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良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宁波)
类比简化抑或语际简化?
——一项基于《兄弟》语料库的研究
周忠良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宁波)
目前有关译语简化的研究大都采用目标语语内类比的模式,其局限性在于排除源语文本而孤立讨论译语特征,未考虑源语对译语的影响;且所涉语对大多为印欧语系内部语言。本文以余华小说《兄弟》及其英译文和10部美国当代小说部分内容为语料库数据源,以语内类比和语际对比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词汇密度、文本明晰度、平均句段长等6个参数对中英语对的译语简化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6个参数中,仅词汇密度和高频词簇复现率支持翻译文本类比简化;除词汇密度外的其余5个参数支持语际简化。上述结果归因于源语中文对英译语的渗透效应。
语料库;类比简化;语际简化;《兄弟》
20世纪90年代,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和描写性译学的兴起,以Mona Baker为代表的学者开始将语料库应用于翻译研究,从而开启了全新的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范式。语料库翻译学将语料库技术与译学理论相结合,以实证的方法,对翻译语料进行大数据分析,以探索翻译活动的本质,有效地弥补了传统译学缺乏定量研究的不足。近年来,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成果斐然。目前,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是翻译共性假设。翻译共性是指翻译语言作为一个独立于源语与目标语之外的语言变体所呈现出的典型的、跨语言的、有一定普遍性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简略化、明晰化、规范化、整齐化和集中化等(胡显耀,2004:47)。
简化是最受关注且颇具争议的一个共性假设。Mona Baker(1996:181-182)将“简化”定义为译文语言较之于译入语母语在词汇、句法或文体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简单化趋势。学者们通常使用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平均句长、高频词和常用词的使用等参数对翻译文本和目标语原创文本进行比较以验证简单化趋势。研究发现,较之于原创文本,翻译文本的形符/类符比偏低;实义词比例较之于功能词偏低;高频词比例较之于低频词偏高;常用词重复率偏高,常用词变化较少;平均句长偏短;词簇重复率偏高(Laviosa,2002;Malmkjaer,2004;Baker,2004;胡显耀,2007;王克非 胡显耀,2008;肖忠华 戴光荣,2010)。这些研究成果证实了简化假设。另外,翻译汉语文本比原创汉语文本更普遍地使用连词和代词(胡显耀,2006;Xiao,2010;肖忠华,2012)。连词和代词的多用,显示了翻译文本的“明晰化”特征,使译文语句更加连贯、句间逻辑更加清晰、指代关系更加明确,对译文有简化效果。
然而,也有一些研究结果对简化假设提出了质疑。Wang和Qin(2010:172)发现,翻译汉语文本的标准类符/形符比高出原创文本2.3%;翻译汉语平均句长比原创文本多2.46个词。Mauranen (2007:60)对翻译和原创芬兰语非文学文本语料库的考察发现,词簇在翻译文本中的多样化程度高于原创文本。Puurtinen(2003:150)将非限定性结构作为一个衡量译文可读性的指标,对芬兰语翻译儿童文学文本与原创儿童文学文本进行比较,发现译文非限定性结构使用频率显著高于原创文本,结果降低了译文的明晰度,增加了译文的词汇密度和信息负载。这些研究结果说明,翻译文本难度大于原创文本。另外,Laviosa (1998a:478-479)指出,通过类比语料库所发现的译语简化证据在不同文本类型中所呈现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如此看来,对于是否存在译语简化趋势,似乎尚未形成定论。这个问题从根源上讲涉及对翻译共性理解的差异。Mona Baker(1993:243)将翻译共性定义为翻译文本而非原话语文本所呈现出的典型语言特征。这里的“原话语”就是目标语原创文本。可以看出,Baker的翻译共性是把目标语当作译语的参照物,关注翻译文本较之于目标语原创文本所呈现出的语言特征,其本质是目标语导向的。柯飞(2005:303)将翻译共性定义为译文所呈现的有别于原文的共性特征。这是采用对比语言学视角,基于翻译文本与源文本之间的关系,关注翻译语言较之于源语所呈现出的特征,参照物是源语,这是一种源语导向的共性。对翻译共性的不同理解决定了不同的研究模式。前者采用翻译文本与目标语原创文本进行语内类比的研究模式;后者采用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进行跨语际对比的研究模式。
如前文所述,目前有关译语简化的研究大都采用目标语语内类比的模式,其局限性是排除了源语文本而孤立讨论翻译问题,未考虑源语对译语的影响,因此受到有关学者的批评(Hansen & Teich,2001;Bermardini,2003;黄立波 王克非,2006)。若将源语纳入研究视野,采用单语类比语料库研究与跨语平行语料库研究相结合的模式,同时对“类比简化”和“语际简化”进行考察,可弥补单语类比模式不足,提高研究信度。
2.1 研究问题
本文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 与原创英语小说相比,英译小说在宏观的词汇使用方面有何特征?是否呈现简化趋势(即类比简化)?2. 与原文相比,英译文在宏观的词汇使用方面有何特征?是否存在简化趋势(即语际简化)?3. 造成上述英译文语言特征的原因是什么?
