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倩,王浩勇,王明辉
(河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河北 保定071001)
大学生“慕课”与网络课程学习现状调研分析
——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
张小倩,王浩勇,王明辉
(河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河北 保定071001)
摘要:河北农业大学于2015年全面推行“慕课”教学。为了有效推动本校“慕课”建设,课题组对河北农业大学在校生的网络课程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了描述性分析。调查发现:(1)“慕课”概念普及率较低;(2)学生学习“慕课”课程的目的以提升专业技能为主,就业与兴趣并重;(3)学生更加期望选修课以“慕课”形式开展;(4)“慕课”课程开展模式具有年级差异。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在课程类型、授课模式以及学习时长等方面为该校“慕课”建设提出了建议,强调循序渐进地开设SPOC课程,注意针对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类型课程和采用不同授课模式。
关键词:河北农业大学;慕课建设;问卷调查;建议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6.0050
“慕课”的全称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慕课”概念提出后,在英美等国家掀起“慕课”学习热潮,国内高校也力求在这股网络教育的洪流中寻得一席之地。2012年,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内的几所大学分别加入Courser和edX等MOOC平台。2013年,清华构建了MOOC平台“学堂在线”,截至到2015年10月,“学堂在线”推出了504门“慕课”课程,选课总人次达267万。2014年,中国大学MOOC上线,实现学生、社会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2015年5月,中国大学MOOC上线SPOC(云服务),SPOC课程主要面对在校生,与传统教育形式紧密结合,是我国慕课建设未来发展趋势。
2015年,河北农业大学为进一步促进信息化环境下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推进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工程的实施,开展了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SPOC课程建设专题立项工作,其中25个项目立项。为了解学生对“慕课”等网络课程的学习现状,深入分析各种影响因素,笔者进行了本次调查,旨在为学校的慕课建设提出有效建议,建设更多优秀SPOC课程。
一、研究设计
2015年12月,笔者通过“问卷星”平台编制问卷收集数据,调查对象皆为河北农业大学在校学生。包括本科生(大一学生65.82%,大二学生13.34%,大三学生10.94%,大四学生3.3%)和部分研究生(研一学生4.2%,研二学生2.4%),共分5大专业类别:文管类(32.08%);理工类(21.89%);农林类(15.89%);生命类(8.1%);计算机类(8.7%);其中,男生(28.64%);女生(71.36%)。以上比例基本符合学校现状,因此调查结果具备普遍性。学生共提交问卷701份,其中有效问卷667份,有效率95.4%。
问卷调查主要涉及4个部分:1.日常网络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每周进行网络课程学习的时长;2.网络学习平台使用现状;3.对“慕课”的了解程度;4.学生学习“慕课”的目的、课程类型、授课模式、独特优势、障碍因素以及与传统课堂学习的关系。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基本具备“慕课”课程学习的基础条件
调查数据显示,有43.18%的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80.06%的学生有前期网络课程的学习经验。
(二)学生对“慕课”的认知情况
1.学生对“慕课”了解程度偏低。通过表1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55.32%)没有听说过“慕课”的概念。但令人欣慰的是,在“慕课”概念引入校园时,教师的角色突显。有28.94%的学生接触“慕课”概念是教师在课堂介绍的。还有一些学生是通过网络、报纸、学校选课系统了解到的。
表1 接触“慕课”概念的途径
2.学生更加注重“慕课”自由学习,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通过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慕课的自由学习优势比较青睐(29.22%),其次是可以更好地掌握挖进度,听不懂的可以反复听(28.46%)。
表2 “慕课”的优势
(三)“慕课”使用情况
1.学生日常网络课程学习以本土网络平台为主。通过表3发现,学生日常网络课程学习以本土的“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以及学生在其他栏内填写的“腾讯课堂”“腾讯公开课”“新东方网络课堂”“沪江课堂”等为主,而对于一些国际“慕课”平台,如“Coursera”“Edx”以及“Udacity”则知之甚少。
表3 网络课程学习平台
2.日常网络课程学习以完成作业为主。通过表4可以看出,学生日常网络课程学习目的基本是以完成教师留的作业为主(59.82%),也有部分学生关注自身兴趣,但是以拓展专业知识为目的进行学习的学生比例较低(11.09%),尤其是以检索文献为目的的学习比例更低(3.45%)。
表4 网络课程学习目的
通过表5,发现学生在大一年级至大三年级,以检索文献为目的的学习比例都低于3%,大四年级的时候此比例达到13.64%,并且在研二时达到25%。
表5 检索文献的学习目的年级差异
3.网络课程学习内容以语言和计算机为主。通过表6可以看出,学生的网络课程学习内容仍然以语言和计算机为主,农林类(45.28%)和生命类(40.74%)学生选择语言类课程更加突出,计算机类学生(77.59%)占了计算机类课程学习的主体部分。职业技能和文史哲位居第二。通过表7可以看出,相比之下,学生在大四和研一、研二期间更加注重文史哲课程的学习。
表6 网络课程学习内容
表7 网络课程学习年级差异
(四)“慕课”学习期望分析
1.学生学习“慕课”目的以提升专业技能为主,就业意识与兴趣并重。此题设置为比重题,学生对于四项目的进行比重选择,换算为比例后发现(见表8),学生选择“慕课”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跟自己专业相关(33.87%),同时希望跟自己的兴趣相关(27.67%)并能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26.26%)。
表8 学生学习“慕课”目的
