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成人 王续琨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学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丰富研究成果进行学科化梳理的成果,是一门介于高等教育学和职业教育学之间的边缘学科。高等职业教育学虽然尚处于初期创生阶段,但已经显露出一些分化演进线索亦即分支学科的生长点。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学的可持续发展,今后应实施依托教育科学、强化基础研究、打造研究队伍等多项发展对策。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职业教育学;新兴学科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3-0008-05
一、高等职业教育学在中国的兴起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萌发于20世纪80年代,成人教育领域首先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1] 高等职业教育由此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学校数量不断增加,招生规模持续扩大。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已有高等职业学校1327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52.5%。
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开辟了一片新园地,相关研究成果迅速增长。期刊文献能够清晰地记录每个学术领域、学科演进发展的足迹。虽然以“高职学生”“高职院校学生”等作为篇名主题词的期刊文献,也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范畴,但不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性研究,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的孕育没有很直接的影响。为了摸清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性研究的演进历程,在“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依次以“高等职业教育”的各种可能存在的等义词组作为检索词,进行文献“篇名”的“精确”检索。具体检索结果如下:“高职教育”14589篇,“高等职业教育”9402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1294篇,“高职院校教育”460篇,“高职高专教育”155篇,“高职技术教育”10篇,“高级职业技术教育”5篇,“高级职业教育”4篇。超过1000篇的3个检索词的检出文献的年度分布情况,见表1,总计25016篇文献①。这些文献,以下统称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类期刊文献。
检视表1中各年度的文献数据,可以看到,1986年,中国学术期刊开始出现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篇名主题词的文献。30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类期刊文献数量在小幅波动中呈现出明显增长趋势。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经过约10年的艰难起步期,1997年以后研究成果数量几乎逐年增长,2002年的年产出量攀升到千位数,2008年以来维持在每年1700篇以上的水平。
出版教材、论文集等图书,是另外一种展示、传播研究成果的基本方式。借助“读秀学术搜索”,在“读秀知识库”中进行“书名”检索,检出“高职教育”出版物153部,“高等职业教育”出版物1086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出版物174部。剔除专业类教材、软件和内部发行的出版物,余下图书年度分布情况见表2②。这些图书以下统称为“高等职业教育”类著作。
1989年出版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论丛”(上册、下册),是最早问世的“高等职业教育”类著作[2]。从表2的“各年度合计”一行可以看到,“高等职业教育”类著作同样起步艰难,1997年以前有3个空白年份,年出版量最多为2部。1997年之后,年出版量快速增长,2013年达到201部。著作出版量的增长,同样是社会需求有力拉动的结果。
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提出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成果进行学科化整理、创建高等职业教育学的实际需求。这就意味着,应该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具有自身特点的教育类型加以专门研究,在原有的高等教育学体系中分立出专门以高等职业教育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高等职业教育学。1991年南京出版社出版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一书,书名没有使用“学”字,但该书显然有构建学科体系的倾向。其中,“综合研究篇”包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念、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社会根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过程的组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教育改革、国外情况简析等七章内容[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高等职业教育学教程》,是第一部冠以“高等职业教育学”之名的著作。该书包含高等职业教育基本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和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高等职业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等12章内容[4]。至今,国内总共出版了4部以“高等职业教育学”作为书名主题词的著作,这些著作都为建构高等职业教育学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了积极探索。
在学术期刊中,目前检索到4篇以“高等职业教育学”作为篇名主题词的期刊文献,第一篇文献发表于2003年[5]。这类文献数量虽然不多,但毕竟开启了高等职业教育学这门新学科进行自我认识的门户。总体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学当下仍然处于创生初期阶段。重要的是,这门学科的一系列分支学科生长点已经有所显现,为后续发展提供了某些方向性的启示和导引。
二、高等职业教育学的分化演进线索
规模日渐扩大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以其教育实践的丰富性、新颖性,不断提出待解的各种新问题,唤起研究者的研究热情,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论题的多样化。在研究论题多样化的基础上,随着研究成果的持续积累,必将引发高等职业教育学的分化演进,形成一系列分支学科。
一般而言,学科的分化演进应该是有迹可循的。通过期刊文献篇名检索和著作内容的粗略检视,可以捕捉到高等职业教育学的若干分化演进线索。从分化原因和分化演进线索的显现区位来看,这些线索可以区分为四类,见图1。
