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论的新发展

2016-07-23 13:50徐伟轩蒋锐
2016年23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社会主义

徐伟轩 蒋锐

摘 要:党在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中,不仅基于历史和实践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内涵,拓宽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道路,更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五位一体”总布局目标态势的明晰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确立,有效深化了社会主义制度形态建设目标与要求。“五位一体”总布局是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态发展的重要表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五位一体”;社会主义;总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发展中固有的粗放性特点,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经济社会矛盾日趋增多,生态环境日益脆弱。实践是理论认识的来源和动力,近40年的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论正是在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但认识本身所具有的反复性、上升性和无限性的特点,也决定了以“五位一体”总布局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论的认识随着国家发展环境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变化经历着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布局”来源于棋类术语,指棋局开盘进行整体规划、部署,并可能对(棋局)中盘乃至整个棋局走势产生具有重大影响的阶段。而“总布局”即是整体的、全面的、宏观的,不再是单一个体,而是对总体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整体性安排,兼顾到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五位一体”总布局理论具有丰富的历史经纬因素,五个要素则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论的重要组成,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即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要求;面对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党的十三大则明确阐释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规划方案,初步形成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体布局;进入21世纪新时期以来,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建设论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在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并将“四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历史性的写入党章;而党的十八大则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的“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应当说,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二位一体到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要素的“五位一体”不仅是我们党和国家对治国理政经验的总结,更体现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论科学内涵认识的立体式拓展与深化,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一、“五位一体”总布局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以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建设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制度形态的重要部分,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科学社会主义建设论的生命力。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旨在为共产党树立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但也因而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设想;列宁领导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在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国内经济近于崩溃的严峻形势下无法对总布局方式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早期探索中主要关注经济中工业化的问题,而忽视了经济系统中轻工业、农业与重工业的关系问题、政治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与工业化建设问题,最终导致国家体制的僵化与整体发展的失衡;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依据国情,逐步摆脱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进行了不懈探索,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在经济建设内部进行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综合平衡的布局,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期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仅表现出党和国家对发展协调性、全面性和可持续性的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相统一的认识上升到了新阶段,也为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五位一体”“五位一体”总布局所追求的精神价值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相契合,为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创造了条件,并同“四个全面”构成了党和国家十八大以来追求的发展目标,逐渐形成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基础上视为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

二、“五位一体”总布局为展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构筑了新平台

以阶段论、改革论、发展论、建设论及依靠力量论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制度形态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并比以往任何制度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长期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仅限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维度。然而,透过社会制度的演进,无论哪一种制度,都存在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之外的不容忽视的社会自然发展空间。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辩证否定和根本超越,不仅在于经济制度的变革、国家机器的重组和意识形态的变迁,更重要的是给所有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为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创造了条件。“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建设整体融入到我国的建设布局中,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研究对象,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结构调整的环境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等其他要素建设的可持续性,对增创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开拓了新的空间。此外,“五位一体”建设布局也进一步彰显着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的理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的新组成,深刻表现出党和国家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与建设的认识深化,在保障当代人的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更要为我们子孙后代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并随实践的发展不断实现和满足人民的更高期望,尊重和保障人民在这五个维度的各项利益和首创精神,拓宽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渠道而构筑展现马克思主义优越性的新平台。

三、“五位一体”总布局体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新层次和新方向

“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提出,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论的重要创新,更对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化建设范围进行了有效拓展,在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新布局的纵向深化的同时,也呈现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全面建设的横向发展的局面。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展长期处于粗放式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不仅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与严重环境污染,更增加了自然灾害和生产生活安全事故,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反而造成巨大挑战。在中国社会正值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涵盖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布局的适时提出,更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逐步实现由单一的经济增长向多元化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同时,伴随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全球化的深化,中国势必要承担更多国际社会发展与建设责任,当今环境问题早已成为全球热点问题,人类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由于我国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和历史发展模式,生态环境日趋严峻,诸如PM2.5等更成为中国环境污染的象征,严重影响甚至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将生态文明提到总布局建设维度的高度,蕴含了党和国家依靠人民追求创新、协调、绿色发展的新要求,更通过理顺保护环境与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关系,使国内建设与国际背景相结合,达到社会主义建设思路与国际发展理念相一致的开放、共享发展的新高度,并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升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

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创造人类社会向着最高社会理想演进的新范式

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起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的基础性作用,政治建设为人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文化建设则为人的发展提供方向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的灵魂性作用,社会建设承担为人的发展提供公共服务的纽带性作用,生态建设扮演为人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绿色环境的保障角色。应当说,从之前的仅强调物质文明,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最后到构建魅力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目标逐步由效率转变为效益,由经济效率的短期利益转变为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明确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以人为本理念。马克思恩格斯曾反复强调,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即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社会最高价值理想,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将“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与推进“四个全面”相结合,着力构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特征的和谐社会,这不仅是我国立足于长时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下自觉贯彻人类社会最高价值理想的必经之路,也是在为人类社会向着最高价值理想的逐步演进创造新范式。

五、结语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当代中国社会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也存在诸多发展中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仅要从历史上借鉴经验和教训,更应当在中国自身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以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的方式,把握总布局的建设规律,适时做到概念的深化和外延的扩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转型关键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布局的发展以及其内涵的价值转型、要求目标进行充分的理论研究尤显必要。因为有了总布局的合乎客观历史规律的发展,有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这五个领域的协调进步,中国的发展才能拥有较为系统的支撑和保障,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论才能永葆生命力,才能真正在四个全面的实践中实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

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研究”(项目号:13&ZD00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赵明义著:《科学社会主义》[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版。

[2] 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 邓小平著:《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 列宁著:《列宁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6] 颜晓峰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J],《前进》2012年第6期。

[7] 仲计水著:《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M],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 原丽红著:《“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探析》[J],载《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9] 张正微著:《我国“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总布局研究》[J],载《西北工业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1期。

[10] 辛向阳著:《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N],载《北京日报》2012年8月20日版。

[11] 张雷声著:《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统一》[J],载《高校理论战线》,2013年第1期。

[12] 原丽红、张荣华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60年嬗变的轨迹》[J],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社会主义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