2.2 语料库
为回答上述问题,笔者自建一个类比语料库和一个平行语料库。类比语料库由原创库和译文库构成。原创库语料来源为10部2000—2010年间出版的美国小说,截取每部小说前40页内容,库容为264258词。译文库的库容为260945词,其语料来源为2009年美国译者Cheng-yin Chow 和Carlos Rojas翻译的小说Brothers,其原文是余华的小说《兄弟》。中文小说《兄弟》共406087字。本研究将之作为原文库语料,经分词处理后,计294549词。这样,类比语料库文本体裁一致,时间跨度相同,库容大致相当,因此具有较强可比性。平行语料库由《兄弟》及其英译文Brothers构成,用于语际对比分析。
2.3 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自建语料库,以描写性译学研究路径,采用英文目标语语内类比和中文原文与英译文语际对比相结合的模式,对英译小说文本的类比简化和语际简化假设进行验证。
具体而言,就是要统计各语料库的标准类符/形符比、表头常用词频数、表头常用词簇频数、平均句段长、代词和连词频数,将译文语料库的各项参数分别与原创语料库和原文语料库进行比较分析,以检验译文语言较之于原创与原文是否存在简化现象。
2.4 研究工具
本文使用BFSU Stanford POS Tagger 1.1.2和CorpusWordParser 对英文和中文语料进行赋码,以便统计特定词类的频数;利用Wordsmith 6.0和excel制作词表和词簇表,并统计有关简化指标;运用Chi-Square Calculator对各观察项频数进行卡方检验,以考察其使用特征。Chi-Square Calculator(梁茂成等,2010: 93-94)可同时提供卡方值以及与之对应的p值。根据该卡方检验器,自由度为1时,卡方值若大于临界值3.83、6.64和10.83,则表明相应的p值在0.05、0.01和0.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统计意义,其显著水平由低到高分别标为*、**和***。本文将之称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和“-”表示“超用”和“少用”。
3.1 词汇密度
词汇密度可用来考察语料库宏观词汇使用的变化性及其难易度。语料库的词汇密度越小,词汇应用就越简单。Stubbs(1986:38)用类符(type)和形符(token)的比值(type/token ratio,简称TTR)来计算词汇密度。类符是指语料库中的不同词汇,或每个第一次单独出现的词形。形符是指语料库中出现的所有词形。一般而言,TTR值越大,说明该语料库使用的不同词汇量越大,文本词汇使用的变化性就越大,文本阅读难度越大。用TTR来衡量语料库难度的一个局限性在于其很容易受到文本长度或语料库库容的影响。由于文本或语料库中大量的功能词(如the、of、and等)反复出现,而类符量却不会等量增加,导致文本越长、语料库库容越大,功能词重复的次数就越多,TTR就会越低。为弥补缺陷,Scott(2004:178)提出标准类符/形符比(STTR),即以每千词为计算单位得出的TTR的平均值。表1对各库词汇密度相关数据进行了对比统计。
由于三个语料库的库容大致相当,所以TTR和STTR一样具有较强的可比性。表1显示,译文库的TTR值(4.58)和STTR值(39.47)均小于原创库相应的值6.58和43.44,而大于原文库相应的值4.42和36.73。另外,将译文库与原创库的类符频数(11949和17377)进行卡方检验,显示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X=992.84,p<0.001),属于三级少用;将译文库与原文库的类符频数(11949和13032)进行卡方检验,显示二者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显著性(X=7.71,p<0.01),属于二级超用。
表1 词汇密度参数对比
通过数据比较可以看出,译文库的词汇密度低于原创库,文本难度相对偏低,说明译语呈现出类比简化特征。这与Olohan和Baker(2000)、Laviosa(2002)和胡显耀(2006)研究结果一致。而较之于原文库,译文库词汇使用变化度更大,不同类符使用的频数更多,因而词汇密度更大,语际简化假设未得到支持。
3.2 高频词复现率
高频词是文本中有较高复现率的词。高频词是检验文本难度的一个常用指标。高频词出现的频次越多,在语料库中的占比就越大,文本阅读难度就越小。Laviosa(1998b: 560)将出现频率占库容0.10%以上的词项定义为高频词。根据这个标准,本文各语料库词表前30个词项均属高频词。图1 对各语料库词表前10、前20和前30词项总频数进行了统计对比,柱顶数字代表各统计项目的千词标准化频率①千词标准化频率=观测项频数/语料库总词数×1000。(下文简称“标频”)。
图1 高频词频数统计对比
根据图1,译文语料库前10、前20、前30词项的绝对频数均少于原创语料库,其标频也分别少于后者13个词、9个词和4个词;将译文库这三项频数与后者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前二者为三级少用,后一项为二级少用。译文库前30词项频数占总词数的37.2%,较之于后者的37.6%低0.4%。与此不同的是,译文语料库这三项的绝对频数均高于原文语料库,其标频分别比后者多35个词、70个词和91个词;将译文库这三项频数与后者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均为三级超用。译文库前30词项频数占总词数的37.2%,较之于后者的28.1%高9.1%。
