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改革为什么在潍坊能行得通

2016-07-10 10:46张国华
人民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潍坊中考素质

张国华

面对冰火两重天的局面,许多人难免感慨,为什么同样的中考改革设计,在潍坊能行得通,而到了别的地方就困难重重呢?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全国上下加快推进高考、中考改革的新形势下,及时总结反思既往的经验教训,对于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少走“弯路”甚至是“回头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山东省潍坊市曾作为2002年全国首批中考改革的试点城市,从2004年开始试点,到2006年在全市12个县市区全面推行,至今已顺利推进了十多年的时间,基本构建起了深受社会欢迎的、不可逆转的制度体系,成为全国少有的成功案例。

因为潍坊的成功实践,个人又直接推动和组织实施了这么多年的中考改革,所以有幸参加了一些地方及全国的中考和高考改革的研讨活动,时常为一些地方改革遭遇的重重困难和巨大社会压力而困惑不已。有的甚至是和潍坊同时进行的中考改革,坚持了这么多年,还是因为无法承受社会压力,正在遭遇“不得不退回去”的尴尬局面;有的是现在想学习潍坊经验,大力推进中考改革,却因难以承受“互联网时代的质疑声”而陷入两难境地。

面对冰火两重天的局面,许多人难免大发感慨,为什么同样的改革设计,在潍坊能行得通,而到了别的地方就困难重重呢?有人认为主要是潍坊改革的环境好,有人认为是因为潍坊改革搞得早,等等。

应当说,这些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都不是主要原因所在。因为中考涉及每一'个考生和家庭的切身利益,只要有哪怕是一小部分考生感到不公平、感到利益受损害,就肯定是行不通、過不去的。孩子的事对于每个家庭而言,可都是天大的事!潍坊每年有近10万人参加中考,这绝不是用是不是宽容改革、理解改革和支持改革的觉悟认识高低等所能解决好的事情,而且潍坊也和各地一样都处在新媒体时代的强大舆论监督之下。所以,这绝不是用改得早晚及环境好坏所能简单回答得了的。

潍坊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现在总结反思下来,我觉得至少有如下几点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准确把握中考改革的价值追求,让中考改革成为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推进的事情

潍坊改革实践表明,初中、高中学校及学生、教师、家长等所有利益相关者才是中考的真正改革者,中考是他们为了更好地维护好、发展好学生的根本利益和美好追求而共同推动实现的。必须改变教育主管部门包办一切的传统招生考试方式,简政放权,让改革真正成为大家共同参与的事情。

应当说这是中考改革成败的首要因素。因为,我们所进行的中考改革,与其说改革的是考试、评价、录取招生方式,不如说是对人才培养方式的根本变革。特别是在高中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考试招生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导向、保障职能,弱化过于极端的选拔、甄别作用,把该放的权力彻底放下去,使中考真正成为有利于学校和家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挥棒,是推进中考改革必须始终坚守的价值追求和基本原则。

正是基于这样的追求,在改革中,潍坊始终坚定地将高中学生的招录权放给每个高中学校,由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和追求自主确定录取标准进行招生;将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权完全放给初中,由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依据有关政策共同制定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由高中学校直接纳入录取参照;将中考考试次数、各学科方面等级高低的选择权交给每个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个性发展提供正确引领和保障。在改革中,教育局成为考试招生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成为指导和帮助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充分参与改革的导演者、推动者。

让利益相关者都成为改革的“明白人”和“主角”,让他们为了维护好、发展好孩子健康成长的自身利益而改革,一场看似艰巨复杂的变革,就可以“化整为零”地转化为所有的学校和教师、学生及家长都来想方设法做成、做好的民心工程了。

现在说起这场变革,有点“胜似闲庭信步”的感觉。其实,当时我们内心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改革方案在事前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提交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在媒体全文发布方案,与所有相关学校签订责任书逐一落实责任等,确保改革政策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在考试成绩、等级公布后以及开始招生录取的前后一段时间,我们还在市教育局和学校组建了若干个咨询答疑和应急处置小组,随时准备释疑解惑并应对可能发生的上访等事件。

说来也怪,在我们直接负责市区中考改革的当年,一直到了新生都人学了,市教育局也没有接到过一个投诉、举报甚至是质疑的电话。平稳得真是有点可怕,我们担心会不会在酝酿发生更大的事情,结果半个多月过去了,什么都没发生。这么大的变革,为什么社会一点激烈的反应都没有?事后我们专门安排走访了部分考生、家长和教师,结果他们的反应更是出人预料。比如,有的家长就直言不讳地讲:“你们早就该这么做了,你看现在的教育都把我们的孩子折腾成啥样了?”

