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辰星 吴 锋 (江南大学数字媒体学院 214122)
界首彩陶制作技艺的传承与传播现状分析
赵辰星吴锋(江南大学数字媒体学院214122)
摘要:传承与传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至关重要,传承与传播的有效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其长远发展。对界首彩陶制作技艺传承与传播现状进行探讨,总结了界首彩陶的审美特征与表现形式,分析其在传承与传播中的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旨在为当地的界首彩陶业在未来的决策与规划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界首彩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成为撬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物质的极大丰富促进了人民对于精神与文化艺术的追求。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社会各界瞩目的焦点。被学界誉为“中国近现代四大彩陶之一”的界首彩陶以其敦厚质朴的造型,纤秀精巧的刻绘,自由飘逸的色彩为世人所瞩目,并且于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与人文价值在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无可取代,界首彩陶的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仍面临重重考验,界首彩陶未来发展前景堪忧。本文将就现阶段界首彩陶的传播与传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并以此为基础探究界首彩陶传播、传承与发展的可行路径。
界首彩陶制作技艺自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已有近十年时间。在这十年中,当地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携手为界首彩陶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作出不懈努力。一方面,政府部门充分发挥其文化职能,着力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数据的采集及传承人的档案整理工作,对于界首彩陶的制作技艺传承工作给予政策与财政上的倾斜。另一方面,积极敦促相关传承机构的建设与传承活动的组织,推动了界首彩陶制作技艺的有效传承。
界首彩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逐渐打破过去不传给外姓人的传承方式的桎梏,面向社会、高校广泛吸纳人才,与高等院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将界首彩陶的制作技艺的实践与相关理论相结合,共同促进界首彩陶的传承与发展。新一代传承人在继承老一辈彩陶艺人精湛技艺的同时,正在逐渐成为传承界首彩陶制作技艺的中坚力量。界首彩陶艺人在创作实践中,积极寻求创新之路,不仅在原有三色彩的基础上研发出了翠绿釉、靛蓝釉等单色釉,丰富了界首彩陶的色彩与样式,使界首彩陶的创作空间进一步拓展。
尽管如此,界首彩陶制作技艺的传承之路依然问题重重,制作技艺传承面临困境是不可回避的事实。首先,制作界首彩陶所必需的黄粘土等原料由于大量开采导致储存量锐减及环境污染问题等因素已经成为该项技艺传承发展过程中无法逾越的重要障碍。其次,在传承过程中,彩陶艺人虽积极创新,但创新形式较为单一,内在创新欠缺,目前还停留在形式创新的层面。近期的界首彩陶作品中出现大量镂空、拼接等创新形式。再次,在商业化大趋势的冲击下,为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寻求生机,界首彩陶的制作也愈发向流水线生产靠拢。大批量流水线生产的彩陶作品固然制作快捷且利润丰厚,却失去了界首彩陶独有的审美意蕴。开发方式的粗放导致产品的空壳化、庸俗化与同质化1。商业化模式下批量产出的彩陶制品不仅会挤占界首彩陶的生存空间,更会在无形中磨灭界首彩陶的历史文化光辉。
在界首彩陶制作技艺传播活动中,当地的文化主管部门始终承担着传播者的角色。在宣传界首彩陶及其制作技艺时,将主要宣传阵地固定在传统纸质媒体上。如今,微博、微信、移动终端客户端成为使用人数最多、传播力最强的三类新媒体形态2。忽视新媒体的传播意味着失去了传播平台的半壁江山。传统纸质媒体以文字描述为主,以图片展示为辅的展示方法并不足以展示界首彩陶复杂的工艺流程,冗长的文字介绍并不能引起受众的兴趣。而新媒体则可以恰到好处地弥补这一缺陷。在宣传界首彩陶制作技艺的过程中,将主要宣传平台定于传统媒体之上,忽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势必局限界首彩陶及其制作技艺的传播范围,制约传播效果,因而造成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
现有的传播方式较为单一、单向,也导致界首彩陶的传播广度与深度不足。在传播过程中侧重于本地传播,传播的辐射范围较小,主要以分发宣传手册、参加学术论坛等手段为主。这种宣传方式不仅效率低下,且传播范围极为有限。至于会展、论坛等专业性质较强的传播方式,其传播目标人群较为小众,多为专业人士或商务人士,普通民众鲜少参加此类活动,产生交集与互动机会寥寥,导致传播受众面狭窄,传播效果受限。在传统纸质媒体上的展示比较流于表面,局限于对界首彩陶制作技艺的文字说明或图片展示,对于界首彩陶制作技艺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较少,传播的深度不足。
上文列举出界首彩陶制作技艺在传承与传播中存在的若干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1.整体布局,整合资源
政府应打破过去将艺术传统与商业创收简单对立的思想禁锢,积极探索经济效益与艺术传承的平衡点。在我国着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抓住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契机,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将当地的传统文化、传统工艺进行科学规划与整合,整体推进,形成文化资源集聚效应,促进相互之间更深层次、多方面的融合,协同发展,促使界首彩陶制作技艺的广度拓展。针对当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对界首彩陶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的消极影响,当地政府应规范工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污染物回收与清运工作,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企业生产活动的监督与管理,加强对当地环境状况的实时在线监测,环保、工商、建设等部门联合整治当地生态环境,对于未遵循国家污染物排放规则的或环保技术未达标的企业予以强制关停,勒令整改,切实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为界首彩陶的制作提供纯净、有效的原料。
2.加强交流,促成合作
加强与教育机构、艺术机构的合作、交流与探讨。一是尽量敦促界首彩陶从业者打破相互之间的交流障碍,结成相应的从业组织。界首彩陶制作技艺传承者一直以来都以作坊式经营,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甚少,信息资源无法共享,这极大地阻碍了界首彩陶制作技艺的良性发展与传承。二是在交流活动中与其他相关行业或艺术家进行跨界合作,使界首彩陶制作技艺的传播与传承得到更多领域专业人士的认可与助力。
3.重视新兴媒体的传播力量
未来应重视利用新媒体促使界首彩陶制作技艺的扩散传播,依靠新兴媒体构建完整的传播生态,以新内容、新形式进行界首彩陶及其制作技艺的推介与传播。
现阶段,实现界首彩陶制作技艺的持续发展与传承创新依然任重而道远。这不仅是界首彩陶艺人与当地政府部门的责任,更亟需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与配合,界首彩陶制作技艺方能在传播中焕发新生,在传承中持续发展。
注释:
1.杨亚庚,陈亮,贺正楚,陈文俊.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探索.[J]东南学术,2014(1):210-217.
2.闵大洪.2013年中国网络媒体与网络传播[C]//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17-229.
基金项目:江苏省 2014 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SJLX_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