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芳瑜, 周 波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以都江堰市西街为例
张芳瑜, 周波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
【摘要】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生活的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在不同时期面临的不同的挑战。如何让历史街区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是值得人们认真思考与探索的课题。本文以都江堰市西街为例,探讨西街改造过程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方法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进一步探究如何更加合理地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与更新。
【关键词】历史街区;西街;保护;更新
1历史街区概况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掀起了城市建设开发的高潮,城市规模无序扩张。而在20世纪90年代过后,政府为控制城市空间规模过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将城市发展的重心移往了旧城区。加之很多政府官员没有历史街区保护意识,采用大拆大建的改造方式,这就导致了很大一批历史街区在经济发展大潮的冲击下受到破坏[1]。
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各地学者进行了近20年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就,在保护方式和保护资金上作了积极的调整,挽救了一批濒临灭亡的历史街区,使街区重新焕发活力,如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重庆磁器口历史街区、福建泉州市中山路等。这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尊重,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2]。
目前来说,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改造还处于探索阶段。一方面改善了原有街区住户的生活条件,对街区的外貌进行了整治,完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同时也提升了经济效益。但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过度商业化的改造却使历史街区失去了他的原真性,失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格局,摧毁了存在于街区中的历史文化。本文以都江堰市西街为例,探讨西街改造过程中的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2西街
2.1西街的历史
图1 西街区位图
西街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江堰市(图1)。西街是松茂古道的出发点,是历史上沟通汉族和藏羌势力范围的唯一一条“官道”的起点。唐宋时期是茶马互市年代,成就了西街最繁华的时期。在1995年随着成都到阿坝的公路通车,马帮失去了作用,以及1953年开始到1956年结束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通过公司合营,把手工业者变成了工人[3]。加上都江堰申遗成功后,有关部门封闭了西街通往景区的路口,过去松茂古道的起点,现在成了一条不足1 km的断头路,西街就逐渐衰落。2008 年汶川特大地震中,西街的建筑虽然垮塌不多,但普遍成为危房,加上居民为扩大居住面积,做了部分改建,使建筑原貌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震后都江堰进行了老街区改造,以“复原街区固有风貌,重塑文化名城精华区域”的城市更新为核心,兼顾都江堰的旅游城市功能,将街区改造与历史文化名城核心旅游区建设相结合[4](图2)。
图2 西街风貌图
2.2西街的改造
在都江堰历史街区的重建工作中,地方政府和设计单位兼顾城市整体空间格局的保护以及民众的利益,坚持“规划优先、政府主导、群众做主、市场参与”的原则,在符合历史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要求下,按照政府提供的规划方案,居民可选择留下来自建有特色的建筑院落,也可以选择搬出原址,置换政府安居房或实行货币终结;租用户可以选择租住政府安居房。
在西街改造前期,政府出资做了详细的测绘工作,记录了建筑的各层平面、屋顶平面、正立面、侧立面、背立面和剖面图及窗花、门楼等局部大样图等。其后由政府出资委托四川省古建筑设计院设计了方案和施工图,而整个方案设计到施工结束历时约半年,西街目前已重建完毕,沿街也恢复商业功能[5]。
3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3.1产业定位问题
整条街区店铺种类较少且相似度高,例如大多数都是风格相似的酒吧和手工艺店,没有一种新鲜感能够引领游客走完整条西街。再者,西街的产业设置也导致了西街商铺经营在时间上的差异。白天,大多数酒吧都处于关门的状态,就剩下了几乎清一色的手工艺店及极少的几家饭店,也很少有游客购买这些大同小异的手工艺品,这就导致了西街的零消费或一次性消费。晚上,除了街口处的几家手工艺店还在营业外,整条西街几乎成了酒吧长廊,而纵观整条街的状况,实际上也只有街口不远处的一两家酒吧生意较好,越往街尾,生意越差,很多酒吧甚至空无一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点,一是都江堰当地人们的夜生活普遍较少,二是游客来酒吧消费的较少,导致酒吧供大于求。如果西街不进行产业设置方面的改进,也许以后会很难发展下去,一旦失去口碑,便很容易消失在人们的记忆当中。
3.2自身文化未体现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西街紧邻都江堰的内江,却没有充分体现出都江堰的水文化,没有体现出城中有水,水间为城,“满城水色半城山”的城市空间形态[6]。商业建筑密集,没有结点的打造,使得西街几乎封闭而独立的存在,且商业街又以酒吧为主,喧闹嘈杂,既听不到都江堰水流气势磅礴的声音,街巷间也没有渗透都江堰景区的景观,并没有利用好与之邻近的自然资源。