由此我们也深切感受到,其实人民群众是最拥护和支持改革的,真正保守的是我们教育本身。有些地方的中考改革之所以推进不下去,甚至苦撑着搞了几年不得不退回去,问题可能就出在没有始终从人才培养方式变革的角度推进改革,没有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方式变革这个核心开展工作,还是就招生论招生;没有勇于简政放权,支持保障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积极主动参与到改革中来,让他们成为改革的主角和促进派,而是相反,还是事事都由教育局招生部门说了算,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只能被动接受录取结果。一场涉及万千人切身利益而且是重大利益的中考改革,完全成了教育局的事情,甚至教育局少数几个人的事情,结果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让学生、学校、教师和家长都成为改革的受益者

“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中考制度设计,较好地遵循了招生考试制度主动适应和服务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规律,有利于克服长期以来难以克服的“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让学生、学校、教师和家长都成为改革的受益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好处和便利。这是潍坊中考改革能够始终得到百万师生及家长支持的根本原因所在。

比如,中考改革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是,变学科成绩的百分制表达方式为五个等级。相差三分五分,甚至十分八分,可能都是一个等级。这看似不合理、不公平,但只要上过学的人都知道,这却最能说明一个人的真实状况,比百分制更能公平、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学业状况。因为这次你多考了几分,他少考了几分,下次他又比你多考几分,都很正常,说明你们的学习情况大致相当,都是在一个层次水平上,根本说明不了你和他谁比谁更强。

所以,实行等级制可以让许多学生不用再“极端追求”3分5分。其实,我们的许多孩子往往累就累在这3分5分的极端追求上,而且也是让许多孩子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发展个性特长的制约因素所在。

记得,有位校长就曾深有感慨地讲过发生在她儿子身上的故事。当年这位校长的儿子进入初三,为更好地迎接中考,她和孩子的爸爸都希望孩子利用节假日报个数学兴趣班,但孩子坚决不报。为什么呢?孩子说,数学中考已完全有把握考A等,没有必要再补习,而且以后又不想做这方面的研究,希望利用空余时间多打打球锻炼锻炼,还有利于提高体育的中考成绩。最后,他们觉得孩子的想法有道理,也就尊重了孩子的意见。应当说,像他们这样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再极端追求分数的情况,已经越来越普遍了。特别是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所作的两次大样本检测以及山东省教育厅最近几年连续开展的中小学课业负担调查来看,潍坊中小学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都是最轻的,足以印证这一深刻的变化。

实行等级制还克服了百分制下用各个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一个学生一个总分、一个名次的弊端。在名次面前,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失败者,没有成就感。实行等级制,考核多少学科和方面,就从多少个维度来评价。过去用一个总分评价,现在是从十几个维度评价每一个学生,不仅谁是什么名次找不到了,而且让总分掩盖下的每个学生各个方面的优势都彰显出来,让许多学生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自尊与自信。

成长比成绩更重要。对于未成年的初中学生而言,等级评价更具有教育学上的意义和价值。应当说,这也是绝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等级表达的道理所在。

中考是关系孩子和家庭切身利益的大事。如何才能为每个孩子尽可能多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尽可能多获得公平对待的机会,最大限度减少“级差划分临近点”可能产生的不公平问题,始终是制度创建的着力点。所以,中考改革把多次考试确立为一个重要制度安排,着力改变“一考定终身”带来的不公平问题,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可以自主选择的一次、两次甚至是三次考试的机会,一次不理想允许再考一次,以最好的一次成绩作为录取依据,为发挥失常的情况再加一道保险。

