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晔,李雅煊,刘玉蓉
(华东师范大学 美术学系,上海 200241)
美国戴维斯版视觉艺术教科书文本研究及其启示
王晔,李雅煊,刘玉蓉
(华东师范大学 美术学系,上海 200241)
摘要:随着我国中小学教科书审定制度的推行,在全国美术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出版了多版本的美术教科书以及美术教学参考用书,为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文章重点分析美国戴维斯出版社出版的视觉艺术教科书,探讨其总体特征、课程设计理念、美术学习策略等方面的问题,以期对我国美术教科书编写发展动向进行展望。根据研究特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依据课程目标、授课对象编写教科书;第二,以文本互涉的方式进行教科书课例视觉化剖析;第三,教科书编写应注重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第四,开展门类丰富的艺术活动课例。
关键词:美国;戴维斯;视觉艺术;教科书;启示
李雅煊,山东淄博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学美术鉴赏课程与教学研究。
刘玉蓉,江苏常州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研究。
一、美国戴维斯版视觉艺术教科书编撰的总体特征
以美国戴维斯出版社(Davis Publications)为代表的多家出版社编写并出版了各学段的视觉艺术教科书和教学资源,其中也包括高中学段的视觉艺术教科书。戴维斯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视觉艺术教科书大致有以下几本[1]:
《视觉体验》(TheVisualExperience):该教科书根据视觉艺术内容标准编写,包括艺术批评、艺术史、美学和艺术创作四个领域。与同类教科书相比,有更多的学生图像作品、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和当代多元文化艺术作品。
《戴维斯工作室系列》(TheDavisStudioSeries):该教科书的工作室系列适合美术教师不同的教学需要、教学风格、课堂配置,同时鼓励学生探索他们自己独特的风格,发展个人兴趣,包括建筑、雕塑、素描、色彩、数码、设计等几个分册。
《发现美术史》(DiscoveringArtHistory):该教科书提倡一种深入、全面的艺术史学习方式,其中包括广泛的西方艺术调查、非西方艺术研究以及艺术鉴赏方法的介绍。
《探索视觉设计:要素和原则》(ExploringVisualDesign):该教科书是一种动态的内容构建方式,每一章着重介绍一种视觉艺术元素或设计原则,为学生们提供深入探讨12个关键设计观念的机会。
《绘画评价计划》(DrawingAssessmentProgram):该教科书以现实主义绘画的评估程序为重点,采用四级20分栏的评估程序,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评估绘画的能力。
此外,美术视觉方面的教科书还包括格伦康初级中学艺术系列,《聚焦艺术》(ArtinFocus)、《介绍艺术》(IntroducingArt)、《探索艺术》(ExploringArt)、《了解艺术》(UnderstandingArt)、《创造和理解绘画》(CreatingandUnderstandingDrawings)等各个版本的教科书。[1]
图1 戴维斯版视觉艺术教科书
美国戴维斯版视觉艺术教科书的主要特征如下:
1.以视觉元素和设计原则为主线
教科书精选内容,注重视觉词汇的选择,并以视觉艺术元素和设计原则为主线,进行单元式的题材排列,侧重对艺术意义与内容的广泛理解。课程内容提供全面的分类、题材、技巧和广泛的媒介,其中内容涉及素描、图画、雕塑、建筑、版画、工艺、设计、纤维、摄影、新媒体艺术等各方面。
2.精美的美术图文编排
教科书的印制、装订质量优良,图文搭配、色彩选择恰当,图片清晰、图注完整,课文与选图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教科书所呈现的大部分内容是成人艺术家的美术作品,较为注重经典作品的呈现。对比我国美术教科书,其儿童作品的幅数较少,没有注重学生作品与学生之间的亲密度。其实,如何分配美术教科书中经典作品与学生作品所占篇幅的比例,是一个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3.动态的学习内容
教科书中提供动态的学习内容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室经验,力求让学生学会扮演艺术家、艺术史学家、艺术评论家或美学家的角色,感受与分享有关作品的信息和见解。指导学生学会用许多不同的颜色、线条、结构、形状、纹理、空间关系来创造自己的作品,帮助学生用多种媒介和技术表达自己的观念,分析和解决有关视觉艺术的问题。
4.完善的艺术学习资源
注重文本教科书与电子教科书相结合,并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包括学生用书、教师用书、艺术词汇卡片、艺术作品卡片、CD片、幻灯片、创作练习册、工作室资源包、大量的复制品、大开本的再创作资源、数码影像、指导操作安全的招贴画等。
具体来说,该版本的视觉艺术教科书中的学生用书分为视觉图版、制作方法图解、文章说明、复习、安全指导、帮助方法、艺术家与作品、艺术词汇表、索引等部分。教师用书分为准备、目标、探求、活动、发展、整理、评价等多个项目,每一项目都有详细的文字说明。教师用书强调差异化教学的支持策略、多个环节的课程连接、阅读和语言艺术的联系、儿童阅读书籍的建议、艺术家传记、每个工作室的评价标准、量规、非正式的评估清单和表现型的评价任务、课堂展示的选项、视觉文化、视觉读写、美学思想、网络链接的技巧。
