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聚落遗产空间发展策略探讨
——以宿迁市皂河镇为例

2016-07-27 03:17陈小韦余红红杜晓娟
四川建筑 2016年2期
关键词:大运河发展策略

陈小韦, 余红红, 杜晓娟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宿迁分院(宿迁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江苏宿迁 223800)



运河聚落遗产空间发展策略探讨
——以宿迁市皂河镇为例

陈小韦, 余红红, 杜晓娟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宿迁分院(宿迁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江苏宿迁 223800)

【摘要】文章在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大背景下,以宿迁市皂河镇为例,探讨运河聚落遗产的空间发展策略。近年宿迁市大力发展大运河和环湖旅游,这将给皂河镇带来无限的发展契机,皂河镇应牢牢抓住这个机遇,使城镇由封闭式自我发展迈向区域融合发展。基于以上发展背景和机遇,本文从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综合交通、旅游发展、特色空间塑造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发展策略,引导城镇空间有序发展,助推城镇转型发展成功。

【关键词】大运河;聚落遗产;发展策略

1规划背景

1.1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共包括8个省、直辖市,27座城市,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点,河道总长度1 011 km。江苏省列入申遗点段的河道6段、历史遗存22处。其中,京杭大运河宿迁段41 km列为申遗河段,遗产点为皂河镇龙王庙行宫。

1.2皂河镇与大运河渊源关系密切

皂河镇因“大运河”而生,在清代康熙年间开凿中运河与皂河口相接,皂河因此成为大运河南北漕运要道,商贾行船不绝,逐渐成为宿迁西北部经济贸易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至道光年间,集市更加繁荣,而后在集市周围筑圩以防贼寇,遂得名“皂河镇”。

1.3大运河为宿迁市重要的文化旅游廊道

大运河与宿迁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也是宿迁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宿迁市充分利用沿线的生态风光和历史人文价值,打造大运河人文旅游带,同时将大运河流域打造成宿迁市生态优良、景色优美、人水和谐、产业联动发展的绿色景观廊道、生态经济廊道、历史文化廊道、市民游客休闲廊道。

2皂河镇城镇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注重外延,忽视内在

城镇建设总体上呈现出“外新内旧、外光里糙”的现状,未统筹考虑自身优势资源和自身发展的功能定位,建设较为随意,与其他乡镇建设雷同,缺乏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老镇区建设较为杂乱,未体现出千年古镇风貌,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相互杂糅。

(2)老镇区居住环境较差,基础设施不健全。

(3)独一无二的滨河岸线呈现原始状态,未得到有效利用。

2.2注重局部,忽视整体

城镇建设只注重重要节点建设,而忽视节点周边区域的改造。为了提高旅游业发展,全镇加强建设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沿线的绿化和交通环境改造,对文保单位的现代民宅建筑没有统筹改造,使得国家级文保单位与周边环境不协调,旅游资源呈独立型的单个个体,未能充分体现现有旅游资源带来的溢出效应。

2.3注重开发,忽视保护

城镇建设中对那些目前不是文保单位,但是能够代表城镇发展历史阶段的历史建筑重视不足。当保护与开发存在矛盾的时候,这些建筑就面临被拆除的命运。在传统街道北街、中街、南街和西街的数次改造建设中,能够代表城镇发展历史阶段的历史建筑已所剩无几。传统街道城镇风貌杂乱无章,城镇记忆荡然无存。

3空间发展策略研究

3.1历史文化资源利用

有效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加大挖掘资源内在价值,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提升城镇价值(图1)。

图1 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示意

3.2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融入区域交通体系,从对外交通规划、公共交通规划、慢行交通规划、旅游交通规划四个方面进行协调和衔接。

3.2.1对外交通规划

按照“南北融合,东西贯通”的规划策略,加强皂河镇与周边区域和宿迁中心城区的道路衔接。

3.2.2公共交通规划

按照“功能分类,以点固线”的策略,依据公交线路所发挥的作用,划分公交线路类型,以村庄节点、景观节点为基础,进行线路布局。公交线路按照功能分为城乡公交、镇村公交、旅游公交三种。结合主要商业、文体等人流集散点,以及各乡镇主要村庄节点布置公交站点,以主要客流集散点为基础,确定公交线路走向。

3.2.3慢行交通

按照“以人为本,联景系绿”的策略,构建步行网络空间。

镇区内部保留原有街巷格局,保障城镇道路步行空间、历史文化品鉴空间、滨水休闲空间、公园湿地观赏空间等步行网络空间的连续通畅,减少机动车交通对步行环境的干扰。重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及其保护区内的步行环境,结合历史人文景点及水系设置步行休闲带,加强历史文化景点与滨水景观节点的通达性。