2.学生更加期望选修课、专业课以“慕课”形式开展。通过表9可以看出,学生认为专业选修课(31.03%)、专业必修课(29.99%)、公共选修课(29.84%)更加适合以“慕课”形式开展。令人颇为意外的是,不到10%的学生认为基础课适合“慕课”的形式。在随后的随机访谈中了解到,学生在英语基础课学习中,更加习惯于课堂上的互动与创设场景;在计算机基础课学习中,更加习惯于教师的面对面演示;在数学基础课学习中,更习惯于黑板演示,难题的及时讨论等传统课堂模式,而不习惯“慕课”线上讲解的模式。
另外,在专业类别对比分析中,发现专业类别不同对学生在此问题上的选择没有影响。
表9 “慕课”课程类型
3.“慕课”课程期望模式具备年级差异。通过表10可以看出,整体而言,学生更加倾向于第二种方式(43.48%)(部分线上),即线上自主学习+线上讨论+线下传统考试的方式。通过表11可以看出,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相比,更加倾向于传统的线下考试,翻转课堂的模式在大三年级更加受到青睐,高年级的学生更加倾向于传统课堂讨论。
在专业类比对比分析数据中,发现计算机类的学生更加注重完全线上模式,文管类学生更加注重翻转课堂,其他专业类别无差异。
表11 “慕课”课程开展模式年级差异
(五)“慕课”学习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表12可以看出,学生认为自控能力差,坚持不了和外语水平不高(3.84)是慕课学习中的首要阻碍因素,其次是自主学习能力差(3.46)。通过表13可以看出,“慕课”课程是否与学分相关联并不影响学生学习某一门慕课课程的积极性,但是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点。
表12 “慕课”的阻碍因素
表13 “慕课”课程与学分
三、进一步加强“慕课”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慕课”学习环境
河北农业大学学生的电脑拥有率不高。而推动“慕课”建设的基础就是建设覆盖校园的移动学习环境;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开设相关课程帮助学生学习网络操作技术。同时,在建设SPOC课程中要注重手机学习终端的开发和应用,创设时时处处学习的新时代学习环境。学校也要出台鼓励学生“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等相关政策刺激学习需求。
(二) 有针对性地引进优质“慕课”资源
目前,“慕课”在河北农业大学的普及率不高,可通过教师课堂介绍、宣传、讲座等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慕课”。其次,学校要积极引入“慕课”优秀学习资源并使其融入传统教学,为本校“慕课”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调查显示,学生在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科研意识在低年级学生中较弱。在引入资源和“慕课”建设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引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课程,如文献检索、外文文献阅读、数据统计分析等类型课程。同时,学校可以开设针对国外“慕课”学习的英语类课程,有效推动“慕课”建设。
(三)循序渐进地开设SPOC课程,注意年级差异
1.河北农业大学的SPOC课程建设应循序渐进,在大一、大二年级中应以公共选修课为主要形式开设慕课,课程应以语言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职业技能类课程为主。大三、大四年级可以增设文史哲类“慕课”选修课,在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才的同时增强学生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感。大三、大四年级应以专业选修课为突破口。在专业类课程的“慕课”建设过程中,应基于学生的培养路线,在学生需求、学校培养、社会需求三方面力争找到平衡点,才能突显出“慕课”这一新的教学形式的优势。
2.低年级学生尽量采用部分线上模式,保留传统考试模式。高年级学生可以试推行翻转课堂模式。翻转课堂是一种颠覆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实施翻转课堂一般以20~30人为宜,翻转课堂初始阶段的关键核心在于教师的角色发挥,因此,可以从传统课堂的小组讨论循序渐进,并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管专业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参与程度高,可以作为翻转课堂的试点专业,逐步推进。
3.“慕课“建设过程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兴趣激发、保证线上互动时间和质量,并且通过合理的成绩构成对学生形成一定约束,帮助学生提升自控能力和自主能动性,保证学习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4.每周开放“慕课”学习时间建议在1~3小时(39.58%的学生每周能保证1~3小时学习时间)完成,整个课程尽量持续在6~8个星期。
四、结语
“慕课”来势迅猛,给传统的课堂学习带来了很大冲击。“慕课”的到来,给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试点选择、课程类型、授课模式等方面,学校要充分考虑年级差别以及专业类比差异,才能真正有效推动“慕课”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坚林.大数据时代的慕课与外语教学研究——挑战与机遇[J]. 外语电化教学,2015(161):3-8,16.
[2]朱庆峰.我国高等教育“慕课”发展的困境及理路选择[J]. 教育发展研究,2014(23):73-77.
[3]桑新民,谢阳斌,杨满福.“慕课”潮流对大学影响的深层解读与未来展望[J].中国高等教育,2014(Z1):12-15.
[4]任友群.“慕课”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改革[J]. 中国高等教育,2014(07):26-30.
[5]李斐,黄明东.“慕课”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4(07):22-26.
[6]杨洪琴,欧中航.基于“慕课”的大学校级公选课课程改革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17(3):78-81.
[7]王宁宏,刘金玲,付文平.“慕课”背景下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ESP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97-101,120.
(编辑:王佳)
收稿日期:2016-01-04
基金项目:河北农业大学第九批教学研究项目:“基于中荷双学位特色班的学术英语慕课建设与实践研究”(编号:YB63)
作者简介:张小倩(1982-),女,河北保定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927(2016)02-0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