西街本是伊斯兰教文化痕迹较浓的古城街区之一。也尚存有清真寺、懋功寺两座真实历史遗存。而西街的改造却没有融入这一因素,其打造的是纯现代的商业模式,包括酒吧,随处可见的成都纪念品和手工艺品商店,干花店等。明城墙和懋功寺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却淹没在这些并无特色的店铺后。
3.3商业气氛过重,逐渐腐蚀了西街原有的人情风貌
曾经的西街可以看到老年人聚在一起闲谈与下棋,在这里可以看到老成都的惬意生活(图3)。虽然在改造前有60%的居民自愿留下来,但由于改造后的街区商业价值上升,房价也随之上涨,原住居民将房屋出售、出租。原来的邻里格局被打破,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文化。如今成为商业一条街,与丽江的旅游打造几乎相似,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图4),这也是很多历史街区打造的惯用手法,我们对这种历史街区也产生了视觉疲劳,降低了对街区的认同度。
图3 改造前西街
图4 改造后西街
3.4小结
虽然都江堰政府在做西街保护之前进行了大量的测绘,也是按原有的比例进行重建,这看似是对建筑进行了很好的保护,是1∶1的还原,却失去了中国传统邻里的生活方式。虽然政府“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群众愿走就走,愿留就留”,并且对留下来的居民“在符合西街片区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按照政府免费提供的规划方案,设计、建成有特色的古建筑让他们居住[7]”,事实上这样的街区已不适宜人居,留下来的居民进出只能在狭窄的山墙之间的灰空间开门,加之周围吵闹的商业店铺,这里已失去了适宜的人居环境。
都江堰拥有的2 000多年的丰富的地方文化随着旧城更新进程的加速,使得其原本独特的风貌逐渐消失,都江堰政府制定的“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历史街区改造目标,让西街从2008年汶川地震后到2014年这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全面完成了改造,这些地方特色趋于了均质化,他们的曾经只存在了人们的回忆与照片中,让人们感到惋惜。
这些历史街区是过去岁月的信息的储存者,而我们有职责将它们真实完整的传下去。我国地大物博,历史街区的情况也相当复杂。针对我国所有历史街区的更新,笔者认为从纵向的时间轴线来看,历史街区需要分阶段进行更新:一部分历史街区确实需要更新与改造时,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推行,例如像都江堰西街这种处于旅游景区附近,且是城市建成区内的历史街区,希望能利用好其区位优势,探讨一个良好的方案进行更新,发挥其文化传承的功能,让人们更多的了解我国的历史建筑与人文;而对于那些相对较落后区域的那部分历史街区,当无法很好地处理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时,希望宁愿采用的是不作为,这样更能体现出历史街区的真实性。这里所说的不作为并不是指不维护,并不是指采取“博物馆” 式的保护方式,毕竟历史街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风化,不需要急于将所有的历史街区都用来改造更新,都注入旅游文化产业,我们希望采用传统的方式去维护,可能在以后人们能随着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经验的积累,能寻找到更好的保护模式。对于某一个历史街区的保护是否成功,笔者认为并不是完全取决于改造方案的优劣,后期政府能否持续跟进街区的保护才是关键。我们需要调查方案实施后的结果,发现街区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宽窄巷子在这一方面做得较好。
4结束语
我们在做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时,面临的是诸多矛盾。随着城市的发展,当地的居民也希望自己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也许他们会怀恋那种邻里关系,但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可能选择搬离那些地方,我们无法控制他们的选择,这可能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经过程。而留下的建筑,不能采用任其风化,这需要新元素的注入,需要人们对其进行再利用的过程中加以维护。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25(10):25.
[2]刘琼.历史街区保护机制初探[D].重庆:重庆大学, 2003:9-10
[3]郭杨波.都江堰市古城区南桥、西街及杨柳河街漫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2):101-102.
[4]郭凌,王志章.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问题与对策——以都江堰老街区改造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4,41 (4):63.
[5]周珂,吴斐琼.都江堰历史街区的民意重建[J].时代建筑,2011(6):34-38.
[6]万钧.文化都江堰——文化视野中的都江堰市古代城市设计遗产和对策[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年会论文集,2001:165.
[7]郭凌,王志章.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问题与对策——以都江堰老街区改造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4,41 (4): 64
[作者简介]张芳瑜(1991~),女,研究生。
[通讯作者]周波(1964~),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81
【文献标志码】A
[定稿日期]2015-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