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乙平 (成都理工大学 610000)
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研究
韩乙平(成都理工大学610000)
摘要:近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城市的现代化越来越明显,对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的历史传承,祖先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化财富不仅对我们学习借鉴、追根溯源有着重要帮助,也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出不可磨灭的影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也都是近几十年的事情,所以在具体的保护措施和文献上都需要完善。文化遗产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使得文化遗产被我们保护的需求愈加迫切。
关键词:文化遗产;机遇;挑战;保护措施
注:本文以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种子计划”为项目,项目名称《文化遗产的生产性研究》,项目编号:ZZ2015010106
前言:文化遗产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是祖祖辈辈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考方式、生产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但是,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现代化的规模越来越广,我国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或剧烈或温吞的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所以,保护文化遗产亟不可待。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性能加强民族情感联系,促进民族团结互助,维系社会安定繁荣。同时也是保护和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对文化遗产保护,让文化在时间的洗礼下更有生命力,传承性更强,文化中的精华更能散发芬芳。我国非常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从2006年起,国务院规定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并将保护文化遗产提升为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下面将具体阐述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方法。
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热议话题,那么文化遗产又是如何定义和分类的就显得至关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1972年11月将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对文化遗产的分类不尽相同。英、法、德、意将文化遗产大致分为艺术品、地下文物、历史文物、自然景观等。文化遗产在韩国被划分为有形文化财、无形文化财、民俗文化财和纪念物四种。日本比韩国多一种传统建筑群。使用有形和无形来划分文化遗产的国家和地区有时会使得在概念上理解文化遗产产生混乱,因为有形和无形本身在分类上就不具备逻辑性、严谨性。中国对于文化遗产的分类更全面,文物、建筑群、遗址、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文献给文化遗产一个明确的定义。比较直观也相对狭义的一个定义就是,“文化遗产”是指具体留存在地面上或民俗中的古老文化信息载体。《世界遗产公约》对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三条:文物、建筑群、遗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民族中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当今社会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对文化的开发利用力度也加大了,但是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严峻的让我们无法忽视。文化遗产在久远的历史长河里流传到现在实属不易,我们现在首先要做的是保护它们,但我们现在做的更多的是过度开发,严重破坏了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
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牺牲文物换取短暂的经济效益,也不能一味的保护文物,拒绝游客的参观。
同时文化安全问题也很严重。文物的非法盗掘、走私时常被报道,特别是一些犯罪集团,他们对文物从盗取到销赃整个过程设计非常严密,出现所谓的集团化、智能化、暴力化,由此可见,文化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管理危机。对于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管理的有中央管理部门也有地方管理部门,但是他们在管理权限和职能分配上出现权限不清和重叠的问题,没能更好让文化遗产有序生存,反而让文化遗产管理出现混乱。
规划危机。对于文化遗产的规划上大多采用传统的规划方式,而传统保护规划则侧重于宏观控制,操作的可行性不强,不能与管理手段很好的衔接,从而使得进一步的实施指导无法开展。
策略危机。政府部门在制定策略时出现偏差,他们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认识上本末倒置,加上一些狭隘的部门、小团体和个人利益的错误导向,使许多地方旅游业过度发展,文化遗产的本源和一些传承意义丧失。
技术危机。文化遗产大量开发,但与之配套的维护和修复技术不能提供保证,反而有时会出现画蛇添足的现象。虽然修复技术发展不快,但仿造技术却快速发展,导致大量假古董出现。所以,修复技术和鉴伪技术都急需提高。
从实际来看,我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是指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秉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一种保护方式。
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中国对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经验颇丰。能获得成就也是得力于有利的现实条件。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予文化遗产保护源源不断的后备支持;政府政策宽松、高校人才辈出,保护文化遗产的软硬条件兼备;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民间资本雄厚,市场需求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经济支撑;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政府和民间同时坚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提供实质努力。
由于全国各地都开展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涉及的项目众多、种类复杂,所以在具体的工作推广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与当下和当地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相联系,这样非遗生产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等一系列工作才有群众基础,才能顺利进行;②立足于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培育非遗项目的骨干企业,加强技术培训;③对于非遗的生产性工作,要精心策划,坚强领导,完善保障体系,使重点有序地进行。
结语:文化遗产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既是凝聚本民族特色的历史传承,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珍贵财富。我们要充分发挥它的价值,让它成为真正的共享资源,使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收获。但是任何开发文化遗产的行为都必须科学、适度,以保护为前提,做到科学可持续。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加强我们对遗产保护必要性的认识,提高我们保护的技术,为遗产保护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王志芳,孙鹏.遗产廊道:一种较新的遗产保护方法[J].中国园林,2001(5).
[2]李志超.文化遗产学的基本概念及大学责任[J].教育与现代化,2007 (3).
[3]王大为.对“无形”文化遗产的理解[J].黑河学刊,2007(5).
[4]谢宸生.文物[A].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韩乙平,女,出生于1994年6月,江苏宿迁。现就读于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二班,任班长一职,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