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研究

2016-07-14 00:39左宁长春师范大学
科学中国人 2016年14期
关键词:实现途径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左宁长春师范大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研究

左宁
长春师范大学

摘要:心理学研究焦点的转向带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积极心理学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论述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并为高校的心理学应用制订了相关措施。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实现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价值

积极心理学主要对人们的积极心理状态展开深入的研究,其在心理层面上主张进行积极取向,以人类的生活快乐与和谐进步为关注对象。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若能运用其研究成果,则能够提升思政教育的境界,使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高校要采取积极体验式的思政教育,彻底改善思政教育的环境,使大学生具有积极的品质。并围绕着积极心理学来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利于其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从而促进思政教育工作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通过现阶段在心理学方面取得较好效果的测量方法和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类在一些积极方面(如美德、力量等)的心理学状态。从现阶段对这项研究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展开研究:

(一)主观角度上的积极心理状态

这一角度上的积极心理状态,是指个人不仅对过去感到称心,而且对现在觉得快乐,并对今后满怀希望。其中,着重研究了主观上愉快感、开朗的心态等,认为个体如果能够对过去感到称心,对现在觉得快乐,并对今后满怀希望,那么,就会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及做到和谐的与别人相处,从而促进其迈向成功。

(二)个人角度上的积极人格特征

基于积极心理学而形成的积极人格特征,反映于2个不同的方面:(1)个体的正性状态,是指肯定自己,个人前进方向明确或者能清楚自身的价值,靠自身努力实现目标或者能做到适应环境与改变环境;(2)和外部建立积极的关系,指的是在自己遇到难处时,能得到来自外部的帮助,在他人遇到难处时,能主动的给予支持,注重维护外部关系且对目前自己与外部之间的关系感到满意。个体在具有积极的人格之后,就更易采取适合的应对措施,从而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各种压力。

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采取积极心理学的必要性

积极心理学属于目前心理学界研究的一个新的方面,它强调充分利用人的潜能,对个体的积极品质展开研究,以促进个体的顺利发展,并能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积极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注重的是积极体验,这是一种先进的观点:即经由积极体验来将自身蕴藏的积极潜力最大程度的挖掘出来。积极心理学主要是对个体具有的积极方面(如优点和价值)进行研究。在启发所用的方式上,主张尽量少暴露心理方面的问题,而是多采取激励手段或鼓励的态度来对大学生进行启发,让其在适宜的环境中逐步转变不良心态,增强其心理抵抗力,获得适合自身应对平时压力的办法,使其蕴藏的创造潜能能更好的发挥出来,这样可使大学生能积极面对困难,并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信心。

三、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好积极心理学

(一)改进选修课方式

心理课属于公共选修课的范畴,可以在原有科目的基础上,再增设一些科目,如“积极心理学”、“心态和情商教育”、“信心和成功教育”“等等,课程做到三明确,即明确认课老师、明确分数、明确讲课地点,一定要充分重视大学生的需求,让他们自由选择愿意学的科目,经过这样的改进,更能体现出在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不但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来实施教学,还促使老师能主动的优化课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益处,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试。在实行积极心理学教育后,使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更加显著了,其对心理问题能以积极的眼光来看待,主张以一种正面的态度来审视每个人,重点研究个体蕴藏的积极力量,从理论层面为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改进打下了牢靠的基础。

(二)改进教学组织形式和内容

根据国外学者对积极心理学所做的研究,即Lyubormirky等学者对认知对象的研究,与Diener等对于主观满意感的研究,并结合国内一些教育学者的观点,可由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经过改进后的范例法、分析法与观察法;在课程内容上,考虑学生的需求来设置内容;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注重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为了增强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及了解课程改进后所取得的效果,应多开展一些有助于改善心理情绪、养成良好心态的教育活动。

(三)重视进行积极教育与心理治疗

积极教育是一种进步的教育观念,它并非像以往教育那样只是针对学生的错误与问题进行教育,而主要是对个体具有的一些积极品质进行发现与研究,且经由不断的实践来逐步增强这些积极品质。积极教育就是要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具有积极吸引力的氛围,使学生能充分显现信心、热情,以及最大程度的发挥出主动性、分析能力等,而不是一味的强调进行干预、控制,此外,经由积极教育是力求让全部受教者获得一个满意的状态,这一满意状态是考虑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来给出的,属于一种变化的、动态的状态,没有一致的标准。学者塞利格曼在其写的《积极心理治疗手册》里面曾指出:所谓的“积极心理治疗”并非是一种具体的疗法,而是在心理治疗当中运用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它改变了以往围绕着问题而实行的病理性心理治疗,主张将精力放在增强个体的积极力量上,其在治疗之中融进了道教、佛教等思想,对问题能够从积极的一面来思考,强调自身方面的不断完善,以形成有利于自我发展的理想生活模式,从而将高校的积极教育工作推入到一个新的层次。

综上,积极心理学理念是目前一种先进的理念,在教育上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若是将这一理念融进高校的思政治教育中,将有助于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协调,使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潜能充分显现出来,这样,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遇到问题,就能以正确的态度与方法来处理。

参考文献:

[1]梁惠.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广西大学,2012.

[2]周利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方法的借鉴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李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D].中北大学,2015.

作者简介:左宁(1979-),男,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任职于长春师范大学,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实现途径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如何将创新阅读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浅析我国公立医院在新医改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和实现途径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评估准则国际化的路径探索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