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框架理论的商务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2016-07-27 09:05:04蒋丽平
英语知识 2016年4期
关键词:源语商务商务英语

蒋丽平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东广州)

基于框架理论的商务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蒋丽平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东广州)

目前国内的商务翻译教学模式很少从学生的心理认知层面对商务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理解和表达的影响给予关注。框架理论认为翻译是从译者的心理认知层面探索语义的理解和表达的。本文基于框架理论构建了商务翻译教学模式,并结合商务翻译案例阐释了该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实践证明,该模式可以帮助学生促进商务知识的构建及双语能力的发展,提高商务翻译能力。

框架理论;商务翻译;教学模式;商务翻译能力

1. 引言

商务翻译是在商务背景下涉及英汉两种语言的互译活动,内容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运输、招商引资、涉外保险、技术引进、国际服务外包等方面。随着国际商贸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作为商务英语专业高年级必修课之一的“商务翻译”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翻译教学极其重要。因此,国内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对商务翻译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王立非(2011)提出高校商务英语翻译教学需要增设《机辅商务翻译》,他推介了新研制完成的“机辅商务翻译教学系统”,并认为此系统对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具有积极意义;王盈秋(2011a)从构建主义视角提出了“学生为中心,教师为组织者”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蒋阳建(2014)倡导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围绕商务助理兼翻译的岗位职责展开,借此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想象力,提高翻译能力;李辉(2011)和陈娟(2012)则分别从“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角度对商务翻译教学进行了研究。毫无疑问,这些商务翻译教学法在促进商务翻译教学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他们提出的商务翻译教学方法都很少从学生的心理认知层面对商务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理解和表达的影响予以关注。

刘宓庆(2003)认为,翻译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强化学生对翻译的认知。作为认知语言学核心理论之一的框架理论认为,翻译是从译者的心理认知层面探索语义的理解和表达。近年来,该理论逐渐被人们用于指导翻译实践。本文基于框架理论构建商务翻译教学模式,结合商务翻译案例阐释其操作流程,以期帮助学生构建商务知识,发展双语能力,提高商务翻译能力。

2. 商务翻译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一些承担培养商务翻译人才的高校在培养学生商务翻译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首先,商务翻译教学模式比较传统。这种教学模式一般是从词汇到篇章逐一进行理解、翻译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也是如此。教师主要就词汇的选择、转换以及在语序上进行调整的翻译技巧展开翻译教学。学生掌握词汇句法知识和语言转换能力固然很重要,但其翻译能力的提高还需要认知系统参与翻译过程,因为“翻译过程就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将一种语言映射转述成另一种语言的认知活动的过程”(王寅,2005:17)。其次,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纠错式商务教学模式,教学缺乏理论指导”(吴洁,2011:150)。在商务翻译课堂上,教师首先就字词层面进行翻译技巧讲解,然后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最后教师提供参考译文,进行讲评并纠错。这种教学方法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指导,因为教师对学生误译的主观评判,并不能指出商务翻译问题的真正原因,即使提供了参考译文也不能使学生在将来的翻译实践中避免再次误译。“现行的翻译教学方法不明确,教学手段落后,其结果必然是翻译教学效率低下,原本应该以提高翻译能力为目的的翻译课程被上成了语言能力培训的后续课程,不仅教师感觉教学徒劳,学生也丧失了兴趣,造成人力财力和时间精力的大量浪费”(穆雷,2004:25)。目前在我国商务英语专业(方向)的教学体系中,商务翻译类课程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是商务翻译教学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较差,培养的翻译人才质量达不到市场的需求等问题(王盈秋,2011b)。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商务英语毕业生走上翻译岗位,但能够真正胜任翻译工作的译员数量与市场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商务翻译教学存在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追根究源,主要是目前的商务翻译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种商务翻译教学模式缺乏理论指导,仍摆脱不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仅仅注重词句理解、语法分析和结构转换,而对翻译最本质的语义问题关注不够。

3. 商务翻译能力

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意味着商务翻译教学必须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为最终目标。因为翻译的复杂性,翻译能力涉及多个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不仅包括语言、文化和专业领域知识,还应包括译者的心理素质和翻译技巧的运用等。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翻译能力做出了 界定或提出了评价标准。Albrecht Neubert(2000)提出了五项评估翻译能力的标准:语言、文本、主题、文化和转换。巴塞罗那自治大学进行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专项研究的学者(2003)提出,翻译能力应该包括双语能力、非语言能力(两种文化知识)、翻译专业知识、专业操作知识、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因素。Donald C. Kiraly(1995)将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进行了区分,他认为翻译能力分为源语接受能力、译语生成能力和双语转换能力。后来,Kiraly又从译者本身出发,认为翻译能力应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合作与创造能力以及权衡翻译情境的能力、反思和行动研究能力等。苗菊(2007a)认为翻译能力涉及认知、语言和交际三个方面。丁卫国(2013)从教学实践角度认为,翻译能力应包括源语(如汉语、英语)、译入语(如英语、汉语)的能力和语言转换能力。

