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仪敏
摘要:聋生与普通学生相比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生理上的缺陷使聋生的人生观、是非观与价值观都不够明确。语文作为一门相当重要的学科,不仅仅是要向这些学生传递各种语文知识,还要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本文主要从道德观念的树立、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锤炼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聋校;语文课;聋生;德育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2-0014-01收稿日期:2015-07-09
《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聋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形成聋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渗透德育功能?现就语文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1通过语文教学,帮助聋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聋生由于失聪,除了在学校和老师、同学用手语交流外,和其他人几乎无法沟通,因此,健全孩子很容易建立的道德观念,于聋生较难,甚至有些聋生表现得比较自私、任性、固执,没有是非观念,错了也不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在聋生个性形成的这一时期,良好的道德也应当有所确立;如果把善良输进人的灵魂深处——确立起善良;如果什么也不输送——确立起来的就是冷漠,而冷漠是最大的邪恶。
要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某一德育目标,首先要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中心,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作用,比如,在讲《在延安中央医院》《当飞机遇险的时候》等课文时,就要紧紧抓住领袖人物关心同志、下级的高贵品质以及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讲课时,我发现学生全神贯注地听,眼睛里流露出思索的神情,他们正在被高尚的道德情操所感染,而且越来越多地认识自己。这时的语文教学就成了通往人类美的道德世界的桥梁,并同时成为学生对照自己的镜子。聋生也是有情感的,随着老师透彻地讲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道德教育也就自然加强了。
2通过语文教学,帮助聋生培养美好的道德情感
聋生的情感体验比较贫乏,情感表达也比较单调。借助语文教学帮助学生体验复杂的心灵感受,培养美好的道德情感,也是语文课渗透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我认为要做到三点:
(1)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激情。备课时要认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讲课时要进入角色。例如,在教《绝句》这一首诗时,我就用欢快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一幅生机勃勃的图景,体会作者当时喜悦之情。这也是一种美的渗透。
(2)根据聋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可采取生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自身有了丰富的情感,要去感染学生,还要借助一些教学手段。例如,在讲《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时,我买了两斤刚上市的杨梅,让学生观察杨梅的颜色、形状,然后再慢慢地品尝,细细地体会杨梅的滋味,就在这读读、看看、尝尝、想想的过程中,学生由爱吃杨梅到理解课文字、词、句,最后达到深刻领会思想感情的目的。
(3)准确地把握课文饱含情感的内容。老师的情感教育目的在于渗透给学生正确的、高尚的、美好的情感。所以,老师要善于发现、捕捉教材中的情感因子。就聋生而言,对他们的情感培养更应是逐渐的、由浅入深的,要使他们掌握好、体会好,才能保持“情之所至”的学习心态。
3通过语文教学,帮助聋生锤炼道德意志,落实道德行为
由道德观念到道德意志,是个飞跃、是个升华。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巩固、强化。在教学中,应注意教材内容的整体性、连续性。教师可以全册教材乃至一学年教材的德育目标为单位,构建体系,做到从整体入手、系列化教育。如果仔细钻研教材,会发现教材的安排实际上是颇具匠心的。比如,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在语文教材中先后安排了有关周总理的三篇文章:《周总理视察聋哑学校》《在延安中央医院》《当飞机遇险的时候》,课文教学难度一篇比一篇大,学生对总理高尚品质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至此,敬爱的周总理的光辉形象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成为了学生道德意志的楷模。
这种同一道德内容的温故知新、经常强化的教学方法,收效是显著的。另外课上课下相结合也很重要,课上是对课下的引导,课下是对课上的延伸和补充。学生单纯听老师讲课是不够的,老师借助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自觉接受德育才是目标。
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是我们进行德育渗透的最终目标。所有的观念、情感、意志最终要通过行为体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用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要求学生落实或修正自己的行为,使之养成科学文明的道德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