数据对比表明,从高频词复现率看,译文库低于原创库,高于原文库,亦即译文文本词汇使用的难度高于原文库,低于原创库。也就是说,译语类比简化假设不成立,而语际简化假设得到支持。
3.3 词簇复现率
词簇(word cluster)是指语料库或文本中按一定规则出现的单词串或语言片断。词簇虽不一定具有完整的语义,但对于文本形成特定的词汇使用特征意义重大,因此是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语料库词簇TTR值越大,词簇使用变化度越大,文本难度就越大。本文利用wordsmith 6.0生成各语料库的2词词簇统计到译文库词簇形符221843个,词簇类符76659个,TTR值为34.6;原创库词簇形符218329个,词簇类符96212个,TTR值为44.1;原文库词簇形符219802个,词簇类符93859个,TTR值为42.7。译文库TTR值较之于原创库和原文库分别低9.5和8.1。将译文库2词词簇类符频数与原创库进行卡方检验,显示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X=4174.39,p<0.001),属于三级少用;同样,将译文库与原创库进行卡方检验,显示二者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显著性(X= 617.30,p<0.001),属于三级少用。这说明译文库2词词簇使用变化度低于原创库和原文库,亦即译文库文本难度低于其他两库。
词簇复现率可用于考察文本难度。按照一定规则形成的词簇在一个语料库中重现的频次越多,表明语料库文本阅读难度越低。词簇表前10、前20和前30项属高频项,其复现率可反映文本难度。图2对各库2词词簇表表头高频词簇项频数进行了统计对比。
图2 2词词簇高频项频数统计对比
根据图2,译文语料库词簇表前10、前20、前30项的绝对频数均大于原创库,其标频也分别大于后者23、27和29个频次;将译文库这三项频数与后者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均显示为三级超用。译文库前30词簇频数占总词数的24.4%,较之于后者的12.5%高11.9%。与此相似的是,译文语料库这三项的绝对频数均高于原文库,其标频前一项比后者多11个频次,后二项均比原文库多13个频次;将译文库的这三项频数与后者进行卡方检验,得出同样结果,即三级超用。译文库前30词簇频数占总词数的24.4%,较之于后者的16.6%高7.8%。
对比分析表明,译文库词簇使用变化度低于原创库和原文库,且高频词簇复现率均高于后二者,说明较之于其他两库,译文库文本难度低。因而,从词簇使用特征看,译语类比简化和语际简化均成立。
图2数据表明,译文库在词簇使用方面具有低变化度和高复现率特点,这个结果证实了Baker (2004:184)和Mauranen(2007:41)的观点,即翻译文本中倾向于使用重复的词簇或多词结构。词簇在翻译文本中使用的频率更高,可能是因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试图翻译得尽量流利。
3.4 语料库文本信息容量
根据词汇在句中的作用,我们一般将词汇分为实义词和功能词两大类。实义词是具有一定意义、可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词汇,主要包括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实义词具有信息负载功能,因此实义词的数量是衡量文本信息含量的重要指标。实义词数量越大,密度越高,文本信息负载量就越大,阅读难度就越大。反之,实义词数量就越小,文本难度就越小。图3对各库实词频数进行了统计对比。
图3 实义词频数统计对比
根据图3,从实义词总数看,译文库实词标频较原创库多48词,卡方检验显示为三级超用;译文库标频较原文库少104词,卡方检验显示为三级少用,说明就文本总体信息负载量而言,类比简化不成立,语际简化则极为显著。
将译文库各词类总数分别与原创库和原文库进行对比,可发现译文库名词频数较原创库为三级超用,标频多53词,较原文库为二级超用,标频多3词;形容词较后二者为三级少用,标频分别少18词和29词;副词较后两库也为三级少用,标频分别少3词和5词;动词较原创库为三级超用,标频多16词,较原文库为三级少用,标频少74词。这说明可能在翻译中,“转换词性”译法使用较为频繁。
4类实义词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动词,译文库动词标频(202)和原文库标频(276)之差(-74)与其和原创库动词标频(186)之差(16)相差极大。在语际对比中译语动词显著少用,而在语内类比中则显著超用。这可以归因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中文是“动态”的语言,动词活跃,使用数量多,英文是“静态”的语言,名词使用更频繁。在翻译中,译者可能为使译文接近目标语规范,减少了动词的使用数量,增加了名词的使用频率,结果译文库动词数量显著少于原文库,而名词数量则显著多于后者。Baker(1993:225)认为,在翻译过程中与源语文本特征相关的现象倾向于移植到目标语文本里。所以,尽管译者可能在词性使用上做过处理,由于受源语动词分布特征的影响,译语动词数量仍显著多于原创库。
