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说故事技术在大班幼儿发展性辅导中的运用

2016-07-13 22:32徐有香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隐喻小熊辅导

徐有香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由多个阶段构成,其中幼儿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期。他指出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都是由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规定的。如果儿童解决了冲突,完成了每一个阶段上的任务就能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完成得不好就会形成消极的品质。由此,在幼儿期如何帮助、引导幼儿更积极、健康的解决冲突显得尤为重要。

互说故事技术是根据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能力发展出的—套独特的治疗师与儿童对话的治疗技术。旨在通过辅导老师引导幼儿自发讲故事,让幼儿通过“隐喻”这种初级历程的语言来安全的表达心中的冲突、焦虑、困惑和顾虑,从而释放心中潜在的心理压力;另—方面,辅导老师也可以通过故事这种媒介,在了解幼儿故事隐喻的前提下,向幼儿传达更积极、健康的应对方式和生活态度。让幼儿看到其他的应对方式,并引导幼儿用这种更加积极健康的应对方式来解决故事中的冲突,从而引伸到现实生活,用新方法应对生活中的问题冲突。这种心理治疗技术与成人的心理治疗技术有很大的区别,没有采用模式化的强化与惩罚训练模式,也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心理咨询对话。换句话说,该技术是为儿童量身定做的。

爱故事是每个幼儿的天性,把互说故事技术运用到幼儿发展性心理团体辅导中,可以使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讲述自发性的故事,辅导老师能够深入地倾听、了解幼儿的心声,巧妙地规避幼儿意识层面的掩盖和粉饰,直接进入幼儿心灵深处的潜意识层面。可以说,互说故事最明显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快速建构幼儿和辅导老师间沟通、对话的良好关系,是幼儿发展性心理团体辅导理想的技术与方法。那么,互说故事辅导中,辅导老师是如何帮助幼儿习得新的应对方式和观念,从而形成新的生活故事呢?我们从三个步骤去实施:

一、实施互说故事技术

1.建立平等的辅导关系

在这种辅导关系中,辅导老师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幼儿求助于辅导的动机,并

将幼儿与他们所带有的问题分开看待。辅导伊始,辅导老师会鼓励幼儿介绍自己,分享他们的生活故事。在建立了安全舒适的对话气氛后,辅导老师用一种称为“隐喻”的语言过程。在这—过程中,隐喻可以帮助幼儿将自己和所面临问题分离开来。在对于幼儿的辅导过程中,幼儿的防御会更少,因此他们很容易用动物或者其他卡通人物来编造自己的故事,因此他们的问题很容易就被外部化了。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往往更加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投入到故事辅导中,在这种使用隐喻,使用想象的辅导中,幼儿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自如非凡。

2.探索幼儿的生活风格

幼儿在故事主题中,指代自我的人物表现出来的生活风格、家庭结构、家庭成员见的互动都折射出了幼儿真实生活的场景。我们辅导过程中运用了解早期经验,探索家庭结构,探索错误行为背后的目标来揭示儿童的生活风格。听幼儿叙述自己的故事就是在了解他们的生活风格的—种方法。我们相信幼儿按照自己创造或者叙说的故事来自生活,幼儿的生活风格十分近似的描绘了他们如何生活。辅导老师在听幼儿讲故事的同时,十分关注故事的主题。无力,缺乏权力,抑郁,愤怒、完美主义等是问题故事中常常出现的内容。有问题的故事将会阻碍人们生活的更美好。在互说故事辅导中,将问题外部化和创建治疗隐喻是帮助幼儿重塑问题故事的两大手段。

3.解释儿童的生活风格

辅导老师根据故事中呈现的动力学因素、客体关系情景、自我和客体关系、故事的情感基调、幼儿的肢体表现和表情、幼儿防御机制与冲突策略等方面因素,通过故事中的情景和假设证实幼儿的生活风格,孩子将自己的生活风格隐喻故事中,辅导老师也通过故事形成假设,并挖掘故事中的意义。幼儿在创造隐喻告诉辅导老师自己的故事,同时也能从辅导老师的隐喻中获得对自己生活的洞察和理解,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解构错误的应对方式和信念,重建积极的元素和良好的应对方式。