图2 戴维斯版视觉艺术教科书的编排
5.生活技能为本(Skill-based)的统整课程[2]
该版本教科书编写者基于主题学习(Theme-based Learning)的方式,注重艺术与文化及社会的联系、多元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对艺术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品与艺术家,还强调艺术在促进文化与社会面貌的深层认识方面的作用。艺术史的学习以情境式全面地了解艺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图3 生活技能为本的统整课程
二、视觉艺术教科书所渗透的课程设计理念述评
1.基于艺术学科本位的课程设计理念进行课程设计
艺术学科本位(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 DBAE)的观点认为艺术课程必须包括四个领域: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史、美学。课程以精致艺术、工艺与设计、表演与民俗庆典、大众与电子媒体为基础,挖掘教学议题,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图像背后的文化意义。[3]
在鉴赏学习方面,教科书强调理解视觉艺术与历史、文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关系,注重“艺术史”“艺术批评”“美学”三个领域的学习。其一,艺术史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跨越时空去发现艺术的起源,找到艺术作品的组织元素、主题、观念,了解有关视觉艺术的历史和文化、时代背景和区域背景,认识文化传统的重要性,从而深入地认识艺术对历史、社会文化的影响。其二,艺术批评的学习。学生可以以一种有序的方式来看待和谈论艺术,收集来自艺术作品本身的信息,学会运用视觉词汇描述和讨论自己与他人的艺术作品,选择和评估相关艺术题材、符号和艺术家的观念。艺术批评能够锻炼学生响应各种视觉艺术形式的敏锐眼光,以自己的价值意识进行艺术批评。其三,美学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判断和辩论艺术作品的标准来判定作品的意义。教科书指导学生体会艺术家如何用细节符号和故事传达出艺术作品主题。教师可以依据教科书指导学生学会反思和评估同伴的艺术作品,发现其特点和优缺点,形成富有个性的见解。
在表现学习方面,该版本的教科书强调艺术工作室制作(Studio Production)的体验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艺术实验理解视觉艺术的媒材、符号、技法、结构和过程,学会创造性地表现艺术创作的主题、意义和观念,尤为注重“主题表现”“表现方法”和“造型要素和原理”。“主题表现”即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有效地表现主题特征和对主题的理解;“表现方法”即学生通过探索基本素材、工具,领会各种表现方法的特征;“造型要素和原理”即学生通过探索和领会造型要素和原理,做到有效运用。
2.以对话的方式教会学生高层次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教会学生从美学(Aesthetics)、道德(Morals)、伦理(Ethics)、宗教灵性(Spirituality)、历史(History)、政治(Politics)深层次多角度进行艺术鉴赏学习。教科书引导学生通过延伸(Extend)、分析(Analyze)、释义(Interpret)、比较与对比(Compare and Contrast)、移情(Empathy)、运用(Apply)、综合(Synthesize)等方式建立起情境意识,使学生在时间、空间、文化和历史的多维度之中感知色彩、线条、形状、结构等形式。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挖掘艺术创作的动机、过程、目的与意义,追寻视觉传达的现象、事件、场域与诉求,重点培养学生评论视觉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批评视觉现象的交流与判断能力。
3.教会学生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教科书编写者力求教会学生思考艺术家创作时所涉及的决策任务。从事艺术创作需要学生锻炼解决问题的技巧(Problem-solving Techniques),因此,教科书中设计的学习情境力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成为艺术决策者、问题解决者、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想家。具体说来,教科书力图注重创意,鼓励学生构思、提炼、形成新的艺术创意及作品;注重创作,鼓励学生创作艺术作品并进行分析与阐释,通过展示艺术品来传达其含义;注重回应,鼓励学生察觉与分析艺术作品,理解与评价艺术是如何传达意义的;注重联系,培养学生从个体所要表达的含义及外在的社会、文化与历史背景中深入理解艺术作品与情境脉络之间的联系。[4]
4.以学生为中心的艺术探究学习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艺术探究的内容基于感知、启发式判断、文化遗产、创造性表达这四个方面,这种创新的结构不仅体现了以学科为本的教学理念,而且帮助教师和学生掌握相关的艺术思想和技巧。以学生为中心的艺术探究学习策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4 以学生为中心的艺术探究学习策略
(1)感知(Perception)
