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伟林 张为民 孙荣青
【摘要】 目的 探讨心脏手术后新发快速心房颤动临床治疗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 14例心脏手术后新发快速心房颤动患者均给予胺碘酮治疗, 记录其临床疗效。结果 14例心脏手术后新发快速心房颤动患者经相应措施治疗后均成功转为窦性心律, 胺碘酮推注次数1~3次、平均(1.71±0.11)次, 发病至窦性心律转复时间1~5 d、平均(2.47±0.21)d, 转至窦性心律前无低血压、心动过缓等异常情况发生。14例患者中无脑梗死、死亡等严重后果发生, 治疗有效率高达100.00%。结论 尽早确诊并给予积极治疗是保障心脏手术后新发快速心房颤动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关键因素, 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心脏手术后新发快速心房颤动临床特点, 接诊后准确诊断及采取有效治疗, 有利于保障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 快速心房颤动;心脏手术;术后新发;临床治疗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6.149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临床常见的心脏手术后并发症之一, 严重影响患者疗效及预后[1]。本文为提高心脏手术后新发快速心房颤动患者临床疗效, 特选取本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14例此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心脏手术后新发快速心房颤动临床治疗方法及应用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特选取本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14例心脏手术后新发快速心房颤动患者, 其中男9例、女5例, 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47.82±11.06)岁, 原发疾病类型:冠心病5例、心脏瓣膜病7例、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2例。
1. 2 方法 患者接受心脏手术后一旦确诊为新发快速心房颤动, 则需立即给予有效心电监护并使用负荷剂量胺碘酮[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93254]75~150 mg胺碘酮静脉滴注, 于10 min内给药完毕, 同时需严密监测其血压、心率等基本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给药完毕10~15 min后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重复给予胺碘酮治疗, 之后需维持胺碘酮微量泵注6 h(给药速度:0.5~1.5 mg/min)。严密监测患者心室率变化情况并适量减慢胺碘酮给药速度, 直至维持胺碘酮给药0.5 mg/min。于发病后在静脉滴注胺碘酮的同时需给予胺碘酮口服治疗, 2次/d、0.2 mg/次, 给药持续1周后应将药量减少至1次/d、0.2 mg/次。治疗注意事项:①术后心房颤动发生前, 若患者存在β受体阻滞剂使用史, 则发作后仍需继续使用, 但需注意适时调整胺碘酮使用量;②给予抗凝治疗, 5000 U低分子肝素(Aventis Intercontinental提供, 批准文号X20000393)皮下注射, 每间隔12 h注射1次, 待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后停止给药;③经心脏瓣膜替换手术治疗者若术后新发快速心房颤动, 需给予华法林抗凝。
2 结果
14例心脏手术后新发快速心房颤动患者经相应措施治疗后均成功转为窦性心律, 胺碘酮推注次数1~3次、平均(1.71±0.11)次, 发病至窦性心律转复时间1~5 d、平均(2.47±0.21)d, 转至窦性心律前无低血压、心动过缓等异常情况发生。14例患者中无脑梗死、死亡等严重后果发生, 治疗有效率高达100.00%(14/14)。
14例心脏手术后新发快速心房颤动患者于停止胺碘酮静脉给药后持续口服给药(胺碘酮)期间, 1例患者发生心动过缓, 经停药(减缓心率相关药物)后心率逐渐上升并控制在正常范围。
3 讨论
心脏手术后2~4 d是心房颤动的高发期, 不同心脏手术后发生心房颤动几率并不相同, 如瓣膜病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高达50%左右, 而单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则仅约30%[2]。研究表明, 接受心脏手术治疗的患者若发生心房颤动不仅将显著增加其住院时间及相关费用, 也是导致患者术后栓塞、心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等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3]。近年来, 由于生活环境恶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等因素, 各类心脏病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 接受心脏手术治疗的患者数量也随之增加, 提示如何对心脏手术后新发快速心房颤动患者给予正确有效的临床救治是保障其疗效及预后的关键因素, 应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导致心脏手术后新发快速心房颤动出现的因素多种多样, 如:手术创伤大、手术矫治不彻底、酸碱平衡破坏、电解质紊乱等, 这就需要能够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对导致其发生心房颤动的主要诱因开展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为患者具有针对性的治疗, 例如:对于由于酸碱失衡、水电解质紊乱的患者, 要及时为其开展纠正酸碱平衡、水电解质紊乱的治疗, 对于由于创伤导致的心房颤动, 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由于手术创伤所导致的不适, 但是不管是何种诱因所导致的心房颤动, 都需要及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积极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在实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心脏手术后新发快速心房颤动的治疗药物有多种, 比较常见的有:胺碘酮、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等, 但是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药物, 心脏手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患者很少应用洋地黄类药物开展治疗, 这主要是因为在开展心脏手术后, 患者的交感张力明显提升, 这会对洋地黄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此外, 洋地黄类药物具有缩短心房不应期、减慢心房传导的作用, 这使得其在为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 对于转复心律的患者不仅难以取得有效的治疗效果, 反而会导致患者阵发性房颤发作时间延长, 使得房颤发生率大大增加, 对患者的治疗产生负面影响。因此, 大部分心脏手术后新发快速心房颤动患者都是应用胺碘酮开展治疗。与其他类型的药物相比, 胺碘酮具有诸多的优点, 将其应用于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中, 其不仅具备Ⅰ类、Ⅱ类、 Ⅳ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 同时还没有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没有负性肌力作用或者是负性肌力作用比较轻, 同时其还具有非常好的舒张冠状血管及外周血管的作用。
胺碘酮属于心脏离子多通道阻滞剂, 是临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表明, 胺碘酮仅存在较轻(或无)负性肌力作用, 对外周及冠状血管具有显著的舒张效果, 临床治疗心房颤动时可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使用[4]。但有资料显示, 若患者于心脏手术前具有β受体阻滞剂使用史, 术后发生快速心房颤动后需继续使用β受体阻滞剂, 以免增加心房颤动治疗相关风险。此外有学者提出, 胺碘酮虽可获得满意的心率下降效果, 但应在用药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是否出现低血压、心率过缓等异常情况, 以免增加用药治疗风险[5]。本文研究可知, 14例心脏手术后新发快速心房颤动患者经相应措施治疗后均成功转为窦性心律, 无脑梗死、死亡等严重后果发生, 治疗有效率高达100.00%, 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综上所述, 尽早确诊并给予积极治疗是保障心脏手术后新发快速心房颤动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关键因素, 临床主要利用胺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低分子肝素等药物治疗此类患者。提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心脏手术后新发快速心房颤动临床特点, 有利于保障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 接诊后准确诊断及采取有效治疗, 值得今后推广。需要注意的是, 在为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 一定要做好患者心律与心率的控制工作, 要能够在抗心律失常治疗的过程中, 尽可能的服从心脏功能的改善, 促进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从而有效减轻心脏负荷, 另一方面, 还需要在治疗过程中注意避免出现心律失常过度治疗的问题, 防止由于过度治疗对患者整体的治疗产生负面影响, 影响到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洛菲. 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非心脏手术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 山西医药杂志, 2012, 41(7):683-684.
[2] 余萌, 吴瑛. 白细胞介素6及其基因多态性与心脏外科手术后心房颤动的关系.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3, 17(4):316-318.
[3] 沈虹, 张红明, 李艳敏. 心脏缝隙连接蛋白基因变异与心房颤动.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6(3):324-326.
[4] 黄新文, 王晋鹏, 李海林. 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疗效分析.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4, 33(5):460-461.
[5] 陈康玉, 严激.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心脏再同步治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13(1):88-90.
[收稿日期:2016-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