3.2.4旅游交通规划

按照“快旅慢游,外通内优”的策略,由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遵循“快旅”策略,需要对区域交通衔接,增强镇区对外交通便捷度。遵循“慢游”策略,构建多方式的内部旅游交通系统,主要可分为历史文化街区游线、滨水绿道游线、水上游线三方面内容。

(1)历史文化街区游线。主要沿北大街-通圣街、唐家巷、秃尾路、小桥路、西大街、月河路、安澜路、贡酥路游览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人文和滨水景观。交通方式以步行为主,公共自行车和观光车为辅。

(2)滨水绿道游线。沿环湖公路、运河堤路规划绿道系统,沿途结合景点布置旅游服务点,并通过限制机动车通行、设置机非隔离等措施,引导旅游交通与其他交通有机分离,提高旅游交通品质。

(3)水上游线。规划2条对外水上游线和1条内部休闲观光游线。对外水上游线联系陆圩岛、戴场岛和湖滨新区滨湖景点。内部休闲观光游线结合骆马湖水系布置,重点将三里湿地公园和皂河抽水站等水利设施联系起来,增强水韵景观与开敞空间的互动联系,提升骆马湖的活力与品质。

3.3旅游发展策略

整合与提升旅游业,在保护基础上,挖掘新的旅游资源,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图2)。

图2 旅游发展策略示意

3.3.1旅游空间结构

旅游空间结构组成为“一镇、两廊、四片区”。

(1)一镇:皇家风情水乡古镇;

(2)两廊:运河文化遗产风光廊道;古黄河风光生态廊道;

(3)四片区:运河沿线水利生态风景区;骆马湖水上休闲娱乐区;袁甸休闲渔业体验区;闫南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区 。

3.3.2皇家休闲古镇发展思路

皂河古镇整体性开发,在现有遗产点的基础上整体统一风格打造古镇,除现有遗迹观光外,恢复旧的民俗,如初九龙王庙会;挖掘运河菜系,形成特色餐饮;引入当地戏曲,增加文化交流;引入新型娱乐休闲业态,营造集文化体验、休闲观光、娱乐购物、特色餐饮于一身的文化休闲古镇。

3.4塑造特色城镇

抓住重点,划分空间分区引导,加强景观界面塑造,注重节点空间引导,塑造特色城镇。

3.4.1重要风貌区引导

(1)古镇文化风貌区。保留区内传统街巷、传统河流、维持街巷的现有空间肌理,引入清末时期北方民居元素,逐步更新改造区内民宅,协调区内整体风貌。

(2)生态湿地风貌区。保留原有鱼塘肌理,延续场地特征; 融入休闲旅游功能,提升公园活力;立体水陆交通组织,丰富景观感受;融入科普教育功能,提高环保意识;打造多种亲水岸线,营造多样景观 。

3.4.2界面引导

(1)滨水界面引导。现状滨河岸线与腹地内民居高差较大,岸线整体景观视觉单调。滨水区与生活区相互独立,两者互动性差。本次将镇区段岸线护坡改造为台地或者缓坡形式,采用“河+石质驳岸+绿地+建筑 ”营造水、绿、建筑、人相互和协调的场所。丰富沿线景观的同时,能够让游人体验到独特的滨水景象。滨水沿线建筑采用清末时期北方建筑风格,高度以2-3层为主,并在沿线运河景观节点内引入运河文化元素,为游人提供科普教育的同时,也可以起到宣传运河历史文化的作用。

(2)传统街道界面引导。传统街道通圣街两侧建筑年代差异较大,建筑风格杂乱。本次研究在严格保留历史建筑的基础上,采用绿化隔离、街头广场或者增加支路等形式的缓冲区域,将不同年代的建筑自然的分割。

参考文献

[1]杨倩.京杭大运河文化线路徐州城区段沿线文化遗产保护之城市设计基础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2]吴晓,王承慧,王艳红.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市一级)的总体思路探析[J].城市规划,2010(9).

[3]丁雨莲.丽江古城文化休闲旅游符号的思考[D].安徽师范大学,2007.

[4]朱先前.西安古都历史文化产业的开发策略研究——基于国内外的先进经验[D].长安大学,2012.

[作者简介]陈小韦(1981~),女,本科,高级城市规划师,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181

【文献标志码】A

[定稿日期]2015-11-04

猜你喜欢
大运河发展策略
让法治之光闪耀在大运河畔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大运河,行走山东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放歌大运河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