二、依据不同类型故事,选择不同应对策略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假设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人们通过对自我目标的感知进行思维、感受和采取行动。他们将儿童的不良行为依据不同的目的分为四人类:获得注意、争取权利、报复和自卑。事实上,这些目的也存在于较大的儿童及成人的行为中。我们根据这四大类目的的不同在辅导做回应故事时采用不同的策略。

1.获得注意类

几乎所有的孩予都有想得到他人注意的欲望。有些孩子认为唯有得到他人的注意才有归属感。在辅导的过程中,希望获得注意的孩子总是以夸张的行为吸引辅导老师的时刻关注。这类故事隐藏的心理动力是认为唯有得到他人的注意才有归属感。回应故事隐喻策略:你很重要,你属于这个家,你属于这个班级。

2.争取权力类

寻求权力的孩子觉得,只有在他们发号施令的时候才显示自己的重要。在辅导过程中,寻求权力的孩子会经常挑战辅导教师的界限,如错误地使用玩具和材料,行为粗鲁,有攻击性,脾气不好等。这类故事隐藏的心理动力是只有在他们掌控的时候才显示自己的重要,才觉得安全。回应故事隐喻策略:你很重要,要尊重他人,大家一起协商有其他更多的好方法。

3.报复类

追求报复的孩子常认为自己是不被爱、不被注意的,是被拒绝、被排斥的,只有当他伤害别人时,才会被看重,也只有以残酷与讨厌的行为出现,才会获得一席之地。在辅导的过程中,追求报复的孩子可能会经常以言语或行为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报复,包括情感或和肢体上的。这类故事隐藏的心理动力是不被爱、不被注意的,是被拒绝、被排斥的。回应故事隐喻策略:你是被爱的,攻击和暴力是不被接受的,还有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法。如:一个男孩的故事结局:“……道路很曲折,爸爸车开得飞快。小男孩说:‘爸爸,你开得太快了。‘闭嘴!爸爸说,并开始打小男孩,妈妈也打了他,姐姐在一旁说:‘用力打。突然,车失去了控制,冲出道路,掉下山崖,撞毁了。全家人,除了小男孩和婴孩,其他人都死了。”我们回应故事的结局:“‘爸爸,你开得太快了,让我有点害怕。你不是说会给我们安全感,我现在觉得有些不安全了,请你开慢点儿。于是,爸爸慢了下来,小心驾驶。”

4.自卑类

自卑常是那些受到极多打击、对自己非常灰心的孩子的表现。他用“我没有办法”、“我无能为力”来保护自己,使别人对他不再存有任何期望,也籍此逃避责任,省去许多责备与不安。在辅导的过程中,自卑的孩子通常无法承担责任,他们会时不时地要求辅导教师为他们做事,尽管这些事他们有能力自己做。受过特别打击的孩子,可能根本不愿意做事或与辅导教师交流。这类故事隐藏的心理动力是我无能、我一无是处;回应故事隐喻策略:你也会,你一直很棒,我相信你!例如:当辅导老师要求小朋友用教室的玩具讲个故事时,玥玥只是站在教室中间,盯着地板。辅导老师从玩具架拿了两个布偶递给玥玥,她仍然低头盯着地板。辅导老师提议:“也许我们可以一起说个故事?”她把一个布偶套在手上,把另一个给玥玥。玥玥只是把布偶攥在手上,并没有套上。辅导老师开始说:一天,母熊在给小熊上咆哮课。“现在是你学习自己咆哮的时候了,不要再依赖我为你咆哮。”小熊认为自己不能咆哮,所以她甚至不想试。她希望妈妈继续为自己咆哮,以保证自己的安全。小熊只是站在那里,有些难过和害怕得看着地。妈妈一次次想让小熊咆哮,可小熊就是不试。后来,有只蜜蜂落在小熊的鼻子上,小熊咆哮了。妈妈说:“你自己咆哮了!多好呀,你能自己咆哮了!”小熊笑了,觉得很自豪。她向妈妈小声地咆哮了一声,再一次笑了。