感知是指学生利用自己的感官、知识和感受去寻找他们所处环境和艺术作品的意义。除了强调视觉感受,学生还可以通过材料的实际操作,通过触觉、动觉、空间来体验艺术。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学会识别与回应不同线条、颜色、材质、设计因素、基础结构、设计原理和其他视觉元素的细微变化,学会如何观察与寻找所看事物的潜在结构,例如图案、比例等不同的审美概念。
(2)创造性表达(Creative Expression)
创造性表达鼓励学生发展自己对于艺术作品的想法,并教会学生使用多元艺术媒介进行表达。在每个年龄学段,学生都可以通过探索二维、三维的艺术形式来完善和扩展视觉表达的想法与途径。创造性表达将会展示给学生如何将设计要素与设计原理应用到想要表达的主题及日常生活中。
(3)文化和遗产(Culture and Heritage)
文化和遗产让学生了解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传统。低年龄学段的学生可以通过艺术探究了解艺术的不同风格和主题,演绎不同文化和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艺术作品与艺术传统。高年龄学段的学生可以通过艺术的对比,理解艺术文化的过去与现在、艺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功能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这些课程还可以涉及艺术的功能、社区中的艺术、社区艺术资源、艺术相关事业、商业艺术的用途、生活艺术的类型等方面的内容。
(4)启发式判断(Informed Judgment)
启发式判断的能力取决于艺术知识和批判性思考技能。教科书编写者力求让学生学会描述艺术品的感觉和设计特点,分析艺术品的主题与技术特点,解读艺术品表达的意义,列举标准并阐述评价艺术品的理由。高年龄学段的学生可以正式学习艺术批判的步骤,并学会如何把艺术批评活动和艺术史探究相结合(Combining Art Criticism and Art History)。
5.有效教学,注入有活力的学习评价
教科书编写者将学习评价嵌入教学中,注重将评价标准转化为全面的、具体的、可测量的学习目标。在教科书中所呈现的评价工具中包括:学生自我评价表、教师形成性评估检查表、基于标准的整体性量规表、基于标准的整体性检查表、艺术档案袋(Portfolio)等表现性评价工具。学段的划分与各学段的成就标准富有弹性,有利于针对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视觉艺术成就开展评价。学生也可对自己的美术学习成效进行评价和检验。此外,本教科书的评价方式还具有注重测评的激励性和多样性、评价过程注重情境性等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教科书将艺术档案袋作为重要的评价工具引入教学。艺术档案袋作为一个可以说明学生的进步和成就的评价工具,应该包括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对自己作品的批判性分析。艺术档案袋的形式可以包括实物型(大纸箱文件夹、装满图纸的盒子),也可以包括数字型(视频剪辑、数字图像、照片和三维作品的数码档案袋)。
三、视觉艺术教科书所渗透的美术学习策略述评
1.以建构主义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与意义的诠释者、创造者以及探究者
教科书编写者力求设计一个需要进行艺术创作的任务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创作欲望。其具体方法包括:一系列连续的、不断上升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围绕任务确定各自的创作内容和创作方式;激发学生产生对艺术表现方式、表现技能等的学习欲望,并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课题;鼓励学生尝试多种表现方式,手段和工具,进而选择符合自己主题的最合适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段;提供机会使学生不断评价自己的作品,反思自己的创作过程,提高艺术创作中的思维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采用个别创作和小组创作、个体评价和集体评价等多种学习形式,拓展审美的视点和思维。
2.通过网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网络检索能力
教科书注重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网络、书籍、文字、图像等美术资料和声音、影像、动画、文字媒体等技术运用于学习活动中,让学生组建网络学习社群,用同步或非同步的方式参与主题讨论、交换意见、分享经验,具体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技术进行艺术探究(见表1):
表1 网络学习的方式
(续表)
3.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要求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读者
教科书将带领学生挖掘大量视觉艺术信息,进行艺术的阅读之旅。教科书提供学生使用教科书的方法和阅读策略,将帮助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读者(如表2)。此外,在内容编排、练习设计等方面也体现了引导学生学会艺术学习方法的理念。
表2 引导学生进行艺术的阅读之旅
4.以视觉化学习的方式教会学生学习艺术