3.5 文本明晰度
英汉语言之间最根本性的区别莫过于形合和意合。作为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形合”强调语言形式上的对应,使用大量关系词、代词、连接词等联结词句和篇章。“意合”则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接,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语篇内部连贯。英语是形合语言,其特征之一就是频繁使用代词和连词来明晰语言描述对象的指涉关系和句间逻辑联系,以达到指涉清楚、语言连贯的目的。因此,代词和连词的使用频率对英文的语篇连贯和语义明晰有重要作用。有鉴于此,本文将代词和连词的使用频率作为衡量英译文是否易读规范的重要指标,用以量化考察译文的“明晰度”。代词和连词的使用频次越多,上下文指代关系和句间逻辑就越清楚,明晰度就越高,文本的阅读难度就越小。图4对各库连词和代词的频数进行了统计对比。
图4 连词和代词频数统计对比
根据图4,译文库代词标频(100)较原创库(130)少30词,卡方检验显示为三级少用;较原文库(72)多28词,卡方检验显示为三级多用。连词频数偏少,但总体使用特点也相同,即译文库较之于原创库显著少用,而比原文库显著多用。这说明较之于原文,英译文指代关系更明确,逻辑关系更清晰,因此理解难度更低;较之于原创文本,则相反。也就是说,就文本明晰度而言,译语类比简化不成立,语际简化成立。
汉语是意合语言,形合度较低,其指代照应手段是隐式的,且句内和句际连接成分的使用也远不如英语等印欧语言频繁。汉语只要语义搭配合理,便可联结在一起组成句子。柯飞(2005:306)指出,由形式化程度较低的语言翻译成形式化程度较高的语言时,显化现象递增。王克非(2012:26)发现译文中呈现出一种超用代词以使译文更加连贯的倾向。胡显耀(2006)和Xiao和Yue (2008)发现翻译汉语小说文本比汉语母语小说文本更普遍地使用连词。可以说,译者为增加翻译文本透明度和易读性,倾向于增加代词和连词的使用频率。即便如此,由于受中文源语意合特征的影响,译语文本中连词和代词的使用频率仍不同于原创文本,显示出少用特征。
3.6 平均句段长
英汉两种语言中,句号、惊叹号、问号和省略号是句子结束的标志。平均句长是文本总词数除以上述四种标点总数得到的商。文本句子平均词数越少,句子就越短,阅读难度就越低。有鉴于此,Laviosa(1998b:562)、Mona Baker(1996:181)将平均句长作为衡量译语简化的一个参数,发现翻译文本平均句长短于原创文本,证明了简化假设。Malmkjaer(1997:157)也发现,翻译文本中的标点符号的使用有一种强化趋势,如分号或句号取代了逗号,而句号取代了分号,结果使源语文本中结构复杂的长句变成了译语文本中结构简单的短句。上述研究的语对是印欧其他语言和英文。
研究使用的语对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Xiao和Yue(2008:258)发现汉语小说译文的平均句长大于汉语母语文本。这一发现得到Wang和Qin(2010:180)的证实。他们发现:原创汉语文本句子长度为25.81词,翻译汉语句子长度为28. 27词。翻译体汉语文本句子长度大于原创2.46个词。肖忠华(2012:72-73)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源语的干扰,因为英语中的平均句子片段长于汉语。英文是“树状”语言,句子结构枝长叶繁;中文是“竹状”语言,以短促、流水式片段见长;翻译过程中英文源语句法特征难免映射入翻译汉语中。因此,Wang和Qin (2010: 169)认为,研究翻译共性,平均句子片段长度比平均句子长句更有意义。句子片段的数量是所有标点的数量。平均句子片段长度等于语料库总词数除以句子片段的数量。表2统计了各库平均句段的长度。
表2 平均句段长各项指标统计对比
根据表2,总体而言,译文库平均句段长较原创库多1.74词,少于原文库0.22词。译文库的千词句子片段数(即标频)较原创库少32个,比原文库多2个。将译文库的句段总数(标点总和)分别与原创库和原文库的句段总数进行卡方检验,显示前者较之于原创库为三级少用,较之于原文库为二级超用。这说明,译文库文本的平均句段长较原文库短,而比原创库长,且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因此数据未支持类比简化,语际简化成立。
译文库的千词句子片段数与原文库的相应数值之差的绝对值(2)远远小于其与原创库数值之差的绝对值(32);平均句段长也有相同趋势;说明译文的平均句段长受原文影响极大,结果极大偏离了原创文本的句法习惯。