三、创造形式多样游戏,诱发幼儿叙述自发性故事

互说故事技术实施过程中,辅导老师首先引用一个幼儿自己创造的故事,去推测故事的心理动力意义和儿童的生活风格,然后回应幼儿一个包含相同故事框架和人物角色的故事。通过回应的故事,教师向幼儿传达更加健康地解决方案,或者提出对幼儿生活风格的假设。但是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有些幼儿会抵触讲故事。因此适当地引入一些游戏形式能够有效提高幼儿的参加积极性和悦纳程度。我们引入玩偶、面具、绘画、表演等辅助手段,配合一些独特的游戏形式加入互说故事辅导。例如:我们利用魔术袋游戏、图画故事卡、选脸游戏、感觉和说游戏、与幼儿轮流作画、邀请幼儿做主持人和特约嘉宾等各种形式多样的衍生游戏,以适应不同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虽然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幼儿自发的讲故事,但是由于幼儿可能处于不同的原因会抗拒讲故事,这些衍生的辅助手段就可以打破尴尬的局面,使得辅导可以顺利进展。虽然这些衍生手段在某种意义上会有损幼儿自我创造,但是较之让幼儿压迫潜意识去创造一个有特殊目的的或者迎合辅导老师的故事,这种方式还是更有益些。

四、幼儿的变化

1.幼儿能够获得积极的元素和良好的应对方式

互说故事是一种有效的深入了解幼儿不良目的的策略。它有利于主导目标,改变幼儿错误的自我认知,发展她们的社会兴趣,重述故事的过程能够帮助幼儿获得行为的调整,获得生活的意义。在新的故事中,幼儿习得新的应对方式和观念,从而形成新的生活故事,他们将会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不再受问题困扰。

2.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意识

互说故事辅导中,辅导老师与儿童—起确定问题是如何在儿童生活中立有一席之地,并一起描绘出问题对儿童生活的影响。在这种反建构的过程中,辅导老师可以通过故事中的隐喻来假设一些问题。问题不仅仅旨在了解问题故事的历史,更是寻求儿童成功克服问题的特例情景。在故事情景中幼儿不仅认识到错误的自我认知而且提高了自我管理能量,知道区别“我想做什么”和“我可以做什么”的不同。

五、反思

1.让幼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表现自己

幼儿投射性的故事及其他幻想游戏为辅导老师提供了相当重要的心理活动信息,能够帮助辅导老师发掘幼儿所特有的冲突和适应。如果幼儿能够决定自己说什么故事、怎么说,那故事的使用最具有价值。因为,自发性故事,可以让幼儿有机会透过不受意识左右的隐喻,“安全”地表达不合理的希望、恐惧和防御机制,能够更忠实地重现幼儿的关怀、冲突与问题解决方式,也更具有心理学的意义,使重建新的较健康故事成为可能。

2.让幼儿解释自己的故事,认为幼儿有能力改变并解决问题

故事的想象与幻想绕过了幼儿的意识防御层面,将幼儿心中的冲突、愿望和压抑表现了出来。辅导老师会鼓励幼儿自己解释自己的故事,而非辅导老师自己本身去分析幼儿的故事。这样的好处是,幼儿一方面不会因为辅导老师的分析而感到反感、困惑或者尴尬,从而导致阻抗,另—方面也激发了幼儿探索自我的过程,这样幼儿更容易获得对自己行为和情绪的洞察,有助于幼儿心理问题的缓解。

3.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在与幼儿讲故事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问自己“哪些角色可能代表说故事的人?哪些角色可能代表儿童生命中的重要人物?”“幼儿的生活风格、家庭结构和互动是怎么样的?”“幼儿的假设是什么?”我们静心去感受幼儿故事的情感基调、幼儿的肢体表现和表情等细节之处。有了这些疑问和观察,我们才能确定什么模式、什么应对方式和什么防御机制才是较成熟健康的,适应幼儿的。我们先大胆假设,再搜集幼儿生活中的事件、故事中隐喻的线索小心求证。在回应的故事中,不会将自己的故事强加于幼儿身上,而是让他们自己归纳故事中的寓意。如果他们不满足于这种结果,可以让他们继续改编故事,以揭露更多的心理内容。

参考文献:

[1]杰洛德·布兰岱尔著,林瑞堂译.儿童故事治疗[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2]儿童团体治疗.主编傅宏、李建军编著,[M]江苏教育出版社

[3]儿童叙事治疗.(美)詹妮弗·弗里曼等著、田文惠译,[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猜你喜欢
隐喻小熊辅导
登鹳雀楼
十二星座家长怎样辅导作业
“自然态”科技创新辅导之无心插柳
爱的隐喻
生涯规划团体辅导课程开展研究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小熊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可爱的小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