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育才
【关键词】美术;多感官;学生需求;美育平台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6-0072-02
当下,美术教师常有这样的困惑与苦恼:美术课堂吸引不了学生。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而很多学生都在校外参加个别化辅导,自我意识、个性比较强,对于千篇一律的课堂,学生们不喜欢;二是美术教师的教法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成人化的标准和要求与小学生对美术的实际需求产生了矛盾;三是学校缺乏能提高学生美育水平的平台。下文,笔者将结合以上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1.调动多种感官。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儿童在认知成长的过程中,各种官能与知觉能力是综合提升与发展的,而不是孤立的,会涉及听觉、视觉、动觉等各种感官。由此看来,所有的感官系统都是接受信息的渠道,但是我们的感觉器官很少能得到充分地运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觉运用得最多的是视觉,而眼睛恰恰是离我们身体最远且在感官系统中发展得最迟的感官。人们在孩童时代,常常是用手和身体去“理解”,什么都要摸一下、玩玩弄弄,手脚总是停不下来,但最晚从入学开始,他们必须学会控制他们“爱动爱摸”的习惯。我们总是认为,眼睛是最合适的感官,因为眼睛能“一目了然”,但正因为眼睛的“一目了然”使得人们对看到的少了一些思考,而摸、听、闻的时候反而因为它的不确定性促使人们多思考。
同样,在美术教学中,出示范画时,教师如果没有给予学生相关的指导,如:欣赏哪些技巧,如何举一反三等,那么范画带给学生的视觉信息往往会成为学生创作上的障碍,因为这时学生的视觉占主导地位,大脑接收到什么指令就会发出什么指令,因此,很多学生会去模仿,作品的内容、表现形式、构图等都会趋于雷同,这与我们美术教育注重个性、创造意识的培养就相去甚远了。为避免这样的不足,教师要在视觉提示之外多借助非视觉的手段,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
如:教学苏少版《美术》五上《奇思妙想》时,为了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笔者除了给学生浏览、介绍一些国内外奇思妙想的绘画和设计外,还设计了感知奇妙音乐、近距离欣赏、触摸一些现代高科技、奇妙生活用品的环节。当一件件学生们在生活中可能见过但不知为何物的东西与他们建立一种奇妙的感观联系时,学生的感受力和关注度就会被调动起来,美术作品也会变得更有个性和创意。
2.尊重学生需求。
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明白,儿童喜欢绘画,他们绘画最初的目的只是把自己感知到的世界,把自己的想象和情感,借助造型的形式表达出来。儿童作画时并不会意识到是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打基础。儿童绘画,表面上看来是不讲什么技法的,儿童画和农民画一样,不需要多少“透视”“解剖”“构图”等知识技法。他们在绘画时是全身心地投入的,他们的目标并不是达成我们成人的标准,即所谓的造型有多像、色彩有多好。如果美术教师都能以符合儿童生理、心理成长需求的美术教学标准引导学生,我们就能满足每一个学生对于绘画的个性化心理需求。我们都知道绘画并非是所有成年人都喜爱的情感表达方式,但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喜欢画画,因为绘画能给儿童的智力发展提供不可缺少的营养。在他们还不善于用语言表达的时候,现实世界带给他们的情感冲动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抓起笔来,涂抹他们心中想到的、眼中看到的一切;而当他们掌握了其他表达方式时,绝大部分人就不再画画了。所以学前儿童几乎个个都喜欢画画,小学开始年级越高喜欢绘画的越少。如果我们都能认识到这些,美术课堂中就会少很多一厢情愿,就会少很多不分年龄阶段的教学要求。我们的课堂只有多一点个性化空间、多一点学生真正需求的美术指导,才能让学生们都能人尽其才。
3.搭建美育平台。
我们都知道很多国外的小学美术课程中有借助博物馆、展览馆开展教学活动的例子。寻找并努力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场所,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多方面、多渠道的感官体验,博物馆、美术馆、公园、历史文化现场都是很好的学习场所。让学生直接与艺术原作或历史文化实物对话,这样的教学往往会让学生获得集中的、强烈的、在课堂上体验不到的东西。
小学美术课绝不等同于绘画练习课、手工制作课,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也绝不是培养未来的专业画家。但是现有的艺术公共资源确实无法满足我们的现实需求,或者是现行的教育管理制度无法让我们的学习“走出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课堂除了画画、手工制作还能做些什么呢?
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校舍允许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辟出几间教室作为校园艺术馆,以我校为例,学校的艺术馆取名为“梦想艺术馆”,有梦想一切皆有可能。我们请设计公司专门设计、装饰了艺术馆的空间布局和展示环境,此外,我们积极与苏州市美术馆联系,借助市美术馆“馆藏名画流动”的公益活动,把专业的绘画作品请进来;我们购买国内外公认的经典名画复制品,并进行了装裱、装框,然后分主题定期推出经典名画复制品展;在我校,最重要的一项活动是选拔学校各年级的优秀学生作品,然后将其装裱并陈列在艺术馆,同经典名画同时或间隔展出,作品标签、作品简介、进馆展出证书样样齐全;另外,我们升级了学生作品进馆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以个人多幅作品展出的形式推出“私人定制艺术展”,每周推出一个学生。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私人展海报,学校为学生准备私人展邀请卡,然后分发给亲戚、朋友,让他们来校观展,展览结束后,我们还会给学生颁发奖状和水晶奖杯。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获得亲临艺术馆看展、办展的体验,通过多种感官来接触、感受艺术,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完成学校美育任务的目的。
除了开辟校园艺术馆,我们还设计开发了校本教材《古今中外百幅经典艺术作品欣赏》,在美术教学中利用课前5分钟和每月一课的专题赏析课,与学生进行经典名作的对话交流活动。我们在课堂上随机设计诸如此类的提示语:你了解这幅作品中具体的事件和内容吗?你对这幅作品中的具体事件、主题内容、色彩、技法等,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如果让你来完成这幅作品,你有哪些困难?这幅艺术作品中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关系你了解吗?这幅作品对你的学习、生活有何启示意义?这幅作品可以与你的学习、生活发生联系吗?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准。此外,我们还把课堂“名画名作赏析”同“梦想艺术馆”推出的名画复制品展览相结合,让全校每个学生都完成“名画对话赏析艺术卡”的设计制作。我们在梦想艺术馆外专门设计了一面“对话艺术交流墙”,学生可以把“赏析艺术卡”张贴在“对话墙”上,这样学生便可以与名画进行互动,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种形式为学生创造了一种艺术的氛围,在课间学生可以与经典艺术进行对话,并学会观察生活、关注生活、享受生活。
此外,要让学生爱上美术课,教师在课堂中首先要做好示范引领,如:多做不同层次的绘画示范,同学生一起完成艺术创作,并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还可以添置专业的绘画工具箱,备齐所有艺术创作所需的工具、材料,给学生提供使用参考和示范;当然,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还应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能以相同的标准要求每个学生,对于能力较弱和兴趣相对缺失的学生我们还应多给予关注,这个关注不仅仅是美术技巧的辅导。
对待学生,我们应该多一点鼓励,给予他们更广阔的空间,教育需要我们俯下身,与学生平视、让学生感受到平等。总之,多一点倾听与帮助,少一点指责与揠苗助长,学生就能在美术课堂上收获更多成长的喜悦。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