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平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浅论教育现场学业倦怠现象的应对措施
——从成就目标理论的合理运用着手
杨丽平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摘要:学生学业倦怠逐渐成为教育现场的普遍现象,许多研究数据表明,掌握性目标的形成对当代中学生学习动机偏离、学习兴趣匮乏,学生角色错位等原因造成的学业倦怠现象将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立足中学生学业倦怠的背景,将成就目标理论引用到其中分析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试图使学生形成掌握性目标,激发深层次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形成长久持续的学习动力。
关键词:学业倦怠;成就目标理论;学习动机;掌握性目标
成就目标理论着重于研究学习者要努力获得什么,个体成就目标能影响其对成就活动的心理、态度和行为。成就目标理论的目标类型可分为两类,分别是掌握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持掌握性目标的学生定向于追求能力和掌握本领,而持表现性目标的学生定向于展示高于其他人的能力[1]。
在当前受教育者普遍出现学业倦怠的状况下,成就目标理论对教育研究者的指导性意义显得尤为突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成就目标取向,使学生形成与其自身性格、学习现状相适应的学习动机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确立掌握性目标激发学生深层学习动机,对于学生学习效率、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培养有积极意义,这也是解决学业倦怠现象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重视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的,环境会影响受教育者知识的吸纳以及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变化。学校作为社会的缩影,良好的校风、学风可以成为一道独特的屏障,有效地抵御社会环境中的大部分消极影响[2]。首先,校风、学风的建设将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当前中小学可以解决也是应该努力解决的首要措施;其次,舒适宜人的校园环境、拥有历史气息的建筑等,也能令学生的情绪平稳,更易投入学习之中,延长单次投入学习的时间。
(二)致力于创设自主的课堂氛围
给予学生合适的、自由选择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将有利于掌握性目标的形成。但是在鼓励学生自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提供的多种选择中不能有过于明显的偏向,否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自主选择倾向;二是要确保学生有权利依据自我兴趣进行选择;三是帮助学生不断地培养自主学习的各项能力[1]。教师在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考虑到学生自主选择权的维护,使学生的自我兴趣得以合理发展,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能力。
(三)尽可能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表征,处于此阶段的学生学习活动多依赖于责任感和义务感,激发学生的自律意识与行为自觉意识,这将有助于使他们形成掌握性目标。学生形成基本的责任感和自律意识之后,会更倾向于进行独立思维并试图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其获得能力上的积极体验和评价,这一连串的线性反映将有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律意识与学生参与决策的程度息息相关。教师以何种方式创设课堂学习环境可影响学生的责任定位及责任感,将进而影响学生掌握性目标的形成;此外具体的学科教学与学习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亦存在隐性联系。
(四)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通常一个正常的人,其先天遗传为能力发展提供了基本充分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能否变为现实性主要取决于环境和实践条件,而且环境、教育以及实践活动对个人能力的形成发展的作用不可低估[1]。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认识,创造合适条件丰富学生体验;尽可能地引导其对学习成败做出积极归因,使其相信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这样有助于学生确立恰当的成就目标,并激发出持久的学习动机,摆脱学业过程中的倦怠心理。
(五)引导学生端正自我评价
学生对评价意义的理解是影响他们目标取向的最突出因素之一。评价的依据一般分为社会比较信息与自我比较信息。社会比较信息指引学生把关注点放在如何赢过别人,当过分关注该评价时,学习积极性深深地受到他人的影响和制约,导致自我效能感低下,易产生消极能力体验。自我比较信息则引导学生在自我参照的标准上进行自我评价,这有利于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知识掌握本身,集中于所付出努力的大小和策略运用上[2]。此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掌握目标的确立、深层学习动机的激发。因此,深入教育现场的教师重视并研究学生学习评价策略,注重评价的科学合理性、客观性,本能仅是口头上的提议,更应是教育实践的重要发展方向。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自身行为示范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在学习进程中潜意识不断端正自我评价,这些措施都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挖掘。
(六)引导学生学会务实
引导学生学会务实,换句话讲便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任务明确,能够围绕自己确立的短期目标开展学习活动。在达成短期目标的过程中,学生不断获得认识自我能力的机会,且每次达成短期目标后学生可以再次准确地认识自我能力。尤其是学生面临清晰又具变化性、挑战性的任务时,他们感到自己能掌控学习过程、深谙预期学习目标,这种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将激发深层次学习动机,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并持续作用于整个学习过程。学生自主归因学习经验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继而作用于下个学习阶段,在这种良性循环的链条中,学生的倦怠心理将得到改善。
成就目标的养成对于改善学生学业倦怠心理的积极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无论作为研究学者抑或是一线教师,都能深刻的体会到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教育的主体、客体、环境等诸多因素都将对其运行实施造成影响。继续深入实践研究,不断探索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解决措施,挖掘学生的深层兴趣是我们接下来应对此问题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1]李洪玉,何一粟著.学习动力[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赵丽琴.成就目标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教育研究与实验[D].2006年第六期
作者简介:杨丽平(1994-),女,河南省焦作人,河南师范大学2013级教育学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