句号和逗号是各库使用频次最高的标点。将译文库和原文库的句号频数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为三级超用;而逗号频数卡方检验则显示为三级少用。这是因为中文是意合语言,存在大量“一逗到底”现象,译者大概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原文语义对中文流水句进行了切分处理,翻译成若干短句,导致句号使用频次增多,而逗号频次减少。尽管如此,译文库的句号和逗号频数仍显著少于原创库,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译文句子片段的平均长度。
本文基于自建语料库,以英语语内类比和汉英语对跨语际对比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词汇密度、高频词复现率等六个参数对译语简化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见表3),六个参数中,仅词汇密度和高频词簇复现率支持翻译文本类比简化;除词汇密度外的其余5个参数支持语际简化。这说明,英译文较之于中文原文,跨语简化极为显著;而较之于原创英文,则文本难度显著增大。
表3 译语简化假设检验结果
本文数据表明,多数指标未支持目标语类比简化,与Baker、Laviosa等人的研究发现不同。这种现象主要归因于简化假设检验所涉的语对差异。Baker等人研究的语对均属印欧语言体系,语言间共性大。中文是相对独立的语言,语言特征与英文迥异。中译英过程中,源语特征不可避免地迁移至译语中。正因为如此,较之于原创英文,翻译英文在词汇和句法方面具有自己的特征:词汇密度更低;高频词复现率更低;实义词数量更多;连词和代词使用频次更少;平均句段长更大。上述特征使译文之于目标语读者具有一种“异质感”,即“翻译腔”,这是因为这些特征与目标语语言规范相差较大,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目标语读者的阅读舒适感。但也必须认识到,翻译语言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语言。作为一种介于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语言,译语必然兼具二者特征,是“混合语言”(hybrid language),是“第三语码”(the third code),这是目标语语言规范和源语透过效应双重作用的结果。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本研究对简化假设的多维度、多层面检验,对于进一步认识译语特点和翻译共性,有一定积极作用。
[1] Baker, M. 1993. Corpus linguistics & translation studies: implications & applications [A]. In M. Baker, G. Francis & E. Tognini-Bonelli(eds). Text & Technology, in Honor of John Sinclair[C]. Amsterdan: John Benjamins.
[2] Baker, M. 1996.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challenges that lie ahead [A]. In Harold Somers (ed). Terminology, LSP & Translation: Studies in Language Engineering, in Honor of Juan C. Sager[C]. Amsterdan/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3] Baker, M. 2004. A corpus-based view of similarity & difference in transl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 (2):167-193.
[4] Bermardini, S. 2003. When universal is not a universal? Some limits of current corpus-based methodologies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translation universals [A]. In A. Mauranen & P. Kujamaki(eds). Translation Universals-Do They Exist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5] Hansen, S. & E. Teich. 2001. Multi-layer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corpora: Methodological issues & practical implications [A]. In D. Cristea, N. Ide, D. Marcu & M. Poesio(eds). Proceedings of EUROLAN 2001 Workshop on Multi-layer Corpus-based Analysis[C]. Iasi:Romania.
