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青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已悄悄地发生变化,课堂上已经呈现出情境化、生活化等可喜之处。
【关键词】新课堂 情境教学 自主作业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22-01
基于《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我们呼唤新的课堂。然而,在大多数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还是不多,很多课堂仍然是教师在主导着教学的方向和进程。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知识的生成与发展过程呢?下面是笔者近几年来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思考与实践,以供同行商榷。
一、建立“小老师”教学系统
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学生、教师、文本等资源要素之间相互交流、表达的过程。传统教学虽有许多优点,但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病:过于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课堂上体现为由教师主导教学的一切活动;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状态和发展状况。注重教学前的预设,轻教学过程的生成,全部教学设计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较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需要听从教师的指令去学习,没有发挥主动性、积极性的空间,也缺乏参与活动的机会,很多时候学生都是处于等待灌输的状态。这样久而久之,学生既无法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也不能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水平,更谈不上培养主动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了,因此学生的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为此,我认为可以建立“小老师”教学系统,把课堂还给学生。
比如,在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黄老师常常让“小老师”用:(1)请大家听我说……(2)我特别强调的是……(3)大家还有什么问题问我吗?(4)谢谢大家听我分享!
这样的“小老师”话语系统,能帮助“小老师”在课堂上有效组织表达。“请大家听我说——”可以集中台下学生的注意力,为高效倾听“小老师”表达作好充分准备。“我特别强调的是——”不仅可以提高“小老师”对自我表达的提炼,还可以让台下学生对“小老师”的表达内容听得更加清晰、更能抓住重点内容。“大家还有什么问题问我吗?”这不仅可以激发台上、台下学生的互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谢谢大家听我分享!”不仅是台上学生对自我表达的自信,也是对台下学生的尊重,更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之一。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例的应用》例2中“求实际长度大约是多少?”时,就启动了“小老师”教学系统,让学生自愿上台做“小老师”进行教学。教材中,根据数量关系“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只教学了方程解答一种算法,而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其实还有多种解法。我采用让学生问“你是怎样解答的?”学生答自己“为什么这样解答?”的形式,学生参与面更广,思维深度更深,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不同的算法。课堂上常这样互动,学生会学得非常轻松、愉快。特别是想过把教师瘾的学生,他们会认真预习和事先请教家长、老师,自觉把要学习的内容先掌握了,同时也更能体谅教师在课堂上的辛苦,可谓“一石两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聘请专业人士为客座教师
教师是特殊的职业,但又是大众化的职业。《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当积极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家长具有当教师的天赋,他们虽然没有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但他们表达能力强,亲和力高;在参加我们学校开展的“家长进课堂”活动时,他们会注意积累教学方法,并能够融会贯通;他们在与老师交流时,还能对当前教育教学的现状提出一些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社会教育教学资源,让学生家长或专业人士来做学校或者班级的客座老师。如: 我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生活与百分数”这一内容时,就聘请了从事金融行业的专业人士来班里上课。当然,这些专业人士不一定能完整地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但我们知道,教学并不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更应赋予给学生以启发与思考。这样与平时完全不同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经历了不同的生命课堂,他们必将终生难忘。
三、让学生走出教室
数学教学中,有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或者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因此对学生来说,这部分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这就造成课堂教学中,不仅学生觉得难学,而且老师也觉得难教,使整个课堂学习显得枯燥无味、静如死水。这时候如果能够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让静态的数学学习变成动态的数学活动,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7—8页《千米的认识》时,我在课前在学生中进行了小调查,发现“千米”虽然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也有听到或看到有关千米的信息,但学生并未对千米进行有意识的认知,所以大多数学生仅仅是知道“千米”这个词语而已,既不懂1千米有多长,也不明白1千米的实际意义。可见,本课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让学生建立起正确而清晰的1千米的观念。所以教学时,我首先带学生到操场跑道上走了100米路程,在学生建立起100米长度的表象基础上,再让学生初步想象1千米的长度,让学生尝试说说从校门口向东、西、南、西四个方向走到哪儿大约为1千米,然后带学生到操场实地走1千米,测算步伐和时间,强化1千米概念;接着我把学生分成两组,从校门口向东、西两个方向走到大约1千米的距离,再反向返回。这样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亲身体验了1千米的长度,在具体的路程中强化了“千米”的观念。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每一个知识点的渗透都是学生自主参与建构的,学生在过程中能够感到更多的学习乐趣。
四、实施学生自主作业
课堂教学后,老师们常常会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以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许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都有意无意地存在一刀切的现象。我们知道作为同年龄的学生具有发展规律和学习基础的共同性;可是作为每一个学习的个体,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技能又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学有余力成绩好的学生对日常的基础作业已没有多少兴趣了,因为这些统一布置的作业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学习需要和欲望,如此下去“平庸”的学习必然会湮灭他们的智慧,耽搁他们的发展;而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却还在为完成作业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就算如此努力,他们仍然只能对着学习目标“望洋兴叹”,这样的重负之下他们必然逐渐有了或多或少的畏学、厌学情绪。那么怎样才能发挥作业的最大作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是: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学生自主布置部分作业。比如每个周末,让学生自主布置作业,下周一进行作业评比。由于学生是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布置的作业,滚瓜熟烂的、刻骨铭心的内容就不再重复。学生对自己“创造”出的习题有成就感,练习也更认真,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老师的信任, 作业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的喜人现象。没有老师预设的结果,有的只是学生创造发现之余的成功喜悦,皆大欢喜!
总之,在课程改革大潮中,新时期的教师一定要改变观念,要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做,相信我们所做的每一点点微小的改变,也许就会有出人意料的大收获,学生的生命之花就会在和谐的课堂中绽放得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