而且,多次考试还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自主发展、个性发展的可能。有的学生如果觉得自己在某些学科已经达到较好水平,就可以选择提前一年甚至两年参加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理想,就可以作为中考成绩使用,从而节省出大量时间用于发展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这对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此外,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评价选拔方式变革,也使得“分分计较”变得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录取由过去只依据一个总分划线,变为了现在从十几个方面全面衡量每一个学生,不要说一分几分决定不了录取结果,就是一两个学科的等级略有失常可能都影响不了进退格局,而且学生除了可以依据等级参加录取外,还可以参加特长生录取以及初中学校老师给予的推荐生录取;对于所谓的偏才、怪才,他们还可以向高中学校提出申请,参加特殊才能展示录取。

所有这些改革举措,都在向学生和家长共同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就是我们的改革都是为了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让招生考试录取更加适合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这意味着,从教育部门到学校都要比过去付出更多,比如过去按分数排名,可能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的录取工作,现在每个高中学校也许都要忙碌几个工作日,要逐个学生、逐个科目地进行分析比对;初中综合素质评价更是艰巨复杂,几乎天天都要记录每个学生的成长变化,等等。但是,也正是靠着这些付出,才让我们的教育生态变得如此的不同和优化。

潍坊从不回避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丰富和完善改革方案

潍坊中考改革的第三个鲜明特点是,持续不断地在深化,是积小胜为大胜,从不回避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几乎年年都在基于问题、基于价值追求,不断地去丰富和完善。回首改革历程,潍坊中考今天的格局已经变得与10年前的起始状态几乎完全不同了。

比如,社会最担心和关注的综合素质评价,10年来就先后经历了10余次的调整与变化,在反复不断的探索中,才形成了评价结果与主要的文化课学科等值对待,并纳入中考录取的崭新局面。

2004年,在潍坊市所辖高密市开始中考改革试点,当年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将初中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10分纳入中考。

2005年,在奎文、潍城、高新、经济、高密5个县市区试点,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中考,并首次提出与高中录取“硬挂钩”。由初中評价,高中招生学校再根据学生的标志性成果进行再认定。在学生考试成绩等级一样的情况下,优先录用综合素质评价等级高的学生,实际上是“硬参考”。

2008年,在总结全市推进中考改革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综合素质评价的程序和要求,规范了高中学校认定及结果的使用;明确规定要将综合素质认定等级与高中招生录取“硬挂钩”,与语、数、英三门学科等级等值对待。

2009年,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高中招生录取,并与语数英学科等值对待,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硬挂钩”。

2010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通知》,要求健全学生成长档案,推行“学期评价”和“毕业评价”结果备案制度;进一步加强对普通高中学校综合素质认定工作的监管。

2011年,我们组织专家深入学校专题调研发现:由于实行“初中学校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高中招生学校根据标志性成果认定”的体制,致使部分学生、家长和初中学校出现重标志性成果、轻评价过程的问题,不利于初中学校加强学生管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于是在2012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深化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规定从2013年开始,改变综合素质评价认定办法,将初中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直接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依据,不再由高中学校重新认定;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进”的原则,在市区学校先行试点。

2013年,除潍坊市区外,进一步在昌乐、临朐、青州、安丘4个县市扩大试点范围,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认定权由高中认定改为由初中学校进行认定。

2014年,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权全部下放给初中学校,全面规范初中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方法等,推进评价工作的信息化,建立一系列保障公平的措施和制度。

除综合素质评价外,潍坊中考改革的其他方面,包括多次考试、等级表达以及多元录取等的每一个方面,在实践探索中都无一例外地经历了逐步深化、完善的过程,都是基于问题解决,坚持试点先行,不断扩大试点探索,不断总结试点经验,然后才逐步在全市全面推行。

中考改革也同其他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一样,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都应处于不断基于问题,主动去创新、丰富和完善之中。

改革永远在路上。勇于积极主动地面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回避、不退缩,这才是最值得改革者们认真对待和汲取的。

猜你喜欢
潍坊中考素质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马可·波罗与潍坊风筝
809名实习师生乘“定制”专列回家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中考“三数”大扫描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风筝之都潍坊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
潍坊和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