基于前人的研究,我们从商务翻译教学实践出发,提出商务翻译能力应包括商务源语(汉语、英语、商务语言)能力、商务目的语(英语、汉语、商务语言)能力和语言转换能力(涉及认知、文化对比、写作表达等)。商务翻译能力的培养与商务专业知识的建构、基础理论学习、翻译实践等密切相关。在商务翻译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习基本的语言、商务专业知识和翻译技能,而教师在教学时则需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用人单位对商务翻译能力的需求运用适当的商务翻译教学方法。回顾过去翻译教学的状态,明显的问题是还没有建立一个综合的翻译教学模式(苗菊,2007b)。因此,构建以培养和提高商务翻译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是顺应商务翻译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4. 基于框架理论的商务翻译教学模式构建

4.1 模式的理论基础

框架(frame)概念最初是由美国语言学家C. J. Fillmore(1975)引入语言学理论的。Fillmore(1982)将框架阐释为“具体统一的知识构架或经验的系统图式化”。供理解言语的语义框架就是一组丰富的百科知识。框架的涵盖面很广,“各种概念结构”在框架语义学中都被称为框架。在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些专业术语,比如图式(schema)、脚本(script)、场景(scenario)、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民俗理论(folk theory)等,都可称为框架(Fillmore,1982:131)。Fillmore 和Atkins(1992)曾指出,语义的确定必须以框架为参照。在进行语言理解时,我们可以根据语境,对大脑相关知识框架和认知域进行激活,经过概念整合以获得对意义的识解。

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翻译与认知框架紧密相关。语义的产生与理解和认知紧密相关,语义的形成过程就是概念整合的过程,即语义的识解过程就是认知过程。语义的理解和表达依赖于框架,框架确定语义。因此,运用框架理论指导商务翻译,可以有效避免语义错误。源语和目的语读者是通过自身的语义框架(semantic frame)来理解语义的,语言符号的作用是“导引(evoke)或投射(project)语言使用者心中的框架”(Fillmore,2006)。根据框架配对概念(Neubert & Shreve,1992),翻译其实就是以语言形式在框架内各个元素以及不同框架之间建立关联。在此过程中需要译者结合框架类型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使目的语读者导引的框架与源语读者导引的框架相一致或相似。基于框架理论的翻译教学,学生可以从心理认知层面和认知过程探究语言在概念框架中的形成和理解。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认知系统都得到了体现,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认知和其翻译能力具有积极意义。Kiraly曾指出:“翻译教学要想取得成效,我们必须能够解释某种译法以及它的思维机制。翻译既是看得见的社会交际活动,又是一种隐蔽进行的认知活动”。(林克难,2000) 一些既研究翻译理论又从事翻译教学的西方的翻译理论家认为,如果翻译教学没有建立在理解文本是如何被认知系统理解、加工和转换的基础之上,这样的翻译教学必然会失败。(苗菊,2007:51c) 框架理论对翻译现象,尤其对译者决策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翻译能力。

4.2 模式的构建

鉴于商务翻译能力涉及双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商务专业知识构建,本文在丁卫国(2013:75)构建的“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框架理论原理运用于商务翻译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如图1所示。

图 1 基于框架理论的商务翻译教学模式

如图1所示,该商务翻译教学模式是以框架理论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商务翻译能力为目标,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翻译策略开展翻译教学活动的范式。框架实质为隐性的心理结构,商务源语符号和商务目的语符号是显性的语言形式(指书写与口语形式),语言形式为框架内各元素以及源语框架和目的语框架建立了联系,并且通过隐性的框架来实现意义理解和传达。

为便于翻译过程描述,图1将翻译流程划分成了连续的三个阶段。在翻译的三个阶段,教学侧重应有不同。在第一阶段,学生通过商务源语语言符号“导引”出源语框架,主要是正确理解源语语义。在这一阶段开始之前,教师需要扩充学生的百科知识和商务背景知识,逐步引导学生建立相应框架,掌握翻译所需的商务概念知识体系。在第二阶段,由于源语与目的语存在框架不对应或者框架对应但是框架元素不对应的情况,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策略重构或新建框架,以导引出与源语框架相一致或相似的目的语框架。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激活头脑中的相关认知框架,并提供相应的框架操作方法以帮助学生正确转换源语框架。第三阶段,“投射”框架,即学生需要从头脑记忆中检索目的语语言形式对框架进行表达。在翻译完成后,教师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翻译过程所涉及的源语框架、认知推理过程以及框架翻译策略进行温习,使学生能掌握翻译操作策略和翻译流程,以提高翻译能力。

