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现状新研究

2016-07-12 08:25余艳莉
社科纵横 2016年5期
关键词:情绪低落师范类师范院校

余艳莉

(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48)



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现状新研究

余艳莉

(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内容摘要】研究采用连榕、杨丽娴“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对某地方师范院校的30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验,结果表明,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现状随着时代推进发生了新的变化,大学生在年级、专业类别等变量上存在明显的学习倦怠现象,但是不同性别和生源地的学生差异不明显。本研究还进一步分析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特点。

【关 键 词】地方师范院校学习倦怠大学生

一、引言

当今竞争的核心是综合实力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作用日益突显,社会对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寄予了较高的期望。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却不容乐观,学习倦怠现象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倦怠是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1]。其主要表现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容易焦虑,自我效能感低,常出现旷课、迟到、早退等行为,进而导致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不扎实,不能有效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习倦怠给学生、学校和社会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及后果。

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地方师范院校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教师教育对地方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曾有研究表明,师范院校学习倦怠水平相对较高,师范生的学习倦怠程度要高于非师范生[2][3]。近年,国内许多地方师范院校纷纷向综合性大学转型,师范院校在机制建设、课程改革、学科设置等方面都进行了新的尝试。那么,通过改革创新,地方师范院校学习倦怠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发生了什么样改变呢?本研究在问卷调查基础上分析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学习倦怠总体状况和特点,为该类高校采取措施增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提供参考,也为后续对学习倦怠预警和干预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方法及过程

(一)研究对象

因大四学生处于毕业前夕,在校学习时间较少,心理状态比较特殊,未能作为此次取样范围。本研究选取某地方师范院校一到三年级大学生分别进行集体施测,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03份,有效回收率为94.7%。其中一年级115人,二年级116人,三年级72人;师范类162人,非师范类141人;男生61人,女生242人,师范院校男女生比例失调较严重;农村175人,镇38人,县城42人,城市47人,我国地区教育差距大,农村学生大多数只能考入一般高校,地方师范院校属于省属院校,农村学生占比较多。

(二)研究工具

采用连榕、杨丽娴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该量表包括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3个维度,共20个题目,问卷采用Likert五点量表,1-5分别表示“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其中反向题反向计分。被试得分越高表明学习倦怠水平越高,该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865。本次研究Cronbachα系数为0.874。

(三)数据采集与分析

在SPSS18.0进行数据录入及相关数据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学习倦怠基本特点

由于该量表每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故取中值3为参照值。从表1可以看出,学习倦怠平均值为3.04,稍高于中值,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状况虽不算太严重,但也不容忽视。在学习倦怠三个维度上,行为不当得分最高,其次为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学习倦怠者比例为48.2%,其中在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达到倦怠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3.6%,52.1%,39.9%,反映出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取不当行为较多。

表1 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总体情况

(二)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学习倦怠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

以性别、年级、专业类别、生源地等被试特征变量对被试分组,对学习倦怠和各维度平均分等变量进行t检验或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表3)

1.不同性别比较

虽然学习倦怠和成就感低的性别差异不显著(t=1.488,p=0.138;t=-0.985,p=0.327),但是情绪低落、行为不当维度差异显著(t=2.176,p=0. 03;t=2.182,p=0.03),男生在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方面明显要比女生严重。

2.不同年级比较

学习倦怠和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三个维度都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F=6.579,p=0.002;F=4.331,p=0.014;F=4.981,p=0.007;F=7.348,p=0. 001)。用scheffe法进行多重比较后发现,一年级倦怠水平明显高于二三年级,其他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总体的学习倦怠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一年级成就感明显低于其他两个年级,且一年级在情绪低落上得分显著高于二年级,在行为不当上得分明显高于三年级,其他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

3.不同专业类别比较

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学生在学习倦怠,成就感低维度上差异显著(t=-2.221,p=0.027;t=-2.384,p=0.018),但是在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上两者差异并不显著(t=-1.752,p=0.081;t=-1.951,p=0.052),说明非师范类学生比师范类学生学习倦怠更为严重,成就感更低。

4.不同生源地比较

在学习倦怠水平均值上,从农村、城镇到城市呈现出最低、高、再次下降的趋势,表明农村学生相比其它来源的学生学习倦怠现象较轻,来自城市的学生学习倦怠虽然高于农村学生,但低于镇和县城的学生,但是在显著性上,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在学习倦怠和各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F=0. 788,p=0.501;F=1.239,p=0.296;F=0.577,p=0.63;F=0.170,p=0.916)。

表2  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学习倦怠及各维度平均分和标准差

四、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特点分析

虽然男女生学习倦怠差异不显著,但是男生在学习倦怠、情绪低落、行为不当的均值都高于女生,反映出男生学习倦怠水平高于女生,情绪更加低落,也更可能采取不恰当的学习行为。本研究在性别变量上与国内大部分学者研究结果趋于一致(连榕,2006;孙晓莉,2007;隋丽丽,2011;赵会娟,2015)。这可能是因为男生接受外来信息的渠道主要是视觉,其更喜欢探究,偏向抽象思维,女生听觉能力较强,长于形象思维,偏重于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而当今大学课堂教学多以灌输式传授知识为主,考核方式单一,偏重于记忆性考试,使得男生学习兴趣不浓,认为学习枯燥,没有价值,学习动力不足以至于情绪低落,采取不当学习行为。