第一类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引进某些常用研究方法而形成的分化演进线索。在“读秀知识库”中,检索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2007年)、《回眸:中国职业教育历史报告》(2007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回顾与展望》(2008年)、《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研究》(2011年)等多部以高等职业教育历史为主题的著作。高等职业教育史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呼之欲出。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学[6][7]、高等职业教育统计学、高等职业教育系统论等,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成果积累。这些学科分化线索的显现,都与历史方法、比较方法、统计方法、系统方法等研究方法的引进有关,因此,可以将这组萌生中的分支学科统称为高等职业教育方法性学科。
第二类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学研究对象细分而形成的分化演进线索。从专业类型来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类别很多,如农业、林业、制造业、建筑业、轻工业、商业、服务业、医科等,它们都有自身的特点,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目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读秀知识库”中都出现一定数量的相关文献。以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为例,可以检索到“农业高职”“农村高职”“涉农高职”“农业高等职业”期刊文献合计1482篇,还可以检索到《农业高职教育探索与实践》(2004年)、《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0年)、《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与实践》(2013年)等著作。在研究对象细分基础上建立的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学、制造业高等职业教育学、商业高等职业教育学、医科高等职业教育学等,统称为高等职业教育类别学科。
第三类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中显现出来的分化演进线索。教学、课程、德育、学生、教师、管理等均属教育基本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首先要研究这些基本问题。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检索到“高职教学”文献71578篇。在“读秀知识库”中,不仅检索到具有分支学科雏形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论》[8](2002年),还检索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2007年)、《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概论》(2007年)、《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2008年)、《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创新与实践成效》(2015年)等多部专门研究高等职业学校教学活动的著作。以上文献可以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论走向创生期的表征。由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基本问题而形成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学等,统称为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学科。
第四类是高等职业教育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些学科门类因学科渗透融合而形成的分化演进线索。例如,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检索到“高职伦理”、“高等职业伦理”“高职道德”“高等职业道德”期刊文献合计2068篇,“高职心理”“高等职业心理”期刊文献合计5475篇,“高职社会”“高等职业社会”期刊文献合计3137篇;在“读秀知识库”中,检索到《高等职业教育立法研究》(2008年)、《高等职业教育法治化研究》(2009年)、《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2008年)等著作。这类边缘性研究虽然还没有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但可以从中看到因学科之间渗透融合而形成的新学科生长点。这些新学科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哲学、高等职业教育伦理学、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学、高等职业教育法学、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学等,统称为高等职业教育边缘学科。这组学科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分化,如高等职业教育哲学可以看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学与哲学或教育哲学共同分化的产物。
图1列出的分支学科,可能远不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的所有分化演进线索。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分支学科在进入一定发展阶段后还会分化出第二层级分支学科,如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学之下,可能分化出高等职业教育教务管理学、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管理学、高等职业学校后勤管理学等。图1中的四组学科之间存在相互渗透的可能性,从而形成新的分化演进线索,如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学向其他三组学科渗透,可以建立比较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学、比较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论、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等。
三、高等职业教育学的发展对策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的任务。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的成长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要。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学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提出三项发展对策。
(一)依托教育科学