教科书以文字、图表、想象图、地图、文物古迹图等图像呈现知识,以丰富学生的历史表象。戴维斯版视觉艺术教科书注重用地图、时间轴等各种图示将美术事件相联结,引导学生以广阔的视域考察美术。例如,在教科书每一章的右上方会添加标有“艺术信息”的地图。教科书编写者倡导学生使用地图技能来帮助自己理解地图上的艺术信息。当学生学习艺术史和艺术风格发展时,就可以使用地图来寻找这些地方的位置,描绘这些地区的艺术特点,从而通过艺术史探索世界。
在教科书每一章的开头都会有一条时间轴,上面包括日期、艺术时期以及艺术作品在本章所涵盖的内容。时间轴可以帮助学生研究某一特定时期的事件、艺术家们工作和生活的时间和地点,认识到不同艺术风格的影响。学生还可以利用时间轴回顾当时的艺术作品,并了解艺术品在何种背景下被创造,从而清晰地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
四、研究建议及启示
与国外的视觉艺术教科书相比,中国中小学美术教科书比较重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地运用主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公民必备的美术素养。我国中小学美术教科书根据“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以活动方式进行编排,并注重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秀的美术文化。总的来说,中国与发达国家中小学美术教科书的发展是同步的。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肯定中国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优势的同时,也应积极发掘国外中小学视觉艺术教科书中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依据课程目标、授课对象编写教科书
中国美术教科书章节编排方式利于教师的“教”,在概念的呈现方式上存在“灌输”的弊端,且缺少“导学”的特点。美国视觉艺术教科书注重强调认知规律,提供的艺术学习方法具有典型性和迁移性。在编写形式方面,形式活泼、图文并茂、举例适当,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因此,我国在进行教科书编写时应重视课例的衔接性,以螺旋式的课程组织方式把知识、过程、技能、情绪、价值、信念等要素贯穿起来,以免存在部分内容、部分知识点的重复。
2.以文本互涉的方式进行教科书课例视觉化剖析
美国教科书注重对课例中一些比较晦涩难懂的内容进行多角度演示及剖析,而中国对此方面的研究甚少。教科书中图像文本的意涵与底蕴也应成为研究的重点。在编写教科书时应注重课例所选图片、插图、装饰、图像的潜在课程。从超广度与超深度角度进行图像文本互涉(Intertextuality)的教学分析。[5]未来的美术教科书应力求做到文字说明和图片具有相互关联性,明确传达主题,叙述体系精准。
3.教科书编写应注重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
中国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以单课与单元课相穿插的编排方式为主,易于突出重点,但不能充分满足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需要。今后,中国中小学美术教科书的学习情境应能提供多样性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形式上可以设置“思考与探究”“小辞典”“推荐书目”“拓展练习”“个人学习评估表”“学习活动”“学习辅助图(示意图和步骤图)”“学习活动图”“知识链接”“名家论述”“知识窗”“人物小故事”“思考与交流”“活动建议”“设计师语录”“自由谈”等丰富的栏目,从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参与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得出富有创新性的观点。
4.开展门类丰富的艺术活动课例
中国中小学美术教科书的内容涵盖美术的各个门类,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需增加以单元主题式、单课式、单元与单课组合式等编写形式来组织门类丰富的课例,从而培养学生美术表现、创想实践、文化理解等方面的美术素养。例如,增设公共艺术相关课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构思、提炼、表现等过程,为社区公共场所设计有意义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也可增设“手绘笔记”和“绘本创作”的单元课程,提高学生的构思与想象的能力、造型能力、提炼主题的能力。[6]此外,还可增设以“美术与人类关系”为主题的相关课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和探究,对身边的题材、物品和环境进行符合实用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创意构想,并通过草图、模型等予以呈现,提示学生关注现代社会所追求的设计作用。
教科书能够反映出国家认同、政治与社会价值和文化历史信念等重要内容。教科书建设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在美术教科书编写方面,国家投入的力度还不够。今后,在美术教科书的编写或修订中,教科书编写者应借鉴国外优秀教科书编写的经验,紧扣“审美体验”“创意”“美术语言”“跨学科”“社会情境”等关键概念,开发出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结构和不同层次的美术教科书,帮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术动向和美术文化,养成终身主动关心美术的态度,以此应对新时期社会创新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http://www.davisart.com/Promotions/Elementary/Elementary.aspx[EB/OL].
