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般的善良教育该继续吗?

2016-07-10 10:46刘堂刚
人民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善者内心道德

刘堂刚

我们都有这样的社会经验:在很多场合下,缺德者强,心善者弱;恶孩子强,善孩子弱,那么——

历代教师都有一个劝善的责任,今天也一样,我们要让孩子们更有同情心,更能关爱弱者,要学会宽容待人,要诚实守信、为人友善、尊老爱幼,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条件下甚至还提倡见义勇为……

但很多时候,每当我站在教室里想说一些道德上的事的时候,内心也常常会有一种犹豫,发生在身边的或新闻中的一起起利用人性的善良来勒索讹诈、欺骗谋利的事件,似乎都在告诫着我,不要让孩子们太善良了,这是在害他们。

比如,教女儿要礼让,可开车总被加塞,让了一次,索性你就根本别想再走了;教女儿要与别人分享却常遭遇到他人的不分享,甚至还被他人视作理所当然;教女儿助人却连续被骗手机……新闻中的各种负能量的报道,更是让我对劝善这种事充满了矛盾。比如,四川的3个孩子扶起一位摔倒的老人,想必是家长或老师教育得好,让这3个娃娃有颗金子般的心。可到头来却被老人死死咬住,要求赔偿2万多元的巨额医疗费……这分明是对善良的当头一棒,一定会动摇那几个孩子心中善良的价值观。报道中没说,但我担心,这些孩子会不会埋怨自己的家长或老师:为什么要教育自己多管闲事?!这件事还好,因为有证人,最终公安机关还给了孩子们一个公道,挽救了三颗善良的心,但谁又能保证每个善行都会有证人或监控在场?

……

我们都有这样的社会经验:在很多场合下,缺德者强,心善者弱;恶孩子强,善孩子弱。“缺德者”可以阴险狡诈,挖空心思钻人性和法律的空子,而内心没有良心负担,做事常常可以无所顾忌;“心善者”淳朴憨厚,凭一颗善心待人处事,不太设防,做事会为他人着想,心理负担则会很重。频频曝出的校园欺凌事件,正好能很形象地说明这种现象。比如,广东惠州一中學两名女生欺凌同室的一名同学,用勺子捅入室友的身体,手段极为残忍,她们之所以敢这么做,因为她们心里有一件有恃无恐的事:“我是未成年人,打人就是白打,报告老师、报警,顶多就是批评教育,这又奈我何,接下来,我就会更严厉地报复你……”这个例子中,“恶”的一方做事底线如此之低,道德感完全没有,无所顾忌;而没有这些恶念的孩子则很少会有这种底线思维,顾忌很多,内心充满恐惧,部分孩子或许连反抗的念头都没有,甚至有些连告诉老师或报警的勇气也没有,这时,善就等同弱,两类人之间的博弈,无疑行善之人多数情况下都是占下风的。

所以,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更多地为弱者、善者撑腰,应该对恶者、不善者进行遏制,即俗话说的“不让老实人吃亏”,这也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功能,否则谁还敢、谁还愿怀善心、为善举?可惜的是,在很多领域,当前的社会风气还不是那么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认识流行,对做善事的人没有太多的关怀和理解,让很多善良的人吃了亏。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对劝善感到犹豫的原因。

其实,还要说明的是,在今天的社会那些由衷的恶人、完全的自私者还是极少数的,但整个社会的道德生态遵从木桶原则: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总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因为有一些道德低下、自私自利的人,有一批借大家的善良行骗的人,人与人之间难以开放心扉、相互信任,许多人不敢放心为善。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我们的一切劝善工作都还要有一个前提,让孩子们安全且不能太吃亏:孩子们,你们要善良,但你们更要多一些心眼,注意防骗;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但有的时候也要强硬,不能让自己吃亏,至少不能让自己受伤害;你们与人为善是绝对正确的,但你们的行为换不来别人的友善时也不要太在意……如果不这样,我们对孩子进行童话般的善良教育,就会让他们成为下一个“牺牲品”,在社会上四处碰壁,到头来他们会怀疑我们教的所有的做人道理。

我们或许还可以这么说:所谓的吃亏,可以辩证地看,有些亏吃了,长远来讲,也可能是一种福气;同样,一个善良憨厚的人和一个爱斤斤计较的人,长远来讲,大家也更愿意接受前者。但这种教育也是有问题的,善良应该成为一个人的本性,它不应该是一个人获得更大利益的一种迂回手段或伎俩,那样的善就成了一种典型的伪善,这会教出很多口是心非的问题孩子。因此,从这些角度上讲,我们的善良教育也不应该太功利,还应该像童话一样纯净。

这样说来,劝善的确是个非常讲究分寸的工作,给孩子们一颗善良的心,以同情和爱为基础的善良,同时要让这颗心能够抵挡很多风雨。但无论如何,让人变得更美好更善良都是教育的任务,我们教师不做,社会和国家的未来堪忧。

猜你喜欢
善者内心道德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 第11章 良知未泯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论语》节选
道德
内心不能碰的按钮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一块生锈的铁
拥有强大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