4.3 教学设计

框架是一种隐性的心理结构,具有不同的概念范畴,在词汇、词组、句子甚至语篇层面都可以得到体现。框架语义学“求助于构成意义基础并以用法为理据的各种概念结构来描写词语、词汇化短语和一些特殊的语法构式。”(Neubert & Shreve,1992) 因此,框架理论可用于分析词语、单句,甚至语篇的翻译过程。在商务翻译实践中,当商务目的语读者导引的认知框架与商务源语读者导引的认知框架不一致时,就需要运用相应的框架操作手段对商务源语框架进行重构或新建以达到框架一致或相似。框架操作策略具体可以分为框架对应策略、框架调整策略、框架置换策略和篇章框架重构策略。在商务翻译教学时,针对不同的翻译情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框架操作策略。如下表1。

表1 基于框架理论的商务翻译教学设计

基于框架理论的商务翻译教学设计,可以从基于框架理论的三个翻译阶段引导学生激活认知框架,并引导学生结合认知经验和商务概念体系对源语框架进行推理,并在目的语中寻找相应的表达框架。下面本文将基于表1中的四大翻译策略结合商务翻译案例,就该教学模式如何发展双语运用能力和促进构建商务语言知识并最终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进行阐释。

4.3.1 框架对应策略

当商务文本中的商务源语和商务目标语对应框架内的框架元素一致或相似,或由于源语和目的语框架文化差异比较小,商务源语导引的框架能在目的语中直接找到对应的框架,可以指导学生采取直译即框架对应策略。比如“digital camera (数码相机)”,“the credit card(信用证)”,“shopping online(网购)”,这些源语和目的语符号导引的框架以及框架内的元素一致,因此不需要做框架调整。再比如:

例1. 请告知我行上述所提到的索偿通知的命运如何。

译文:Please advise us of the fate of our above mentioned Reimbursement Claims.

在翻译的第一阶段,应引导学生对源语进行分析和理解。例1源语中出现一个隐喻,即用表示人的[命运]暗指“索偿通知”是否已支付、承兑或未支付、未承兑、拒付的命运。在翻译的第二阶段,学生应弄清楚的是,此例句的源语和目的语涉及的文化差异不大,“命运”都含有“已经注定的、非人能控制的将来”概念意义,因此源语符号导引的框架能在目的语中能直接找到对应的框架,可以采取框架对应策略。翻译的第三个阶段“投射”框架,需要引导学生从头脑记忆中检索目的语语言形式对框架进行表达,在目的语中有一词“fate”导引的框架与源语框架一致,因此可以译为“fate”。

4.3.2 框架调整策略

当商务源语框架与商务目的语框架不对应或框架对应而框架元素不一致,可指导学生对框架或框架元素进行调整。比如在商务交际中,欧美人因为得到帮助而表示感谢时,这时的回应不能说“never mind”,而应说“that’s all right”,因为前者导引的是[道歉]框架,而后者导引出[帮助]框架,为避免交际出现尴尬或误会,应采取框架调整策略,将[道歉]框架调整为[帮助]框架。再请看以下例句:

例2. A Los Angeles research firm said PDA chip content will inch up marginally in 2002.

误译:一家洛杉矶调查公司说,2002年掌上电脑的芯片内容将比上一年有缓慢的爬升。

在翻译的第一阶段,教师可以先扩充学生关于电脑芯片的背景知识,逐步引导学生建立相应的框架,掌握翻译所需的电脑芯片知识。在第二阶段,掌握源语中与芯片有关的词汇。在例2中,机构或公司(firm)、掌上电脑(PDA)、芯片(chip)、英寸(inch)组成了一个[COMPUTER CHIP]框架。源语“content”被误译为“内容”,目的语符号“内容”导引的是[CONTENT]框架,目的语符号“内容”与源语“content”导引出的框架不对应,因此需要运用框架调整策略,即将源语框架内的框架元素进行调整,以使目的语所导引的框架与源语框架对应。在源语中有多个语言符号可以用作[CONTENT]框架次框架及其支撑点和触发器。可以在其前面添加修饰成分。源语中的“chip”充当了[CONTENT]框架的次框架及其支撑点与触发器,因此“chip”表示的范畴就代表了[CHIP]这个次框架。在最后阶段,有了修饰语即[CHIP]次框架,学生对“content”的理解就有了框架支撑点和触发器,从而其语义也得到了确定,可以译为“容量”。

