水上运动休闲融入滨水生态绿带;依托大郎河、姜家槽滨水绿地、骑士大道及新建道路绿地构建环状绿廊,串联七条街骑士风情购物街区、中央购物公园、刘家濠传统水乡文化商业街区、湿地公园、马术公园、CBA篮球馆、温泉养生酒店等特色产业项目。
4小结
“以产兴镇”的特色镇规划除了遵循“以人为本”规划原则,更强调交通、设施、绿化对“产”的支撑,通过规划促进“产”的特色化、专业化、集群化建设,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梁倩.新型城镇化确定62地开展试点[N].经济参考报 ,2014-07-23.
[2]黄亚平,汪进.论小城镇特色的塑造[J] .城市问题,2006(3).
[3]薛红星.中国特色镇概论[M].中国城市出版社,2013.
[4]宋增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旅游产业关联度研究[J]. 旅游科学,2007(4).
[5]辛利.从产业关联角度揭示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
[6]李文彬,张昀.人本主义视角下产城融合的内涵与策略[J].规划师,2014(6).
[作者简介]刘晶(1982~),女,硕士,注册城市规划师,工程师,从事新型城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志码】A
[定稿日期]201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