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滨
摘要: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本文针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就如何让语文回归语文谈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语文;语文味;回归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396-02
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应当是教会学生尽可能地摆脱教师的牵引,学会自主学习。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当下,新一轮课改如火如荼地推进,语文课堂也以纷繁复杂的姿态呈现在我们眼前,诸如"创新课"、"表演课"、"煽情课"等等不一而足,语文课成了追求热闹的代名词,或者说是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浮躁与虚无充斥着我们的课堂。让语文回归语文,必须革故鼎新。
1.努力提升教师的语文修养
常言道:文以载道,但往往忽视了以人言道,这个人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线教师,这里说的传道绝不是仅仅完成规定的教学流程。能够传道者首先要立道。为什么心里没有学生?因为不懂语文之道,因为缺少语文教师特有的"书卷气"。调查结果显示,在语文教师阅读的书籍中高居榜首的是教学参考类书籍,远远超出教育教学理论、文史哲、社会科技类书籍。确实,有不少语文教师甚至一年也不能读完一本有价值的书。缺乏文学视野和鉴赏眼光已成为当下语文教师身上的顽疾。记得每届的高三教学,都有语文老师问我一些诸如四大名著等国内外经典书籍中的经典情节,我不是不乐于告诉他们,而是为我们的语文现状感到些许悲凉。
2.语文课一定要上出语文味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越来越技术化和程式化。浮华之后,有人质疑:这样的语文课还有"语文味"吗?到底什么是"语文味"?程少堂《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中有独到的见解:"所谓语文味,是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可见,语文味应该是一种生命活力,一种平淡和自然美,应该有着特有的情趣、意趣、理趣,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则应该体现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生态和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特色和谐。
3.重点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一般说来,一个观念的形成,要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思维过程。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却越过"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阶段,这样就必然导致学生学语文时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的现象发生。面对这种局面,教师该如何引导呢?分析学生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会想"与"不会想"。"会想"就是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争取独立解决问题;"不会想"则呈现出习惯性地套用现成答案,面对问题默然处之,毫无发现。因此,要想使学生提高能力,必须去训练他们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学会联系地、发展地、辩证地思考问题。
第一,强发散性思维训练。学生在阅读、写作时常感到无话可说的主要原因,是末能充分调动起自己的感觉,从生活中捕捉到闪闪发光的珍珠,因此在阅读、写作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
第二,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山如此,阅读、写作又何尝还是如此呢?要选择新的角度,写出新意,就必须独辟蹊径。古人云:"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偏言之,自不俗。"就以"老师"这一题材为例吧,大多数人都想到老师如何关心学生,如何爱岗,如何为人师表。如果都这样写,那自然就很"俗"了;如果走出校园,从集邮、游泳、登山、绘画、摄影等方面写出老师的精神风貌,从老师对父母、子女、社会的态度来定老师的品质,那就不一样了。不但可以把老师比作"蜡烛"和"春蚕",而且可以把老师比作高山流水、繁花绿草、晚霞彩虹一一这样,学生笔下的老师形象便丰满生动。
第三,重视把握逆向思维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有正则有反。如果都是注意引导学生善于从事物的正面想到反面,或从反面想到正面,那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有益的。如"见风使舵""标新立异""班门弄斧"等成语,都可从相反的方面赋予新的意义。如"见风使舵",不仅可以看做是"拍马投机"的同义词,还可以理解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据此可以联想到"见"中国国情之"风","使"经济建设之"舵"的内容,这样便可使入耳目一新。
语文课要远离技术,远离速度,远离浮躁,语文的大智慧应该孕育在平淡之中,生成与和谐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自然之境。阿尔卑斯山的山谷入口处,竖立着一个标语牌,上面写着:慢慢走,欣赏啊!美丽而有生命质感的语文如果可以比作阿尔卑斯山山脉的话,作为导游的语文教师何不放缓脚步,引领着我们的学生在风景如画的语文谷中慢慢细细地鉴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