[6] Laviosa, S. 1998(a). The corpus-based approach: A new paradigm in translation studies [J]. Meta, (4):474-479.
[7] Laviosa, S. 1998(b). Core patterns of lexical use in a comparable corpus of english narrative prose[J]. Meta, (4):557-570.
[8] Laviosa, S. 2002.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y, Findings, Applications [M]. Amsterdam: Rodopi.
[9] Malmkjaer, K. 2004. Translational stylistics: Dulken’s translations of Hans Christian Anderson[J]. Language & Literature, (1):13-24.
[10] Malmkjaer, K. 1997. Punctuation in Hans Christian Anderson’s story & their translations into English[A]. In F. Poyatos(e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 Translation: New Perspectives & Challenges in Literature, Interpretation & the Media[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1] Mauranen, A. 2007. Universal tendencies in translation [A]. In M. Rogers & G. Anderman (eds). Incorporating Corpora: the Linguist & the Translator[C]. Clevedon: Multiluigual Matters.
[12] Olohan, M. & M. Baker.2000. Reporting that in translated English: Evidence for subconscious process of explicitation[J]. Across Languages & Cultures, (2):141-158.
[13] Puurtinen, T. 2003. Non-finite construction in finnish children’s literature: Features of translationese contradicting translation universals [A]. In S. Granger, J. Lerot & S. Petch-Tyson(eds). Corpus-based Approaches to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 Translation Studies[C]. Amsterdam: Rodopi.
[14] Scott, M. 2004. The Wordsmith Tools(v. 4.0)[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5] Stubbs, M. 1986. Lexical density: A computational technique & some findings [A]. In M. Coultard(ed). Talking about Text:Studies Presented to David Brazil on His Retirement[C]. Birmingham: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16] Wang, K & H.Qin.2010. A parallel corpus-based study of translational Chinese [A]. In R. Xiao (ed). Using Corpora in Contrastive & Translation Studies[C]. Newcastle: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17] Xiao, R & M. Yue.2008. Using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state of the art [A].In P. Baker(ed). Contemporary Corpus Linguistics[C]. London: Continuum.
[18] Xiao, R. 2010. How different is translated chinese from native chines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 (1):5-35.
[19] 胡显耀.2004.语料库翻译研究与翻译普遍性[J].上海翻译,(4): 74.
[20] 胡显耀.2006.当代翻译小说的规范语料库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1] 胡显耀.2007.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翻译小说词语特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3):47-49.
[22] 黄立波 王克非.2006.翻译普遍性研究反思[J].中国翻译,(5): 36-40.
[23] 柯飞.2005.翻译中的显和隐[J].外语教学与研究,(4):303-307.
[24] 梁茂成 李文忠 许家金.2010.语料库应用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5] 王克非 胡显耀.2008.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汉语词汇特征研究[J].中国翻译,(6):16-21.
[26] 王克非.2012.语料库翻译学探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7] 肖忠华 戴光荣.2010.寻求“第三语码”——基于汉语译文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52-52.
[28] 肖忠华.2012.英汉翻译中的汉语译文语料库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Comparable Simplification or Cross-language Simplification? -A Corpus-based Case Study of Brothers
Researches on simplification of translated language have mostly been made through comparable- corpus approach with target language as the reference; such researchesstudy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translated texts in the absence of the original texts, thus failing to take the original’s influence on the translated language into consideration. Besides, the language pairs involved in these researches basically belong to 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 Based on the corpus made from Brothers by Yu Hua and the excerpts of 10 modern American novels, this paper uses 6 indicators (including lexical density, textual transparency, average length of sentence segments, etc.) to verify simplification Hypothesis among the Chinese-English language pairs. It is found that comparable simplification is supported by lexical density and recurrence rate of high-frequency clusters whereas cross-language simplification is confirmed by 5 indicators except lexical density. The results can be ascribed to the source language shining through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Key Words: corpus; comparable simplification; cross-language simplification; Brothers
H059
A
2095-4891(2016)04-0069-08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东方主义’视角下的重构:余华小说《兄弟》的译介研究”(项目编号:Y2014327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周忠良,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料库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通讯地址:315175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学院路889号 宁波大红鹰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