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超群 吴锦程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已然上升为国家战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策略。然而,精准扶贫战略下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仍存在贫困农民无法入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对农民脱贫针对性不足、新型职业农民接续培育效果不佳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思路的精准化、贫困农民识别与选拔的精准化、贫困农民培育模式的精准化以及农民接续培育的精准化。
关键词 精准扶贫;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中图分类号 G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3-0065-05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时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1]。2015年6月,习近平到贵州省调研,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于是,“精准扶贫”成为热点[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3],并提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的具体工作部署[4],至此,“精准扶贫”上升为国家重要战略之一。福建省顺应全国“精准扶贫”的新形势,积极推进特色现代农业脱贫。福建多山,“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写照;福建靠海,大小岛屿星罗棋布。福建省目前约有73.5万贫困人口,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需要帮扶的贫困村2200个,其主要是分散居住在偏远山村和偏僻海岛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相对恶劣[5]。这些人口仍然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缺少科技能手和致富标兵带动,因此,脱贫的关键在于发展生产。而扶“贫”,必先扶“智”,扶“智”的核心便在于教育。在当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程中创新传统扶贫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将部分可开发的贫困农民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具有福建特色的现代农业脱贫,也是福建省精准扶贫战略目标之一。
一、精准扶贫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内在逻辑
精准扶贫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均是国家大政方针,精准扶贫的出台,是为了实现全民脱贫,进而实现全面小康。然而,农民不富,农村便无法富裕,农村不富国家如何能富?因此,扶贫的重点在于农民。而新型职业农民政策的推行,目的也在于发展现代化农业,促进农村与农民的发展。二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二者脱节将阻碍各自的发展进程,阻碍农村发展与全面小康的完全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若不为精准扶贫服务,贫困农民将无法顺利彻底脱贫,而且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进程将会受到阻碍,因为部分贫困农民是培育对象的一部分。而精准扶贫若不助力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将丧失部分可开发的贫困农民,这些农民也将难以脱贫。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贫困农民脱贫的重要途径
贫困农民之所以至今无法脱贫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缺少现代化条件下农民应有的素质与能力。其脱贫的关键在于接受教育与帮扶,自主发展生产。将部分贫困人口培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让他们有机会接受现代化的教育、现代化的技术帮扶以及精准的政策扶持,将有助于他们发展理念的转变与生产技术的提高,成为推动部分贫困地区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根本动力。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在促进精准扶贫的实现上有着特殊优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摸底、造册、培训、管理与认定等一整套流程,与精准扶贫的四大环节即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动态管理及精准考核,息息相关,十分相似。这个优势为贫困农民精准脱贫的推进提供了便利。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贫困农民通过自主发展生产脱贫的重要途径,是服务于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
(二)精准扶贫战略将助力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的完善
福建省精准扶贫的对象大部分是贫困山区、偏僻海岛的农民,这些地区有一部分适合发展特色产业,这些农民有一部分也具有开发潜质。只要认真分析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整合当地优势资源,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因时因地因人精准培育,这些贫困农民就能够成为脱贫致富的新型职业农民。而福建省贫困农民有一部分因缺少科技能手和致富标兵带动以致无法尽快脱贫,因此,这类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目标是发展其现代农业意识,掌握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基本农业技术,使其成为脱贫致富的农业科技能手,真正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而且,面对这一特殊群体,除了对象遴选的改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与培育模式等都将得到进一步更新完善。因此,精准扶贫的实现将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
二、精准扶贫战略下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已开展三年,然而,在“扶贫”方面效果不明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并未与精准扶贫相融合,已有的新型职业农民也没有在“扶贫”中发挥自己的带头作用,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访谈发现,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存在三大问题,阻碍着福建省精准扶贫的进程。
(一)贫困农民无法入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列
