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学语文教学课内外阅读吸收与倾吐

2016-07-13 10:42夏淑珍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作文教学课外阅读教学改革

夏淑珍

摘要: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从而养成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目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还存在一些误区亟待改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作文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29-01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语文专家崔峦老师也说: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还应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否则,是跛脚的阅读教学。的确,阅读是由外到内的吸收,写作则是由内到外的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能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能促进理解能力的提高。可见,阅读和写作是一个互递的过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指导课堂阅读,促进拓展积累

1.1 粗读。粗读的目的是要学生首先疏通字词句、了解文章大意、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所以一般采用朗读的方式来进行。在读的过程中,不仅口要动起来,脑和手也要动起来,在朗读前教师要给学生明确的阅读任务。比如将文章不认识的字词圈出来、勾画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边读边划分文章段落、划出文章中心句等。再辅助音乐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朗读将书面语言转化为了响亮的口头语言,是眼口耳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的言语心理活动,对于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再加上圈圈、画画等手脑结合工作,具体化了语言文字的积累过程,提高了阅读有效性。在一次朗读结束之后,教師应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查找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疏通文意,然后再进入细读环节。

1.2 细读。细读是对文章的深度解读,目的在于理解段落意思、明白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以默读来进行为佳。但在默读前,教师还是应给出明确的阅读目的,来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例如 :在阅读《秦兵马俑》的第二大段时,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后能够说出这一段总共描写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等,来帮助学生理清阅读思路和重点。而在分析文章情感的时候,教师应给学生留足思考空间,多采用开放式的提问方式来提问学生,如 :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 "你认为作者的情绪是悲是喜?还是别的情绪。 " "你的看法和作者一致吗?"这更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课文联系起来,把阅读体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阅读潜能 ,提高阅读能力。

2.挖掘读写资源,创设写作情境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尚浅,对教材中描绘的很多社会背景、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都不十分熟悉,所以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为学生展示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新奇事物或场景,激发起他们的表达欲望。

例如 : 在学习《白杨》这一课时,学生对新疆的恶劣环境和戈壁滩都不甚了解,所以无从真切体会到白杨的坚强品质,对文章所要表达的对边疆工作者的敬佩和赞誉也无法真正理解。所以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戈壁滩和白杨的图片、新疆的风沙天气等,让学生一睹边疆的风采。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图片和视频资源再加上一点儿自己的想象,对新疆建设者的恶劣工作条件进行一番描写,有助于对文章主旨的深入解读。此外,还有些童话、寓言体裁的文章需要让学生能够将自己充分融入到虚拟的场景中去,体会故事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而且教师还可以利用文章体裁的特殊性启发学生将故事改编成剧本,再顺势举办一个小型的表演比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创作激情。

例如 :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风扇吹风制冷、背景音乐造势、投影转换场景等为学生"重现"小女孩卖火柴的情境,在这个场景中教师再指导学生将故事改编成对话形式,然后每个小组再在课后将其加工制作成剧本(一个小组负责一个场景的剧本编写) 。通过为学生营造直观的教学场景,提供想象空间,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强化情感体验,加深对教材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写作机会,实现了读写一体的追求。

3.学法迁移的整合教学

古人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知所以出。"我们充分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坚持以教材为本,让学生通过课文品读,了解掌握基本的阅读过程、阅读技能,并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使学生掌握方法,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在用足教材的基础上,课外我们选择与课内文体或内容、写作方法上比较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整合,组织学生在课后用课内阅读的方法来阅读拓展性材料。再把课内所得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化方法为能力,使课外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习知识,增长见闻,以求以课外促课内。这样,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文本便不再是孤立的一棵树,而是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案例2]在教学孙犁《芦花荡》一文时,学生被课文中白洋淀老头子护送女孩进苇塘的过分自尊和自信以及痛打日本兵的智勇双全印象十分深刻,又因为很多的学生都十分喜爱看电视剧《小兵张嘎》。于是我抓住学生对抗日战争题材故事的兴趣,在课后向学生印发了孙犁《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三篇文章,学生兴致勃勃的看了一节课,利用老师在课内教授的提取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来阅读。不用教师多说,学生已了然于心,很快就感知了白洋淀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和"老头子"式人物。这样课内外有机地整合起来,把课内所得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化方法为能力,使课外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习知识,增长见闻,以求以课外促课内。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达到"自能阅读"的效果,使课内外相互引发,相得益彰。

4.比较鉴赏的整合教学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使学生由此及彼、组合积累,实现类化、迁移。选择该类阅读材料,意在与课内教材形成鲜明的对比,运用阅读材料,把两者放在一起,更加能突出作品各自的特点,更能说明问题。同时,在比较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的效率,使学生认识到表达同一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这也是学习写作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案例3]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狼》这篇小说时,文本内容浅显,富有波荡起伏的故事情节。学生们十分喜爱这篇课文,他们沉醉于屠夫杀狼的刺激当中,对于狼的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有较好的认识,但对于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生活哲理认识的深度不够。我根据文本的需要和课堂时间的限制,我选择了他们小学学过的《东郭先生和狼》这个阅读材料来教学 。由于选择的课外文本比较简单,学生又学过,所以很快就知道东郭先生把"兼爱"施于恶狼身上,因而险遭厄运。通过与课内教材形成鲜明的对比,运用阅读材料,把两者放在一起,更加能突出作品的主题,更能理解文本的难点问题。

猜你喜欢
作文教学课外阅读教学改革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