4.3.3 框架置换策略

由于文化差异,在目的语读者无法导引出源语框架,即源语框架在目的语中根本不存在时,教师需要让学生参照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个性从无到有新建或者置换源语框架。比如,一家生产“飞鸽”品牌的自行车生产商想拓展国外市场,如果根据品牌的字面意义直译为“Flying Pigeon”,将会导致误解,并影响其在国外的销售。源语符号“飞”和“鸽”分别强调自行车速度飞快的性能和爱好和平的寓意,但是目的语符号“Pigeon”在英美人的头脑里导引的[PIGEON]框架则含有“瘦小的食用鸟”意象元素,这显然不能被运用进目的语框架。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框架置换,即将源语[鸽子]框架替换为另一个鸟类目的语框架或者非鸟类框架以达到与源语框架,一致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扩充学生的目的语框架:让学生在大脑搜索一个词语,此词语可以导引出的框架含有“快速”“和平”的寓意。英文中“dove”一词可以导引出[DOVE]框架包含和平的意象元素,因此可译为“Flying Dove”。

4.3.4 篇章框架重构策略

商务源语语篇框架与商务目的语语篇框架虽然具有框架对应性,但其中某个或某些框架元素不具有对应性。根据框架理论,不符合框架的元素不应出现在语篇框架之中。框架理论将语篇意义的产生看作是对框架元素的填充,而译者对目的语语篇框架元素进行填充,以达到源语语篇框架与目的语语篇框架相一致,即框架重构策略。比如,有一则招聘产品销售主管的商务广告,其对产品销售主管的岗位职责是这样描述的:“Duties: ① Service assigned accounts to achieve sales, distribution and display objectives. ② Gather market intelligence.”如果学生想当然地将该文本中的“display”与“intelligence”分别翻译成“展示”与“情报”则为误译。在翻译时,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对这则商务广告的篇章框架进行分析。框架理论认为篇章框架里的任何一个元素被导引都能激活框架内其他元素。“display”与“intelligence”如果翻译成“展示”与“情报”,则不能导引该商务广告的目的语框架系统以及次框架,即这样的译文不能作为或填补目的语框架内的空位,否则会导致整个语篇框架元素杂陈和冲突。因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对源语语篇框架进行重构,如果分别译为“产品推广工作”与“市场信息”,就能填充进目的语框架,从而避免误译。

综上所述,在商务翻译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手段激活学生的源语和目的语认知框架,并指导学生运用相应的框架操作策略,以达到目的语框架与源语框架一致或相似的目的。将框架理论运用于商务翻译教学,激活学生的认知框架,可以从心理认知层面实现对语义的正确理解和表达。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商务知识体系得以构建,双语能力得到发展,商务翻译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

5. 基于框架理论的商务翻译教学的启示

首先,教师应有意识地扩充学生的商务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百科知识,运用启发的方式对学生的相关认知框架进行填充,为学生进行认知推理做好铺垫,这一过程其实是引导学生对目的语框架进行重构的过程。

其次,学生对商务语言知识框架与普通语言知识框架之间的差异认识不足时,容易出现误译。比如:“enquiry”,“offer”,“order”等语词导引的商务语言知识框架分别含有“询盘”、“报盘”、“订单”的概念意义,而导引的普通语言框架则分别含有“问询”、“提供”、“秩序、命令”的概念涵义。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商务专业知识和上下文知识排除不相关联的义项,在语篇翻译中必须善于识别上下文中语义的触发器或参照性词语,并结合商务专业知识,逐步建立起词义辨析认知框架。

再次,教学时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考能力等方面的认知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商务翻译能力的目的。框架是隐性的心理结构,因此心理认知推理能力对于学生能否准确理解语义并恰当使用翻译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当学生在认知推理过程中无法激活与源语对应的认知框架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课外应用框架理论的原理,将框架扩大至更大的知识网络——互联网,通过搜索引擎来实现语义匹配(魏清光 丁卫国,2011)。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即模糊匹配,教师指导学生用相关词语和框架成分到搜索引擎中“搜索”,运用框架理论的原理发现恰当的语义。如学生在翻译一篇金融方面的商务文本无法理解“discount”词语时,可以把“discount”和框架元素“金融”同时键入互联网搜索引擎“百度”,让框架元素“金融”激活其他框架元素,以实现语义匹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定“discount”对应的汉语语义为“贴现,贴现率”(一种外汇术语)。同理,可以确定“discount”在外贸方面的商务英语文章中的语义为“折扣”。

