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滢
何为“学习性区域活动”?目前为止没有官方的定义。百度百科中区域活动的定义为:“区域活动是一种小范围的活动,也被称为活动区活动或开放教育,幼儿在活动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落,选择材料,决定操作的次数,在独立的活动中主动地感知和思考,建立自己表象的概念,并通过语言、动作、图画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蕴含着松散性、愉悦性、顺应儿童求知天性的种种特点,是培植幼儿创造力的土壤。”取其精华,区域活动可以理解为:幼儿在自主选择活动的区域,主动进行各方面的探索,在愉悦中获得经验的体验活动。
本园所开展的学习性区域活动,深刻抓住了活动的本质——学习性,以及活动的主要形式——游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辟多个活动区,围绕目标,每个区角提供相应的具有学习性质的游戏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区游戏。针对幼儿的个体的差异,每个活动区的材料都提供了多种层次。幼儿在自我探究的学习中游戏,教师则在巡回指导中更加了解不同孩子发展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进行指导,并分多天递进式进行。本人所在的小班年级,相对放低要求,先从两到三个区域开始尝试这种学习方式,每个区域材料也只需提供两到三个层次,基本都能在两天的活动时间内完成。以下,基于我个人的实践探究,和大家分享教学经验。
一、基于幼儿的发展水平来投放材料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学习性区域活动首先可以用材料来表示。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提供适合幼儿发展的具有层次性的操作材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材料往往不能真正满足幼儿的需要,引发不了幼儿操作的欲望。另外幼儿的个性差异导致班级整体水平的差异,也是教师材料投放的参考点,怎样更契合幼儿的特点来投放材料呢?
1.提前投放材料,根据观察有针对性指导
教师应提前制作好区域活动的材料,提前投放到区角,让幼儿自己尝试操作,摆弄,使他们有一个自己探索的过程。教师根据幼儿自由摆弄的情况,对不同幼儿对于同组材料游戏的初步能力有一个大概的把握。了解到不同孩子能力的差异,在区域活动时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化指导,可以选择重点观察和指导材料把握能力较弱的孩子。
2.基于孩子的生活经验,多提供实物的操作
对于小班孩子,操作材料要偏向实物化,具体化。教师在引导的同时,也要根据孩子的经验需求,帮助孩子建立与他们的经验相吻合的联系,构建起具体形象思维的桥梁,甚至过渡到抽象思维。如,在颜色的配对时,帮助孩子建立颜色与实物的联系。黄色可以说是香蕉色,红色可以说是草莓色,孩子就比较容易理解,并能一一对应色彩和名称。
3.抓住孩子的兴趣点,提供趣味性、可操作性的材料
新奇的、有趣的材料总能一下子提高孩子游戏的兴趣,材料的可变、有趣、可操作、生动性,总能激起孩子的探索欲望。如,小班美工区可安排拓印画、瓶盖拓印、积木拓印等活动,拓印的图案也可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从简单的小鱼吐泡泡到多变的毛毛虫、小蝴蝶,再到装扮新衣服。材料的变化从简到难,操作形式也从简到难。
二、根据区域内容,做好活动前引导
对于小班的孩子,学习的自主性较差,生活经验也不丰富,更多地需要教师的指导。材料介绍、新材料的玩法、操作的形式,都需要老师的引导。老师根据班级现状,合理利用活动前引导,可以增加活动时的效率。
1.把握活动前引导,适当增加集体教学
区域活动时也可以根据目标和提前观察到的班上孩子的情况适当增加些集体教学的过程,以加强学习性。或者在活动前引导,强调某些技能技巧,或是你所想要达到的目标。对于有难度的操作可以示范一遍。
数学活动《数一数》的目标中有一条是,能手口一致进行三以内的点数。孩子在区域活动中很难做到自觉地进行手口一致的点数。有部分孩子,他们在数四和五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发地产生了手口一致的点数的概念,不知不觉地就伸出手指来点数,但是他不知如何有序地数数。孩子产生了手口一致数数的意识,但如没有正确的引导,就会导致孩子在数数时产生偏差。所以可以利用集体教学优势,带领孩子一起进行手口一致的点数,并强调数数的顺序和方向,给接下来孩子自由操作一个很好的引导。
2.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孩子理解事物
小班孩子理解语意能力差,需要用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的语言去引导,创设教学时的情境。在引导的时候可以营造孩子喜爱的背景,让孩子在这个情境中操作,使他们操作更有意义,更生活化和游戏化,更乐于其中。如,大中小的图形从小到大排队,可以比喻成图形——家人,最小的宝宝在前面,大一点的妈妈排后面,最大的爸爸排最后。
三、在循序渐进中建立有序的活动规范
一个活动的规范需要教师和幼儿努力配合,如幼儿自由取放材料,对于小班幼儿可能有点难度,但可以在每次的活动中逐渐培养,建立起一个有序的取放规范。活动的记录也是很有必要的。中大班幼儿可以自行记录,但是小班幼儿也可以在平时的活动中渐渐培养这一行为,但记录的形式要更加倾向于简单性和直观性。
学习性区域活动还在继续。虽然没有很完善的模式支持,但给予了我们不断探索的空间。我们在观察中了解孩子,在孩子的合理需求中调整活动。一切围绕着孩子,从孩子中来,回到孩子中去。就如陶行知先生提倡的“做中学”,在实践中解决困惑,不断进步,使学习性区域活动成为孩子真正的学习和游戏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