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 A. Comenius,1592-1670年)撰写出版《大教学论》以来,教育科学经过300多年的演进发展,已经形成包含上百门分支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9]。就生成区位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学是在高等教育学与职业教育学之间的交汇区域生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我国高等教育学[10]、职业教育学[11]这两个学科名称,先后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和后期。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目前能够检索到以“高等教育学”“职业教育学”作为篇名主题词的期刊文献分别为407篇和108篇,从学科元研究的角度来看,这两门学科已经走进稳步发展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学能够在高等教育学和职业教育学之间的交汇区域破土而出,是两门学科协同作用的结果。今后,高等职业教育学仍然需要紧靠这两门上位亲缘学科,在互动中获得发展的活力。
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学的发展,研究者今后应当进一步拓展视野,充分借鉴教育科学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学等学科,既要借力高等教育教学论[12]、高等教育课程论、高等教育管理学等上位学科,也需要借力层位更高的教学论、课程论、教育管理学等。教学论、课程论、教育管理学等已有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历史,能够给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学等学科多方面的启示和帮助。
图1中的高等职业教育边缘学科是萌动、发育相对滞后的一组待建分支学科。这组分支学科需要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门类中引进某些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孕育、萌生阶段,这些学科可以首先借力高等教育哲学或教育哲学、高等教育伦理学或教育伦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社会学或教育社会学等,在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有可能更有效地直接吸纳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门类的理论和方法。
(二)强化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主要是指对学科元问题的研究。所谓学科元问题,是指一门学科中具有一般性、普遍性、基础性特征的各种问题。学科元问题研究通常简称为学科元研究,主要涉及一门学科的历史沿革、对象范围、学科定位(学科关联)、理论范式、研究方法、理论体系、学科结构、应用领域、发展状态、演进态势、文献述评、发展环境、未来前景、发展思路、国际比较、课程教学、教师队伍、学科人力资源等。学科元研究对处于各个演进发展阶段的学科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其是一门学科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可以影响到这门学科的基本走向和发展速度。因此,学科元研究的涉猎广度和开掘深度,通常可以作为该学科成熟度的一个重要标尺。
从2003年在中国学术期刊和图书中出现“高等职业教育学”这个学科名称算起,高等职业教育学作为处于初期创生阶段的新兴学科,有许多学科元问题需要在探讨中不断明晰,特别是关于学科结构(分支学科)、研究思路(发展方略)、学科人力资源(研究队伍)等问题的研究。十几年时间,仅发表了4篇学科元研究期刊论文,数量明显偏少,学科成熟度明显偏低。不能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者都来关心和参与学科元研究,但期待着有更多一些研究者参与其中。只有参与人数稍多一些,学科元研究才有可能形成互激、互动的活跃氛围,甚而出现学术争鸣的局面。
(三)打造研究队伍
教育研究的主体是教师,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队伍的主体是各类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实现这个教育目标,高等职业学校必须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其中,包括具备工程师、农艺师、会计师、律师等从业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包括一大批担任实践类课程的实训教师。面对这样一支教师队伍,高等职业学校的领导者、管理者既要支持教师深钻本专业范围内的业务,也要支持教师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思考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问题,诱导研究意识,提高研究能力,鼓励一部分人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学的基础研究。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高等教育学”文献时发现,有8位作者发表6篇以上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元研究论文,8人合计发表此类论文57篇,占总数407篇的14%。其中既有名家老者,又有中年骨干、青年才俊。高等职业教育学在未来若干年之后也应当建立这样的研究骨干群体。鼓励和引导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介入高等职业教育学研究,是建立学科元研究骨干群体的重要路径。在“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以“高职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题名主题词的学位论文分别为203篇、421篇、36篇,尚未检索到以“高等职业教育学”为题名主题词的学位论文。关心高等职业教育学基础研究的研究生指导教师,应该负起引导之责,为打造高水平研究队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EB/OL].1985-05-27.[2016-04-18].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0407/2482.html.
[2]雷德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论丛(上册、下册)[M].武汉:武汉出版社,1989.
[3]叶春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1.
[4]陈遇春.高等职业教育学教程[M].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5]张海峰,王义谋,王丽娟.高等职业教育学的功能定位与理论建设[J].职教通讯,2003(9):7-9.
[6]冯晋祥.中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比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8]王前新,孙泽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
[9]王续琨,丁立新.教育科学学科结构和新学科生长点[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41-44.
[10]潘懋元.高等教育学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1983(1):4-26.
[11]刘必澄.必须建立中国的职业教育学[J].教育与职业,1988(7):35.
[12]李志峰.不同类型高等教育教学论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04(2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