6. 结语

基于框架理论的商务翻译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首先,该模式丰富了翻译教学的研究视角,可以为具有ESP性质的其他专业翻译教学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其次,翻译过程中,学生需要协调商务知识框架与普通语言框架的差别以及源语框架与目的语框架之间的差异。学生通过语言形式导引框架,然后对语篇进行信息加工,同时导引记忆系统中的百科知识,此过程有助于激活学生的认知框架,指导他们运用相应手段对语义进行理解和选择,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和构建商务知识具有积极意义。最后,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操作需要学生在心理认知过程中协调框架差异,并调用认知思维推理能力,促进“创造性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百科知识得以丰富,认知能力、双语能力、商务专业操作能力和心理素质得到培养和发展,为顺利实现框架转换打下认知基础,使商务翻译能力得到提高。该模式是将框架理论运用于翻译教学的一次探索,望能对促进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有所裨益。

[1] Fillmore, C. 1975. An Alternative to Checklist Theories of Meaning [R].Cogenetal.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Berkeley: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

[2] Fillmore, C. 1982.Frame semantics[A].In 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 (ed.). 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C].Seoul: Hanshin Publishing Company.

[3] Fillmore,C. & B. Atkins. 1992. Toward a frame-based lexicon: The semantics of RISK and its neighbors[A]. In Lehrer & E. Kittay (eds.). Frames, Field and Contrast: New Essay s in Semantics and Lexical Organization[C]. Hillsdale: LawrenceErlbaum.

[4] Fillmore, C. 2006. Frame semantics[A]. In A. Anderson, G. Hirst & J. Miller(eds.).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Vol. 4 (2nd) Edition[C]. Amsterdam: Elsevier.

[5] Kiraly, C. 1995. Pathways to Translation: Pedagogy and Process[M]. Ohio: 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6] Neubert, A. & G. Shreve. 1992. Translation as Text[M]. Kent: 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7] Neubert, A. 2000.Competence in language, in languages, and in translation[A]. In C. Schaffner & B. Adab(eds.).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8] PACTE. 2003. 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A]. In F. Alves (ed.). 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9] 陈娟.2012.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商务翻译词块教学[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4):99-103.

[10] 丁卫国.2013.基于框架理论的翻译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界, (6):72-76.

[11] 蒋阳建.2014.商务翻译项目化教学设计[J].上海翻译,(4):48-52.

[12] 林克难.2000.翻译教学在国外[J].中国翻译,(2):56-59.

[13] 李辉.2011.对人物驱动下的翻译教学“5A”模式应用的的思考-以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为例[J].教育探索,(4):35-36.

[14] 刘宓庆.2003.翻译教学: 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5] 苗菊.2007.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4):47-51.

[16] 穆雷.2004.翻译教学发展的途径[J].中国翻译,(9):25-26.

[17] 魏清光,丁卫国.2011.面向理工科研究生的“语义——语用”翻译教学模式建构[J].外语界,(3):31-37.

[18] 王立非.2011.高校《机辅商务翻译》课程建设及教学系统的研发[J].中国翻译,(2):34-38.

[19] 王盈秋.2011.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9):71.

[20] 王寅.2005.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中国翻译,(9):15-20.

[21] 吴洁.2011.基于功能目的论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探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5):148-151.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Model of Business Translation Based on Framework Theory

Currently, the existing teaching model of business translation rarely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on of linguistic meaning in the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udents’cognitive dimension. Framework theory proposes that translating work means translators need to explore the 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on of linguistic meaning from the cognitive dimension. This thesis tends to construct a teaching model of business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framework theory, meanwhile, the operating procedure of the model by employing examples of business translation has been illustrated.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teaching model of business translation can help students construct professional business knowledge and improve their bilingual proficiency, their translational competence of business will be improved.

frame theory; business translation, teaching model; translational competence of business

H319

A

2095-4891(2016)04-0028-06

本文系2015年广州市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框架理论的商务翻译模式与翻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5G07)和2015年度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应用型高校校企联合开发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以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项目编号:GDJY-2015-C-b05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蒋丽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商务英语研究

通讯地址:510990 广东省广州从化广从大道13号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猜你喜欢
源语商务商务英语
“任务型”商务英语教学法及应用
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20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基于SPOC的商务英语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国外商务英语演讲研究进展考察及启示(2004—2014)
基于图式理论的商务英语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