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知识分子精神涅槃的自审与呼唤——《陈骏涛口述历史》的思想启示

2016-07-20 16:01辽宁宋依洋北京王科
名作欣赏 2016年28期
关键词:陈先生当代文学知识分子

辽宁 宋依洋 北京 王科

对知识分子精神涅槃的自审与呼唤——《陈骏涛口述历史》的思想启示

辽宁 宋依洋 北京 王科

201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陈骏涛先生的文集《从一而终》;201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推出了陈墨先生采写的《陈骏涛口述历史》(以下简称《口述历史》)。无疑,《从一而终》是陈先生对自己学术道路的总结,而《口述历史》则主要是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审视。《从一而终》的学术分量、历史站位与学理发现,业内多有评论,《口述历史》的史料价值、心路扫描与生活质感也自不待言。然而,文本内涵的丰富性和审美接受的多维性,启示我们还应该从更宏观的视角来进行解读。比如,将二者看作是一个叙事整体,找出它们的关联性、互补性,从而寻觅出作者思想行进的精准轨迹;比如,对二者进行互文式的文本细读,进而透析出潜隐于书页后的理念诉求和精神指向,就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因此,我们觉得,作为作者参与新时期文学建构理论探索实绩的《从一而终》,与多是诠释“文革”风雷激荡和新时期文坛风起云涌的《口述历史》,思想内容十分密切。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从一而终》还是《口述历史》,都贯穿着一条相同的思想意脉,都潜隐着一个共有的价值取向,那就是以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以当代文学在场者的特殊身份,对当代知识分子精神涅槃进行自审与呼唤。特别是《口述历史》,由于其文体的独特性、时空的穿越性、话语的亲和性,更是彰显了这方面的特质。这其中有两个问题会给我们以思想的启示,值得我们深思。

一是,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知识分子应该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虽然,陈先生的《口述历史》对自己衡估极为低调,甚至是多有愧悔,但在陈先生的娓娓叙谈中,我们看到了他在当代文学领域的耕耘和探索;在陈先生的诸多著作中,我们看到了他奉献的累累硕果。远去的文学史不会忘记,他的确是新时期优秀评论家中的一员。当代文学评论,是陈先生悲壮苍凉的、义无反顾的人生选择。少年时代文学创作的初步尝试,复旦大学读研的学理积淀,文学研究所学术氛围的浓郁濡染,当代文坛风起云涌的热烈召唤,是他走上评论道路,并形成批评情结的动因。“无论是从事编辑工作,还是从事研究工作,抑或是教师工作,我都从未与这个角儿脱过钩,从没有因为个人原因见异思迁。说我有一种甩不掉、割不断的批评情结,说我是在这个行当里滚了大半辈子,而且是从一而终的大半辈子,也许并不为过”。1997年,孟繁华曾以《悲壮而苍凉的选择》为题,评论过陈先生的文学批评和中国批评家的宿命。针对孟繁华这篇“夫子自道”式的文章,陈先生在同一篇序言中说:“苍凉也好,宿命也罢,反正我是在这个行当里滚了大半辈子,也许是很没出息的大半辈子,但这是我自觉自愿的选择,我无怨无悔!”正是承传着这种毫无功利观的神圣使命和知识分子情怀,陈先生一头扎进当代文学的海洋里,就像麦加路上的朝圣者,以无比虔诚的信念,投入到这项“缺名少利”的苦差事之中。《口述历史》中的许多叙事,都勾勒出他复杂而充盈的心路历程,都彰显着他对文学矢志不渝的热爱,都表现了他对批评近乎狂热的执着。这大半辈子,他提出了许多有学理的观点,矫正了许多有市场的误读,参与了许多有价值的讨论,他出版了许多有见地的新作,他编发了许多有分量的文章,发现了许多有潜力的作家,还主编了许多有影响的丛书……总之,他把自己的青春、才华、创造,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当代文学。然而,说实在的,他得到的与他付出的确实很不成比例,单是从他撰写批评文章的书斋就可见一斑。无论是“天命斋”,还是“耳顺斋”,抑或是“从心斋”,其实都只不过是间斗室。“斋”,是作者自己诙谐的命名。在陈先生看来,一间小屋,足以安顿吾侪之身;一间小屋,足以检视文坛风云。这就够了。正是从这点上来说,不必比照那些商业巨子、成功人士,单是比照那些当红作家、影视明星来说,陈先生以及很多优秀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确实是苍凉而悲壮的。

二是,在回望复杂的历史进程时,知识分子应该如何检视自己的人生履迹?

在陈先生的口述中,特别是对“文革”事件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他对自己年轻狂热的否定、苛责和愧悔。而这种否定、苛责与愧悔,不是潜隐在文本和话语背后,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而是直抒胸臆,敞开肺腑,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对问题不回避,对过失不推诿。对于即将终结“古稀”而进入“耄耋”之龄的陈先生来说,要和自己的灵魂博弈,甚至做出严肃的审判,应该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他敢于撕裂遮蔽,进行勇敢的反思和忏悔。对于自己经历的“文革”,他袒露胸怀,大胆解剖自己,将自己那时懵懂莽撞、执着单纯的思想行为公之于众。谈到这些,陈先生几近唏嘘,感慨万端。先哲有言:“知耻近乎勇。”无疑,这是光明磊落的人格彰显,是中国知识分子可贵的道德救赎。看到陈先生的坦诚叙述,我们不但没有对他“文革”岁月这些行为产生鄙薄,相反倒是生发出一种敬意。

陈先生的《口述历史》是说真话、讲实话的书,是值得一读的好书。说它好,是说它不只是再现了几十年中国知识界的真实生活场景,也不只是写真了一个知识分子的人生嬗变;更重要的,是它带有某些精神指向性的沉思。那发自心底的真情反思,其实是对知识分子精神升华的呼唤。

作 者: 宋依洋,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文法系教师,文学硕士。王科,中国小说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出版社编审。

编辑:张勇耀mzxszyy@126.com

猜你喜欢
陈先生当代文学知识分子
永远的怀念
如何认识中国当代文学?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青年之问:你愿不愿意被称为知识分子?
老板不知银行新规 被工人骗万元
逃逸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