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韶芳
(江西省峡江县巴邱幼儿园,江西 峡江 331400)
家园合作共同培养中班幼儿注意力的策略探究
刘韶芳
(江西省峡江县巴邱幼儿园,江西峡江33140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注意力是否能得到正确培养直接关乎着幼儿的身心能否健康发展,后期的学业能否得到有效的提高乃至于关乎着孩子今后的生活、工作的质量。作为承上启下的幼儿中班,在培养幼儿的注意力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家园合作;中班幼儿;注意力;培养策略
注意力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提高中班幼儿的注意力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该如何培养中班幼儿的注意力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
中班幼儿由于年龄小,他们的学习是没有具体目标和内驱力可言的。他们的学习往往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因此,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努力将中班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转化成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和教育的生长点,由此引起并引导幼儿的学习活动。作为中班幼儿教师,我们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语言魅力和“点石成金”的能量,引发中班幼儿对于学习的好奇心。我们还要会用适合中班幼儿的语言将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激发他们对自然规律、宇宙秘密的探索和向往,引导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并集中到学习活动当中。
(二)教师要赏识幼儿,不断鼓励幼儿,让幼儿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幼儿由于处理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的意志力不够坚强,根本做不到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因此,中班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在集中教育活动中以赏识激励为主,发现幼儿好的表现就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思维意识,矫正错误的不良的行为。比如有的幼儿在进餐的时候特别爱发出吧唧声,教师发现后就要及时提醒,如果幼儿能做到安安静静进餐并且吃得干干净净,教师就要大大的鼓励他们,让他们体会到自己正确的行为为自己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功感。从而使得幼儿为了这种体验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行为,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去专心致志地做某一件事情。
(三)教师要不断强化对幼儿的训练,通过反复重复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一个人的习惯是在不断地重复训练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在思想上重视起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反复练习。对于幼儿注意力的培养必须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在训练中逐渐培养起幼儿的注意力。比如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常组织我们中班的幼儿开展“迷宫大冒险”游戏,让幼儿集中注意力观察走出迷宫的路径。在游戏中我要求幼儿做到一心一意、心无旁骛,绝对不许一会干这、一会干那,通过这样反复的强化训练中幼儿的注意力逐渐得到培养。
在设计活动时,我会根据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合中班幼儿的学习内容,精心设计教育环节,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幼儿们的注意力。如在中班科学集中教育课《头发飞起来》一课中,我首先创建了一个“小科学家实验基地”,让孩子们变身“小科学家”参与到接下来的动手操作中,幼儿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之后我又设计了三道关卡,让幼儿以科学家的身份小组合作攻克“难关”;最后幼儿还用各种符号来展示说明他们的研究成果。整个教育活动我充分发挥了情景教学法、表演法、动手操作法、演示实验法等教学方法的优势式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衔接自然。从教师展示自己的头发飞起来到幼儿自觉地寻找头发为什么会飞起来,幼儿的无意注意被巧妙地引向了有意注意,整个活动中幼儿的情绪一直处在积极、愉悦和兴奋之中,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观察实验、分析原因之中,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幼儿心理学对儿童的研究表明:三周岁儿童的平均注意力集中时间为7分钟,四周岁为12分钟,五周岁为14分钟。因此,在进行中班的集中教育活动时,我建议一线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一节课的前十分钟,把本节课的关键内容和幼儿一起分享,剩下的时间教师可运用手指操、拍手谣、小活动等形式重新组织,从而起到将幼儿的注意力重新调动起来的目的。当教师发现幼儿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时,教师可以通过变换声调、提高或降低音量、表扬做得好的幼儿等办法,将幼儿的注意力重新引到课堂之上。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孩子注意力的培养对于孩子后天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创造和睦、快乐、安全的家庭教育环境,这样孩子的身心会得到健康的发展,孩子的注意力也会更持久、更集中。同时,家长还要率先垂范,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家长要在孩子心中树立起榜样形象,做孩子的表率。要能够持之以恒、全神贯注地做完一件事,切不能虎头蛇尾,做事过程中更不能东张西望、拖拖拉拉。
总之,培养幼儿全神贯注地习惯,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家长和教师要在尊重幼儿、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和优良品格。我相信在幼儿园和幼儿家长的共同努力之下,幼儿的注意力一定会得到良好的培养和发展。
[责任编辑张景贤]
G62
A
1673-9132(2016)24-0220-90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