当前,福建省新兴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多为已取得一定成绩的优秀农民甚至是农场主、农业企业家,还有一部分则是农村干部。但还有一定规模的贫困农民根本无法入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行列,接受相应的教育。而扶贫,靠“输血”是不能够实现的,帮扶并非长远之计,关键在于“造血”,让贫困农民能够接受一定教育,提升自我素质与能力,自立自强,彻底远离贫困。对贫困农民的调查发现,他们普遍都钦羡有接受教育机会的人,但他们普遍没有条件继续学习。精准扶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全面小康,而后者也是前者实现的一大途径。然而,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兴职业农民过程中,却忽略了有潜力可开发的贫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对农民脱贫针对性不足
福建省现有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重点针对农业大户以及农村带头人,却缺乏对于贫困人口的培育。一是帮扶政策的准度与力度不足。福建省现有的惠农政策未向贫困农民倾斜,尽管已经给予贫困人口一定补贴,但已有的资金、技术政策只提供给一定规模的农业从业人员,社会保障政策也忽略了贫困农民。二是农民培育方式较为传统,在培训中较少运用现代化与信息化教学手段。集中化授课对于农民来说不太方便,一方面,他们无法抽出整段时间进行学习,导致培训时间不得不缩减,削弱了培训效果;另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化农民,信息化与现代化技术是他们必须掌握并应用的。贫困农民脱贫的重要依托便是现代化与信息化技术。倘若没有精准的培育模式,便无法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也就难以实现精准扶贫。
(三)新型职业农民接续培育效果不佳
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了一批又一批,然而在接续培养上却不甚理想,调研发现,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在这一方面提出诸多意见,认为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后续跟踪服务没有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时间短、内容多,学员的消化要有一定过程,这需要技术人员继续跟进指导,而且政策扶持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见效,也需要政府后续的调查了解,适时调整,推行新型职业农民的接续培育。然而,政府、部分学校只重视培训,培训之后很少花精力对学员进行回访与后续补充培训对接,接续培育的中断很大程度上将导致精准扶贫工作的不彻底。
三、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思路
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却并未在扶贫方面做出一定贡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当为精准扶贫服务,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思路的精准化
以往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会仅向农业巨头提供,贫困农民无法参与。然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目标不是加剧贫富差距,而是让先富带后富,共同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因此,贫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不能被忽略。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工程已经培养了诸多优秀农民甚至是农场主、农业企业家,进入了稳定阶段。当前,贫困农民的培育却迫在眉睫。新的形势下,培育应当两头并进,双管齐下。在培养常规新型职业农民的同时,将部分贫困农民列入培育行列,近期的培育重点、帮扶政策应当向贫困农民倾斜,以共同实现精准扶贫与农民职业化。
所以,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当转变思路,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主线,整合各涉农部门提供的形式不一的农民培训,形成以脱贫为目标的小型扶贫开发培训项目,切实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效。充分整合省内农林院校和相关科研院所的教师资源,发挥其在扶贫攻坚中的科技主导责任,采取农业科技专家与贫困农民结对子的方法,把专家作为扶贫开发项目的技术总监,并体现在扶贫脱贫工作的全过程中。
(二)贫困农民识别与选拔的精准化
精准识别适合条件的可开发贫困农民与当前新型职业农民的遴选有所区别,因为贫困农民大都缺乏发展意识、思想落后、自主脱贫意识差,所以,在遴选这一类农民时,不能依靠他们主动申请。因此,这部分工作政府应当付出更大努力,积极调查分析,敦促鼓励他们参与培育。
首先,应精确识别贫困地区。开展对贫困地区产业及各种资源的摸底调研,重点掌握当地农业生产资源禀赋、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农业规模化和组织化发展情况等,分析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合理估算产业类型与发展需要的各类从业人员数量[6]。
其次,应精确识别贫困农民。做好贫困人口信息统计工作,认真调查分析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并对贫困农民进行分类,形成贫困人口分布图,从而结合当地实际对其进行精准培育。在分类时,可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条件以及能力进行分类。如通过对年龄进行摸底,对于年纪较大,已经或即将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便无培育必要,只能进行救助,而那些年轻力壮的青年则是开发的主体。在有能力的农民中根据其兴趣爱好与经验等对其进行分类,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领域进行学习,发挥价值。
最后,在对贫困地区、贫困农民的调查分析后,精准设定培育目标,究竟要把贫困农民培育成哪一种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除了总体目标之外,还需设定阶段性目标,再根据实际完成情况,进行目标调整,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人因时制宜。福建省贫困农民致贫主要原因是缺少科技能手和致富标兵带动,又因其地理条件较恶劣,所以,专业技能型与社会服务型会比较适合他们,因此整体目标需朝这个方向努力。然而,又因实际情况不一,不同人、不同地区,其阶段性目标应有所区别。因此,精准设定培育目标是精准创新培育模式的第一步。
做到精准识别,再分类施策,因人因地、因贫困原因、因贫困类型等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精准培育贫困人口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其特色现代农业意识,培养其现代化素质与能力,让其掌握基本农业技术,真正脱贫致富。
(三)贫困农民培育模式的精准化
