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质教育是当今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音乐的特点、音乐艺术的本质及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指出歌唱素质在中高职院校的培养来阐述声乐主体教学。本文从中高职学校音乐教育的特点出发,提出了中高职学校音乐教育应关注的几个要点,并将之付诸教学实践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素质教育;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总目标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2-0036-01收稿日期:2015-07-15
作者简介:王斌(1968—),女,阜新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教师,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声乐教学。
一、中高职学校音乐教育的特点1音乐教育的普适性和业余性
学校音乐教育是包括大、中、小、幼各级以及中高职学校在内的普通音乐教育体系,它有别于培养职业音乐工作者和音乐家的音乐院校和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
中高职音乐教育的对象从音乐专业角度看,都是非专业的、业余的。因此,教学内容应注重普适性和广泛性。教学要求也不能一概而论,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说到底是为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素质服务,是为实现国家规定的学校教育总目标而服务。这个总目标要求贯彻德、智、体、美和劳动教育的教育方针,努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祖国并愿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献身的人才[1]。
2学生的可塑性和广泛兴趣
中高职院校学生年龄通常在十六至二十岁左右,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接受能力,是对社会认知和形成人生观的重要时期。但是,生活中大部分人未能较系统地接受音乐理论和音乐教育,因此具有较大的培养空间。这个年龄段的人已形成很完善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审美需求,对音乐具有广泛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审美取向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而防止假恶丑的不良音乐作品的侵蚀。
二、声乐教学技巧与教学实践1实施主体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核心
十七八岁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和心理都是不够成熟的,这一阶段正是奠定文化基础,提高文学素养的时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即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又要加强专业技能培养。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有创新才能有突破,而创新能力其实质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教育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力,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个性教育对声乐教育而言,就是重视因材施教,也就是说声乐教学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声音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重视因材施教,就是突破自身和传统的束缚。
2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自主地获得知识
声乐教学大课的模式是:上课老师先领学生发声练习,然后对歌曲进行分析,讲解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带领学生视谱唱旋律、填歌词,最后把歌曲唱下来。一堂课下来都是教师在教学该怎么做、怎么学,都是以老师为主体,学生处在被动状态,没有兴趣学,老师也觉得乏味。这就说明了一点,教学中缺少了主动性也就没有了创新。要想把一节声乐课上得成功,就需要把学生的被动转变为主动,让他们去思考歌词中所表达的情感,该怎么去表达,例如,在2014年12月份,我上了一节省级的声乐公开课,在这节课中,首先我是选用情境教学,用律动引入课的主题,让学生在愉快活跃的音乐中来学习新知识。在教学中加入了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以及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来引导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和歌唱的乐感,这样把原来被动学习声乐的歌唱方法,变为学生主动去探究怎么样才能唱好。
3情感体验,是走向成功的基础
如何把情感融进教学中呢?例如,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让学生对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及词曲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作深刻的描述,然后通过视频文件为学生创设情感意境,让学生抓住歌曲的灵魂,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那么演唱效果会更佳。
三、结语从主体性教学的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名声乐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外,还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修养,掌握文化、美学知识,达到如此水平,才能胜任普通音乐教育,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参考文献:
〖1〗姚思源论音乐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
〖2〗徐曙光素质与修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