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思品课教学“活”起来

2016-07-08 12:59卢燕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以生为本

卢燕

摘 要: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如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做到: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转变学习方式,打造生活化课堂;创设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践行;创新教学设计,追求高效课堂;培养教学机智,促进精彩的课堂生成。

关键词:课程目标;以生为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精彩的课堂生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B-0071-02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主体,共同推动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发展,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自治区思想品德学科带头人,如何使让课堂散发出无限魅力,从而激活思想品德课堂,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呢?现结合《感悟青春》一课,谈谈笔者拙见:

一、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教师要仔细研读课标,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综合性和德育性,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把握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方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的法规性文件,教师要对课标中课程性质、课程设计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学科特点、教学和评价建议及教学内容要求全面深刻解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方向明确、思路清晰。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维教学目标不是彼此分离的三大块,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感悟青春》一课教学目标的设计中,笔者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以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和自己的经验、感受,对于一些青春困惑有正确的认识”为载体,用过程与方法,即能力目标“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讨论,提高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为主线,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自己的感受,交流分享青春的内涵,体验青春的幸福,珍惜美好的青春”贯穿整节课始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有机统一,落实了教学目标,避免了教学目标的虚化。

二、转变学习方式,打造生活化课堂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三个基本理念”(即: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准确定位教师角色,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自始至终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学《感悟青春》一课时,教师的做法如下:1.选择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课程与教学论》一书认为: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根据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课程内容的特点,对各种教学方法做出取舍和搭配,以形成一个教学方法体系或结构的过程。笔者通过创设师生QQ聊天情境和充满青春气息的校园活动情境、观察一组人生不同阶段的生活图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讨论交流、情境分析、合作分享等活动,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学生参与度高。

2.各抒己见和讨论探究两个模块的设计在学生进入学习的疲劳状态之际再掀高潮,将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引向深入,学生表现非常活跃,他们对青春内涵的感悟畅想丰富多彩、绚丽辉煌。

3.引领、点拨及时、恰到好处,可以概括为“准、巧、好”。准:点拨的时机把握准确。在学生迷茫困惑时,在学生学习出现障碍或误入歧途时进行点拨,如学生对男女同学交往话题的讨论,笔者及时矫正了学生的片面观点;巧:引导点拨巧妙,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难为易;好:指点拨前后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发生明显变化,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三、创设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践行

陶行知先生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科特色,体现思想品德学科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注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生活这一课程资源的开发,注重培养思想品德学科的两种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教学的出发点要从“教师教什么”转变为“学生成长需要什么”,着力将抽象的教材内容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在课程理论发展史上,不论主张“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的学者,还是主张“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的学者都认为,所有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只有经过学习者的主动选择并转换为学习者人格发展的需求,才有意义,因此,教师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和愿望,让学生借助直观的感性材料,通过体验和感悟、思考和辨析、认识和归纳,最终形成理性认识。在《感悟青春》一课中,如《青春圆舞曲》、QQ聊天情境、校园生活场景、相关图片等内容的呈现以及讨论探究模块的设计,都增强了对青春内涵的体验、感悟、理解,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实现了书本知识、现实生活、学生成长的内在结合,学生们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认识转化为行为,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让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

四、创新教学设计,追求高效课堂

教师要锤炼教学基本功、掌握娴熟的教学技艺、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做出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一切教学环节和活动的设计都要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在课堂教学中做到: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不受教材的限制,依据课标,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开发、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研究教材,领会编者的编排意图,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敢于打破教材的呈现顺序,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才能做到对教材的整合、重组、活化、拓展、提升,创造性运用教材进行教学。在《感悟青春》一课中,笔者把零散的、无关的几个事例用主题情境方式连接起来,赋予了事例生活气息,灵动而有吸引力,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学习。对青春内涵的解读采用一波三折的主题式设计,加深了对这一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

2.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设计。教师应树立融合、开发、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使之为教学服务。《感悟青春》整节课紧紧围绕“感悟青春内涵”这一主题安排学生活动和教学程序,选择少而精得教学资源,构建思路清晰、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形散而魂不散,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中化解了重难点,学生学的轻松愉悦,自然流畅,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对“青春”会有全面而深刻的解读。

3.布鲁诺曾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提问既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因此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把大问题转化为小问题,由易到难,步步深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坚持“五性”,即问题的适度性、生活性、思维性、趣味性、主体性优化问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引人入胜,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五、培养教学机智,有精彩的课堂生成

1.三维目标达成度要高,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体现以生为本,打造生本课堂,学生是为了学而听,为了学而参与,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

2.从学生状态看,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高,自始至终精神饱满;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思考,自始至终处于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3.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一书指出:课堂教学机智是一种教学能力,实际上也是一种巧妙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教学技巧和教师必备的教学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师生之间既有对话的形式,又有实质性的交流,教师要敏锐捕捉,及时吸纳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教师不强制、不灌输、不代替学生感知、分析、思考,而要鼓励学生展示才华,发展个性品质。在《感悟青春》这节课上,学生对青春内涵的理解准确到位,他们对青春内涵的解读超出老师的想象,有的观点新颖独到,有的深刻全面,有的超越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在其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发挥潜能、深入挖掘,充分用好从学生那里产生的课堂生成性资源。

4.加强学习,实现专业成长。通过平时的业务学习、听课、评课、集体备课、学科教研、外出学习等活动,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现专业成长,提高业务素质,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徐顺姬.拓展——让思品课流光溢彩[J].科技展望,2016,(15).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以生为本
走向学科育人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初探
浅议以能力为重的高职课程教学设计
以生为本视野下小学班主任管理的有效措施
高中数学《统计》浅析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