当前,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创立的“龙岩模式”颇具成效,当下也为其他地市沿用。然而,这一模式培育重点是生产经营型的新型职业农民与农村带头人,并不适合对贫困农民的培育。因此,应当对这一类人群进行精准培育,在培育模式上应有所区别与创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一直强调“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是这一类贫困农民的培育却并非如此简单。不仅需要授之与鱼、授人以渔,甚至捕鱼工具都得准备妥当,因此,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需在“鱼”“渔”与“渔具”上下功夫。
1.授之以“鱼”,加大帮扶政策力度与准度
福建省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广大农民积极参与,解决了他们在资金、技术、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然而,政策的力度与准度却有待提高。因此,应当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定向的政策扶持,既能巩固培训成果,又能将培育工作由“上级要求”转变为“农民真正需求”。首先,政策应当聚焦于“土地流转”问题上。土地流转极大阻碍了当前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的开展,因此,需引导农村土地优先向新型职业农民流转,支持和帮助职业农民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打造特色品牌。在资金扶持政策上,除了提高补贴针对性与引导小额贷款外,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建立资金互助制度以及开展生产保险。
2.授之以“渔”,创新农民培训方式
传统的培训方式已无法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需求,也不适用于偏远山区与岛屿的贫困农民。因此,必须汲取以往培训经验,根据当地的产业特点与实际情况,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由于福建省贫困农民条件与英联邦部分成员国(如印度)较相似,偏远山区贫困人口较多,发展较落后,农民学习时间较为零散。因此,可借鉴其农业培训方式,创建AgMOOCs(农业慕课)这种远程开放培训手段,为农民构建最新最全的信息平台,将农业专业知识技能继续教育的重要问题通过MOOC传达给有需要的农民[7]。以碎片式的微课程、串流视讯讲座以及实地示范进行教学。并建立网上数字图书馆与在线交流社区,促进农民真正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此外,还可推行农民田间学校,派专家与技术人员进入田间学校授课;积极探索互联网+培训,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云平台,进行网络在线培训,实施网络动态管理与资源共享,实现新型职业农民终身学习的梦想。
3.授之以“渔具”,以实际项目带动农民发展
仅仅依靠教育并不能够让贫困农民直接脱贫,也不能充分调动农民致富的积极性。因此,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还需依靠实际项目带动。其一,可鼓励贫困农民中部分有想法的人主动申请相应项目,或参与已有项目,政府与社会力量全力扶持,优先给予其资金、技术与政策等各种帮扶,并通过他们辐射带动身边的贫困农民致富。其二,可发挥已有新型职业农民的作用,在已有新型职业农民中宣传“精准扶贫”观念,通过吸收部分贫困农民进入企业、合作社等项目与产业,真正帮助他们自立自强,脱离贫困。
(四)农民接续培育的精准化
贫困农民的素质相对较差,其对知识技术的吸收能力也相对较弱,对扶持政策的敏感度也相对较低。一旦培育完就将其弃之不顾,效果必将不理想。因此,这一群体的接续培育尤为重要。做好新型职业农民接续培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信息跟踪,及时更新。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库这一平台,对其信息进行及时更新,特别是要重视流动新型职业农民的信息更新。为每一批次的新型职业农民再教育提供第一手资料,也便于已有新型职业农民的管理。第二,后续调查,适时调整扶持政策。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政策,需要实施一段时间才能见效,而且,相同政策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成效不一,因此,为增强今后政策的针对性,应当及时对帮扶政策进行调查并适时调整,以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接续培育。第三,加强回访,注重培训对接。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结束后,农民所学知识与技术无法完全吸收,不能学以致用,就算有所收获,但后续仍有诸多问题。因此,需加强回访,继续跟进,指导其吸收消化。还应深入调查新型职业农民后期生产经营、创业投资等情况,实行后续再教育培训,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扶“贫”必先扶“智”,教育是扶“智”的必经之路,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福建省精准扶贫的必然需求与重要途径。精准扶贫背景下福建省特色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聚焦贫困农民,以“精准”为核心,以现代化、信息化手段为依托,实现特色现代化农业,促进农民富裕、农村发展,从而推进全面小康。
参 考 文 献
[1]王炬鹏.习大大最揪心的事儿[EB/OL].(2016-02-22)[2016-03-09].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xwzx/gnsz/szyw/201602/22/t20160222_ 9000797.shtml.
[2]唐任伍.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J].人民论坛,2015(20):28-30.
[3]宁吉喆.“十三五”如何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EB/OL].(2015-11-18)[2016-03-21].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511/18/t20151118_7044510.shtml.
[4]李慧.“十三五”:以精准扶贫促精准脱贫[EB/OL].(2015-11-23)[2016-03-21].光明日报:http://news.gmw.cn/2015-11/23/content_17821171.htm.
[5]黄长秋.精准扶贫的“福建节奏”[EB/OL].(2016-01-13)[2016-03-10].中国县域经济网:http://www.xyshjj.cn/bz/xyjj/yb/201601/81148.html.
[6]张文君.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EB/OL].(2016-01-28)[2016-03-10].中国农业新闻网:http://www.farmer.com.cn/kjpd/jypx/201601/t20160128_ 1176513.htm.
[7]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in Agriculture Launched by Expert Consortium[EB/OL].[2015-01-01].http://www.col.org/news/news-release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agriculture-launched-expert-consort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