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反思

2016-07-27 21:23许萍
教师·中 2016年1期
关键词:高职数学微课程教学实践

许萍

摘要:通过对高职学生数学学习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高职数学微课程设计类型与设计原则,根据不同课型的要求和特性,把微课程灵活地运用到高职数学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实践,反思学生使用微课程的效果,以便及时改进微课程在教学应用中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高职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2-0049-02收稿日期:2015-09-11

课题项目:2014年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高职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QYJ-2014/13)研究成果之一。

伴随着信息化的日益加快,人们的生活、学习进入了信息时代。人们会利用排队等候、乘车等零星的时间进行“微学习”。“微学习”的出现,对传统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微学习”的发展以微课程作为载体。微课程的学习方式以学习的灵活性为依托,强调学习内容的微型化,它是一种信息容量相对独立、完整、短小精炼的学习资源。微课程作为信息化时代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高职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一、高职学生数学学习现状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基础知识普遍相对薄弱,虽然高职学生具备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能力,但缺乏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对知识的学习机械化,缺乏迁移能力。

部分高职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认为数学逻辑性强,抽象概念多,实用性小,从而缺乏学习兴趣,缺少自我约束力。在上课过程中,少数的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是积极的,想努力听课,但由于对知识的理解不透彻,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剩下的学生会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玩手机,看小说,睡觉,这些学生的课堂效果自然也会比较差。

学生的课堂表现差,必然会导致教师在教学上缺乏教学的动力,甚至有的教师会对学生不良的学习状态听之任之,缺乏必要的教学引导与日常的教学管理。 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生学习意志力薄弱,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存在惧学心理。

二、高职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 微课程的设计需短小精炼,把数学内容细化,降低学习难度。根据高职数学的学科特点,笔者认为在高职数学中微课程类型可分为:启发类、讲授类、演示类、练习类、自主学习类,各类型适用范围如下:

启发类: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授类: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讲解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和难以自主探究的数学概念。演示类:教师把实物或模型,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练习类:教师通过设计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自主学习类:适用于简单易理解的内容或学生已经学习过但未能深刻理解的知识点。

在微课程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内容设计。微课程教学内容选择要尽量单一化,这样易于学习者抓住学习的重点,在短时间内讲解过多的知识点是不现实的。不同类型知识点的传授过程也是有区别的。有些适合讲授,有些适合讨论,还有些适合自主学习。微课程是以教师独立讲授的方式呈现的,组织讨论等活动在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中不容易操作。

(2)时间设计。微课程的最大特点是时间短、节奏快。它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再现,笔者认为一般以不超过十分钟为宜。过长的时间只会让学习者感到疲劳,显示不出微课程自身的时间魅力。

(3)目标设计。微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的。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弱,微课程教学要充分考虑到授课对象的自身特点与需求,教学目标不能过高,否则会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微视频设计原则。教学视频是微课程的呈现方式,是微课程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教学资源,因此,视频录制环节尤为重要。微视频的设计要确定其设计风格,画面布局、环境调适、色彩基调、配音等风格要保持一致。微视频录制要确保画面清晰流畅。教师讲解时声音要自然柔和,在镜头前要表现得落落大方,有感染力。微视频的设计要迎合学生的审美观,要体现出设计者的创意。

三、高职数学微课程教学实践反思笔者在近半年的教学中,对教授的班级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实践微课程教学的优越性。第一种方式“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首先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最好不要超过六人。(学生一般喜欢以宿舍为单位,也方便学生及时的交流与沟通。)提前

向学生布置小组学习任务单,要求学生提前观看相关教学视频。学生通过对教学视频的理解,将任务单中的知识点进行解答;不会的知识点在课堂上采用小组之间的讨论或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解决。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是理想状态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优的教学模式。但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这种教学模式在执行过程中是最困难的。由于高职学生缺乏学习自觉性,没有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对数学课程也不重视,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教学视频,导致任务单根本不能有效地完成,后期的师生互动也变成了负担,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笔者对教学方式进行及时调整,采用了 “课堂微课示范教学模式”。在讲授新课程时,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微课程教学视频进行讲解,这种新的模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课堂上有教师的监督和引导,大部分学生都能认真观看视频,视频播放后,教师再对视频中讲解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同时,针对学生对视频中未能理解的知识点,采用小组讨论和教师答疑的方式进行解答,这种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好景不长,刚开始学生会感到很新鲜,专注力很强,可学生逐渐对现场的微课教学失去了兴趣。原因是微课视频中的教学缺少了现场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与及时交流,微课程教学视频对知识重难点的讲解,语言精练而不重复,大多数学生精神稍有松懈就会跟不上教学视频的思路,短短几分钟的微课程教学达不到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心理预期,部分学生开始产生消极情绪。

笔者总结经验,及时改变教学方案,发现针对较容易的知识点以微课形式呈现于课堂是可行的;可是对于抽象的概念和难以通过自学掌握的知识点仅通过微课教学来进行讲解是行不通的。数学有其自身的特点,有些知识点只有在传统教学的学习中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笔者将微课教学放在了补充教学的位置,采用“微课总结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先对所有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对新知识点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后,通过播放微课程教学视频来总结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这种方式学生能轻松而又快速地融入到视频教学中来,达到了对重要知识点的强化学习和巩固的目的。

通过这半年的微课程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微课教学模式。特别是针对数学这门抽象的学科,微课程教学最好作为一个有效的补充教学手段来为学生服务。同时,笔者还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将微课程教学应用到学生的重修学习中来,这样既可以减轻一线教师教学压力,也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刘莹微课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2〗上官柳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模块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以《PS图像处理》选修课为例〖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4.

〖3〗张霞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两门微课程为例〖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4.

猜你喜欢
高职数学微课程教学实践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