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获得有质量的高中教育

2016-07-17 05:54安雪慧
人民教育 2016年23期
关键词:自主权升学率中西部

安雪慧

从新时期高中阶段教育的功能特征看,高中教育不仅要让学龄人口有学上,更要确保他们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具备新型劳动者的基本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就业、创业、生活以及再学习、再就业和体面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即要获得有质量的高中教育。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实现这.点有其自身的侧重点。

是管理模式,而不仅仅是教育经费在决定高中品质

有研究者在中西部地区普通高中的调查研究发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对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影响只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某个阶段表现出显著性,在经济水平较低或很高的地区,其教育质量并没有表现出与经济发展相一致的态势。一些经济发展很好的地区,其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或者学生学业水平并不.定高,而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尤其是部分国贫县,其教育质量却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研究发现,教育经费和投入并不能完全解释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普通高中发展的质量差异,而不同县域和学校之间的管理模式是影响普通高中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核心因素之一。

改变传统的集中力量办好一所高中的观念

在“县级政府负责”的管理模式下,由于经费制约或追求规模效益,或政绩观考核制,往往容易形成集中力量办好一所重点高中的模式,造成一些普通高中单纯追求升学率,尤其关注一些重点高校的录取人数,而忽略该县域普通高中学校的整体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这种管理模式使得一些学校尤其是示范性普通高中,在招生录取、教师聘任、项目经费申请等方面都享有一定的优先权。课题研究发现,在部分中西部地区,高中学校较高的教师职称、学历和收入等学校资源并没有显著地支持学生学业成绩的发展(学生成绩的增值提升)。从这点看,示范性高中的功能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而成为优质生源、师资的代名词。一个具有效能的学校才是真正的示范性学校,而不是资源的绝对集中或者享有特权的学校。因此,必须改变观念,尝试采用一种具有竞争性特征的学校管理体制,从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人手,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和投入产出效率。

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积极推进校长职级制

我国没有专门的培养校长的机构,校长或从教师岗位产生,或从其他部门调任。调研数据表明,在西部地区,普通高中校长基本由当地政府任命,完全按照一种干部管理模式,校长很少被当成是一种专门性职业。给校长赋予一定的行政级别,往往成为对干部或者教师晋升的一种激励手段。从学校类型看,示范性普通高中的校长更易被赋予行政级别,且有些还曾在政府部门或教育主管部门工作过。相對来讲,政府任命、有政府部门工作经历、有行政级别的校长任职的学校易获得较多的教育资源和社会支持;而从学校教师中产生、接受过校长任职培训、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的校长任职学校获得资源相对较少。即使各个学校的初期资源配置比较均衡,但由于校长拥有不同的资源获取能力和社会资源,使学校间的资源配置差距和招生优先权越来越大。实际上,不管校长任命的方式如何,专业性的校长往往可以更好地管理学校,有相对较高的学校管理效率。所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应尝试取消校长行政级别,改革校长的选拔机制,逐步实现中小学校长与行政级别脱钩,推行校长职级制,实现校长职业的专业化。

扩大和落实普通高中办学自主权

为落实和扩大公立学校办学自主权,《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扩大普通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社区服务等方面的自主权”和“扩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为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提供了更有力的政策保障。

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中西部地区普通高中在“以县为主”的管理模式下,在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的同时,学校在某些管理方面也失去或者放弃了部分自主权,这就可能会使学校在发展和管理目标上出现偏差。因此,应考虑如何在保障经费的同时,充分给予学校一定的自主权,比如办学模式、资源配置、人事聘任管理、教师工资、合作办学和社区服务等方面的自主权,使学校的管理既符合国家政策,又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教育教学既能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个性化需求,又与社区文化、经济生活紧密联系。在学校经费管理和使用方面,也可以给予一定自主权,比如对教师的收入进行微调,增强学校对教师绩效工资的调整和设计能力,充分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围绕提高学校效能“做文章”

改革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制度

一直以来,在中西部农村地区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一般普通高中重点大学升学率低,示范性高中升学率高、但人学难。这使得我们开始思考:为什么示范性高中的毕业生升学率高、考人重点大学比例高。

平等与效益一直是教育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在课题调研中,我们就此访谈了‘般高中学校校长。他们普遍认为,高中招生制度以及资源配置的差异是造成示范性高中和普通高中之间升学率差异的主要原因。随着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招生制度造成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一些中西部贫困县探索按照中考成绩排序轮换和学生志愿相结合进行录取的方式,使得学校之间的招生生源素质相当,最终该县的高考升学率逐年整体上升,形成了一个县几所普通高中良性发展、相互竞争提升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态势,初中生升人优质高中的就学压力显著下降,当地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越来越高。

当前,在国家政策要求和引导下,各地正在探索推进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不仅需要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更要让普通高中学校在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建设学校的特色,提高学校效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接受适合的教育,为升学、就业和终身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转变以规模和升学率评价管理学校的观念

一直以来,由于经费拨付等多元原因,很多地方和学校直把学校规模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但随着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需要,学校规模已经成为一个外在变量,并不能体现普通高中学校的教育质量。事实上,学校规模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规模和质量之间必然会产生抗衡。也就是说,学校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学校在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更要关注管理效能和质量提升等过程环节,否则所谓的规模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同时,在高中学校的经费管理方面,也要改变传统的按照学生规模划拨经费的模式,而是按照学校设置标准和规模范围划拨经费,这可以避免学校校长或者管理者单纯追求规模,以获得最大经费额度,而对学校管理和效能关注较少。

以课程为核心从多个层面推进中西部高中多样化发展

由于学校历史发展、经济环境、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不能按照一种模式去管理、去发展。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尤其是农村高中而言,要提高学校效能,不仅可以在课程设置上凸显特色,比如地方课程、技术课程等,还可以在教育教学模式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适合中西部学生、农村学生的教育教学需求和特点。

2004年开始,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开始了实验探索,各省(市)的高考改革、学生评价等都进行了相关的调整和改革。这对于中西部高中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比如说,在中西部地区,教师的结构性短缺仍然是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的难点。但是,中西部地区高中拥有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可以在开设好必修模块的同时,创造条件,逐步开设多样化、个性化的选修课程,注重文化课程和技术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有条件的学校可逐步提高学校课程设置比例,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大力推进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多样化的课程选择体现为学生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更能够上升为高中学校自身的多样化发展。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中西部高中开始逐步探索包含学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职业考察课程等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和选择需要的多类型课程体系;有些地方则推进普职融合发展,开展普高与中职学分互认、学籍互转试点工作;办学形式也日趋多样化,鼓励学校通过建立联盟、集团化办学、委托管理等方式,在课程建设、教学资源、教师培训、管理方式等方面实现共享,形成多样化的合作办学模式,整体提升中西部地区高中办学水平。

猜你喜欢
自主权升学率中西部
爱上阅读
对中西部高校多用些心
2018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东北和中西部人才流失严重
农民工回流释放中西部崛起积极信号
基于ARIMA模型对我国升学率的研究
对中西部高校多用些心
浅析高校扩大院系自主权后的院系管理
奥尔夫教学法在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从《2012年越南高等教育法》解析越南高校自主权的法律性质
实现升学率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