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成长意识的觉醒而教

2016-07-12 07:25张华礼
人民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生命课程学校

张华礼

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断对人才培养提出新挑战。我们需要不断追问: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在个体生命发展历程中到底承担怎样的使命?如何让今天的学习适应明天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教育问题主要源于对生命自觉的忽视和自觉教育的缺失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个体发展,人的自觉发展应成为教育的重要价值追求。

每个人都有“自觉”潜能,只是初始水平和状态有所不同,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实现生命的自觉成长。

“自觉”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内涵。儒家对自觉的理解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自省”,强调个人修养的不断提升,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价值目标;而道家的自觉则是顺应自然,追求生命的和谐、自由;佛教中的“佛”字本义是“觉者”“智者”,“觉悟”更是佛法的核心内涵。

在基础教育领域,叶澜教授倡导“新基础教育”实验,追寻“生命·实践”的教育智慧,提出促进精神生命主动发展的“生命自觉”。

虽然提法不同,但它们都强调自觉是人主动建构、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没有自觉就没有教育现象的发生。教育的产生在于人的自觉意识,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人之自觉。因此,自觉是教育的出发点,亦是教育的目标。

自觉是一个人高品质发展的重要特征,但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却处于一种自发状态。

当下,学校教育大多约束性强、被动性要求太多,主动性、参与性太少;教育举措乏力、教育内容难落实,社会对教育的干预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主要的问题在于对生命自觉的忽视和自觉教育的缺失。

自觉教育的欠缺在学校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班级管理还是以班主任为导向,缺乏完善的学生自主管理机制;课堂上教师的大包大揽使学生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无原则满足其物质需求,使之养成了“骄、庸、懒”的生活习惯;校园保洁交由第三方负责,使学生远离了日常“举手之劳”的打扫和值日……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学生学习自觉的缺失。

没有自觉,学习将变得机械乏味,学生简单地将学习解读为考试需要,视作教师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唯独与自己无关。结果便是:学生听了、学了、考了,最后却忘了。没有生命“在场”的教育,教育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将“自觉教育”的理念引入学校,是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时代的呼唤。自觉是人的基本素养,也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学校的每一步发展必然以激发师生的自觉为前提,并应将其作为衡量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举措是否可行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 课 程 的 整 合与 实 施中,使自觉成为课程价值的灵魂

我们将“自觉”确立为学校文化中的核心精神,用“自觉”来引领学校课程改革和团队发展,让“自觉”成为师生追寻幸福人生的内在的、可持续的动力。

那么,“自觉教育”如何实现?为了实现师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建构,创造性地自觉发展,我们以“自觉”为核心构建出“德育+健康+基础+拓展+特长”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在课程的整合与实施中,使自觉成为课程价值的灵魂,并与学校文化、育人目标融为一体。

我们在丰富资源的基础上提升课程品质,为学生的主动、自觉发展创设可选择的课程形态。我们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发展性,突出课程设置的基础性、选择性与均衡性,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需求、风格、能力等开展自主学习,同时实施主体性的多样化评价。

学校的课程涵盖了艺术、人文、科技、运动、传媒、心理、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我们对开设过的累计376门课程进行了梳理,优先关注和开设实验类、探索类、综合类课程,建设精品课程,使特色课程逐步系列化;在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课程中探索分层、走班教学;确定每周四下午及每天的第九节课为自主选修课时,开设了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的基础科学课程、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课程、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课程、高技术科学课程等系列科学探究课程;与东方航空公司合作开设了飞行模拟实验、礼仪课程;与国家水上运动中心合作开设了赛艇和皮划艇课程;鼓励学科教师展开协作,开设如先秦诸子系列、名著导读、学法指导、人生修养等综合类的选修课程,加大了与社会生产生活相关的实践类、体验类课程的开设力度。

在课程的整合、创生中,教师的自觉发展意识不断提升。课程改革赋予了学校课程自主权,教师在课程准备、实施和评价各环节都有了个性化整合的空间。我们以“单元学习任务书”的编制为依托,对教材进行整合和创生;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源、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启动题库、练习册、微视频等系列配套建设项目;鼓励教师将学科教学的传统优势与新课程理念相结合,通过模块教学、教材分析与整合、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和课堂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实践,引导教师主动学习;以职业规划为突破口,引导教师理性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课程价值观,促进教师在思想上确立不断追求专业发展的意识,许多优秀教师逐步形成自己专业发展上的个性品牌和优势特色。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授受,更是追求智慧、使人向善、引领学生智慧成长的师生互动过程。人工智能与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不仅丰富了学习资源,更跨越了时空界限,深刻影响着学习过程与方式的变革,使教育技术背景下的“智慧”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为此,我们提出了建设师生互动、具有深度思维的“智慧型课堂”发展目标。其核心内涵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性,增强学生的个性优势,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培养有思想、有技术素养、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学生。

实践与体验是自觉教育的最佳途径高中阶段的教育,不仅要教给

学生适应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知识、技能和态度,更要使学生在未来的人生各阶段都能够主动、智慧、持久地适应社会,实现自我发展与终身发展。实践是个体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方式,体验是个体知识建构的基础。

为此,我们在高一和高三年级开设了生涯课程,旨在培养以选择能力为核心的生涯规划能力,包括学业规划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生涯决策能力等。

自觉是生涯发展的特性之一,没有自觉意识的人生就是浑浑噩噩的人生。为了培养学生自律、自觉的人生境界,我们设计了旨在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规划的《时间管理手册》。管理时间就是管理自己的行为。时间管理不仅是提高效率的学习方法,更是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自律到自觉的人生发展的最佳切入点之一。《手册》突出了以“体验+反思”为主的内容设计,通过日反思、周反思、月反思和学期总结、每日一句的正向激励等,给学生创设有组织、结构化的体验,同时通过反思、與自我的对话,形成人生的智慧。

我们开展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中明晰未来发展方向,为他们个性的舒展和潜能的释放提供了广阔舞台。学校现有动漫社、摄影社、围棋社、心理社、向阳公益社、清音合唱团、飞扬舞蹈团、五度室内乐团、元圣话剧社、明德国学社、模拟联合国社团、Cosplay社团等丰富的社团活动,为学生们搭建了展现自我的广阔舞台。此外,校园电视台、广播站志愿服务、图书馆志愿服务、食堂志愿服务、心理志愿服务活动等,让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发现兴趣、发展特长;我们开展与职场精英一起解读专业等系列活动,邀请职业人走进校园,有效利用社区资源,走进企业、场馆、院所,体验真实职场。

每年4月的高一年级全体学生远足拉练,徒步往返40公里,不仅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更是学生对自我认识的一大挑战和突破。我们还设计了“文化之旅”,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丰富见闻,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生存、生活能力,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家国情怀。学校先后开辟了走进西南、西北、江南的文化之旅,总行程超10000公里,访学总人数逾400人。

访学活动中,学生们真正地感受、触摸着文化名城的温度,聆听着城市的诉说,体会着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我们也能切实地感受到学生的激动和震撼,欣慰地分享他们的喜悦和成长。

我们体会到,人的自觉意识是在生命的实践与体验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实践和体验是贴近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最佳教育途径。个体正是在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对话中逐步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进而不断探寻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

猜你喜欢
生命课程学校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