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萍
摘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一项最基本的要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该改变过去那种枯燥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而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喜欢阅读,乐于阅读,勤于阅读,进而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10-01
阅读教学是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凭借文章进行学习的,其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一名独立的阅读者,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阅读教学,要使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词汇,掌握常见的句式,学会用词造句,从而提高阅读能力。这样的阅读任务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经过长期训练才可以实现。因此,只有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投入到阅读中,并从阅读中学到知识,积累知识。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内动力。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然而,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往往倾向于听、写的能力而轻说、读的能力。学生对说、读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热情。尤其是"读"更为突出,学生不愿读课文,读课外书就更不用说了。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的。
1.以身示范,与生同读,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教师应以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调为儿童示范读,充分展现童话的语言美和蕴含的情感,把学生吸引到童话的故事中去。他们能从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以情感激发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朗诵、讲述也是表现作品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们可在倾听的过程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体验文学作品美的内涵。因此教师与文学作品相衬的语态、语调、语气都直接影响着学生们对于文学作品美的感受。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活动,教师上课就要采取多种形式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诱发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刊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2.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教师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教师还可以采用配乐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体会,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朗读课文时,用合适的音乐加以衬托,以情激情,会更加感染学生,更加调动起学生的朗读热情。如读《静夜思》这首诗时,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后,朗读时配上了一段音乐《明月几时有》,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朗读起来更有激情,将作者的思乡之情表达的更加淋漓尽致。总之,要想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就要重视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水平,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让无声的文字变为一句句动听的话语、一幅幅多彩的画卷,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无穷魅力。
3.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以良好的环境进行熏陶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可帮助学生尽快驶上读书的快车道。一是创设读书的大环境:首先,在校园中拉起横幅: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在橱窗中出"新书推荐"板报。其次,在图书室布置漂亮的新书展览,并组织学生前去参观,学生被那色彩缤纷的封面和插图,妙趣横生的内容所深深吸引。另外,在教室中,设立图书角,挂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书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二是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大量阅读提供充足的时间。适当的时候,可以开设阅读指导课,着眼最基本的方法、技能的传授,帮助学生选择读物,指点学生科学利用休闲时光读书等。三是开展有关活动,如举办书籍交流会,让学生拿出自己心爱的书籍,推荐给对方,同时也从对方的书中找到自己喜爱阅读的书籍,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4.开设课外阅读阵地,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要构建积极的语文课外阅读场,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应有足够的信息源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同时,还要有教师、学生、家长的协调配合,为学生提供可进行课外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其次。在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组织多种活动,通过合作阅读、相互交流、分组讨论、正反争辩等形式,让学生充分释放自己的积累,展示自己的收获,感受到课外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与快乐,从而形成和谐、合作的课外阅读氛围。同时。在合作、交流、碰撞的過程中。产生思想的火花,获得新的信息,充实自己的积累,使自己跃上新的高度。再次,要有一定的检测方式,使学生产生相应的压力。平时,每周给学生规定一定的课外阅读量,使之有任务感。对课外阅读的检测方式很多,如查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讲故事比赛等,还可以采用办小报、展示知识卡片、平时交流以及辩论会、读书沙龙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自觉地去进行课外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实践证明,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如果巧妙地将问题引向更深层次,拓展开去,及时点拨,那往往会成为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5.定期展示成果,培养成就感
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成果展示,组织交流、评比、竞赛等,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成就感。小学生好胜心强,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竞赛中体验成功的欢乐,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小学生获得并保持阅读的兴趣。
5.1 比赛。可采用讲故事比赛、朗诵美文比赛、课外知识竞赛等形式。如在班中推出"故事大王擂台赛",每周评出一位故事大王,并给予物质上的奖励,这样一来,评上的学生想保持,评不上的学生想争取,巩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5.2 作品展。每个月定期把学生的读书笔记,手抄报等在橱窗里展出。让同学们在相互比较、交流中获得新知识,开拓新视野,从而达到巩固阅读兴趣的目的。
5.3 趣味游戏。平时抽出自习课的时间搞一些成语接龙的游戏,或者成语故事表演等,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知识。笔者十分注重用寓教于乐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的阅读量大大增加,也越来越喜欢读书,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并最终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凡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一个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爱上了阅读,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会对学生的一生发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培育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只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索,不断积累,有意识地培育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适时激励,激发其阅读兴趣,让阅读深深浸入学生的血液,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地习惯,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那么,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学会变得更加精彩,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