表3  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学习倦怠及各维度平均分和标准差

学习倦怠水平在各年级差异显著,一年级明显高于二三年级,但总体学习倦怠水平随年级升高呈下降趋势,这与部分学者研究一致(高丙成,2013;张爱萍,2014),本研究还发现一年级学生成就感明显低于其他两个年级。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一年级刚从班主任、科任老师严抓共管的高中学习模式过来,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对专业认识和学习方法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迷茫,再加上一年级课程主要以通识教育课为主,有些内容与高中所学重复,因此该年级学习倦怠水平最高。一年级学生在高中期间为了考上大学,努力拼搏,但由于某些原因未能考上心中理想的大学或进入大学后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从而产生落差和挫败感,因此,成就感较其它两个年级低。随着大学生活、学习的深入,学生逐渐接受现状,开始适应大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并慢慢摸索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且随着专业课程在二年级渐次开设,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认可度提高,学习倦怠水平有所降低。三年级是一个分水岭,学生开始深入思考未来发展问题,一部分学生准备考研,加强了专业知识学习,一部分学生面对大四实习及找工作的压力,发现自己没有好好珍惜大学时间,对专业知识、技能加大恶补力度,学习投入水平较高,这一现象在三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尤其明显,所以,此年级学习倦怠水平最低。

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学生在学习倦怠,成就感低维度上差异显著,非师范类学生比师范类学生学习倦怠更为严重,成就感更低,这与以往研究有出入(连榕,2006;孙晓莉,2007),孙晓莉等人认为师范生倦怠水平高于非师范生,师范生成就感更低.。导致两者研究不一致的可能原因:一是以往研究都是单独从师范院校抽取师范生样本,再从其它综合类高校抽取非师范生样本进行比较研究,而本研究样本全部来自师范院校,样本所处的学校类型、学校环境以及该校学科结构及建设重点等不同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二是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学习倦怠情况可能已经随着社会发展、高校改革、人才需求、价值观念等因素变化而发生了改变,期待其他学者新的研究以佐证这一变化。本研究中发现非师范类学生倦怠相对严重的原因可能:一是地方师范院校在瞄准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向应用型大学加速转型过程中,大多都开设了工科、管理学科等新型学科,但是对这些新增学科的发展机制、学科规划建设、课程设置等缺乏经验,再加上地方师范院校是省属院校,大多位于地级市,受办学经费和所在地域的限制,地方师范院校很难吸引优秀教师来校工作,缺乏专业教师,师资结构不合理,非师范类专业在地方师范院校呈边缘化倾向,导致非师范生的专业认可度及学习兴趣不如师范生;二是在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录取分数一般高于非师范生,其生源质量普遍好于非师范生生源,师范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以及对学习方法的掌握等方面要优于非师范生,且师范生的自我定位比较清晰,就是成为某一学科教师,因此其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投入度相对较高,而非师范生对未来定位和发展更加困惑,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倦怠高于非师范生,成就感更低。

虽然从学习倦怠均值上看,农村学生相比其它来源的学生学习倦怠现象较轻,但是不同生源地学生在学习倦怠上并没有显著差异,这与部分学者研究一致(张爱萍,2014),也与部分学者研究有出入(何香仪,2011),何香仪认为来自城市的学生学习倦怠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学生。虽然本研究、张爱萍、何香仪等学者的研究样本均来自地方师范院校,但是从时间上看,何香仪研究要早,本研究与张爱萍研究接近,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可能解释是随着时代推进,地方师范院校不同生源地学生在学习倦怠现象上有趋同的倾向。趋同原因有二:一是对于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鲤鱼跃龙门”,考取大学是摆脱农村进入城市生活的唯一选择,农村学生肩负着太多的家庭责任,在价值选择上呈现功利性,对大学学习带来的经济效益期望较高,但是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以及高校教育问题、社会分配不公等使农村大学生失落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里,迷茫、困惑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热情,最终导致学习倦怠程度提升;二是社会的转型、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大学生生活方式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开放性等特点,但同时也带来了大学生常熬夜、过度娱乐、网瘾大、手机依赖严重等问题,这些消极行为挤占了大学生学习时间,使其学习精神状态不佳,恶性循环下,大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状态都受到影响。虽然农村大学生来自较为封闭的地区,但是大学集体活动较多,地方师范院校又多位于三四线城市,城乡差距相对较小,90后的他们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快,对大学生活适应也相对较快,而这时期的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同辈群体的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对农村学生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学习状态和行为。当然,虽然不同生源地学生在学习倦怠和各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农村大学生背负的重担和面临的压力使得他们在学习投入方面还是要多一些,学习倦怠均值小于其它生源地的学生。

五、结语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受此影响,地方师范院校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学生学习观念等方面与以往已不同,学生学习倦怠情况也发生了改变,因此,需要对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学习倦怠情况进行持续更新研究,以使该类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动态化,确保学生学习积极性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满足社会竞争需要。

参考文献:

[1]杨丽娴.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专业承诺关系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4.

[2]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06(1):47-51.

[3]孙晓莉.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成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4]隋丽丽,杨秀文.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研究[J].文教资料,2011(3):224-226.

[5]赵会娟.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动机的关系研究:归因方式的中介效应分析[D].西南大学,2015.4.

[6]叶一舵.男女生的学习心理差异[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

[7]高丙成.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类型及其对学习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3(12):84-89.

[8]张爱萍.大学生专业承诺、生活满意度与学习倦怠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4.

[9]何香仪.地方高师院校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现代教育管理,2011(1):72-74.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6)05-0169-04

*作者简介:余艳莉(1978-),女,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本文为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人力资本视角下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因、对策及预警机制研究”(编号:QW140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情绪低落师范类师范院校
清明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克服情绪低落实用而有效的方法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浅析师范类高校化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