[2]余树德.反思近年美国学校视觉艺术课程发展.美术教育:研究与视野[M].香港美术教育协会.1999:145-147.
[3]Freedman, K. Social Perspectives on Art Education in the U.S.: Teaching Visual Culture in a Democracy[J].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2000,41(4):314-329.
[4]National Core Arts Standards[DB/OL].http://www.nationalartsstandards.org
[5]高震峰.在冲突与妥协之间——探索艺术教育新视野[J].明道文艺,2013,(445): 25-28.
[6]钱初熹.视觉文化的转型与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J].美育学刊.2014,(3):1-8.
[7]Marilyn G. Stewart and EldonKatter. Explorations in Art: A Community Connection: Levels 6-9: Student Book[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anuary 2009.
[8]Marilyn G. Stewart and Eldon Katter Explorations in Art: A Personal Journey: Levels 6-9: Teacher’s Edition[M]. Davis Publications, January 2009.
Research and Inspiration of Visual Art Education Textbook of the United States Davis Publications
WANG Ye, LI Yaxuan, LIU Yurong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Abstract: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extbooks for primary approval system, and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country’s art education and publishing, a lot of art textbooks and art education reference books have been published. The editors and publishers have made a lot of valuable contribu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rt educa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visual art education textbook resources which were published by the United States Davis Publications, to explore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visual art textbooks, curriculum design ideas, art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other aspects, In order to make a pro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our country’s fine arts textbook. According to our research we offer you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First, according to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and students to prepare textbooks; Second, visually analyze textbook lessons by the way of intertextuality; Third, the textbook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reation of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Fourth, to carry out a variety of Art activities Lesson.
Key words:United States, Davis, visual art, textbook, inspiration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BLA130105)“数字化时代下中小学生艺术学习能力测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晔,山东东营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美术教学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