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峰
摘 要:探究学习是学生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能综合已有的知识经验,由现象入手,展开猜测、操作、实验等活动,从而挖掘出深层次的数学本质规律,推进知识内化,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升课堂探究质量。
关键词:探究学习;探究欲望;主动参与;广度参与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B-0034-01探究学习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个体发展为主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的信息来源更广泛、学习的过程更自然、学习经历更丰富,收获必然增多。但是在教学中,限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探究能力,有时候教师放不开手脚,导致一些课堂探究浮于表面,缺乏足够的挖掘。为此,我们应该为学生的探究做足够的准备和铺垫,从根源上抓住学生的“神经”,使他们的课堂探究富有成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有意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导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提供富有探究意义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探究心理,急于揭开覆盖在知识上的面纱,这对于学生的探究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怎样滚得远》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光头强和森林里的动物们打赌,如果动物们能够在半天之内将山上砍伐的50根木头运到山下合适的地方,那么光头强将停止砍伐树木。可是时间过半了,熊大和熊二已经累得气喘吁吁,才运送了十几根木头,这该怎么办呢?在这样的问题下,学生们各抒己见,最终得出可以滚下来的共识。如何将木头滚得更远,能够在山下的运送中更省力成为摆在学生面前的问题。结合生活经验,学生提出要保持滚的途中尽量平整,要从斜度较大的地方滚下来,以及可以在出发时用力推一下等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提出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研究怎样在木板上让珠子滚得更远,学生的兴趣高涨。之后的设计表格、观察、测量等活动就水到渠成了。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储存的生活经验被调动起来,而且情境中的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情绪,让他们急于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的状态下,学生的探究欲望是强烈的,探究效果自然显著。
二、引导有层次的探究,促进学生的广度参与
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在探究中,如果只是少数学生唱主角,其余学生作为旁观者和见证者,那么探究质量会大打折扣。所以在学生的探究中,我们要给予适度的关注和引导,设计不同层次的探究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例如,在《钉子板上的多边形》的教学中,因为与多边形的面积有关的因素有两个: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和内部的钉子数。一些学生在综合考虑两种因素的时候会纠缠不清,所以在探究中我先引导学生确定其中一个因素。学生提出从内部没有钉子的图形入手,这样他们通过画图、计算、数钉子等活动发现了图形的面积与边上的钉子数的关系。在这样的基础上,我放手让学生探究多边形内部有一个钉子的、两个钉子的、三个钉子的……学生的探究相对轻松,思路更加清晰。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究,他们成功找到了“s=n÷2+a-1”的规律,对于规律的来龙去脉有很深的了解。
值得指出的是,在探索图形内部没有钉子的情况时,大部分学生选择长方形,所以他们发现只要用钉子数n除以2就得到一条边上的钉子数,再减1就得出长方形的长,因为长方形内部没有钉子,所以宽为1,这对于理解长方形的面积有不小的帮助。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的探究是步步深入,逐步上升的。因为首先固定其中一个因素降低了探究的难度,所以学生都能游刃有余地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样就调动了所有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究中来。之后再综合多边形边上和内部的钉子数探寻其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发现就有了基础,探究能力更强的学生还有了更多。
三、组织有质量的交流,造就学生的深度参与
探究学习与合作交流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学生的探究过程是完全独立的,那么这样的探究就失去了多元性、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教学中,我们要组织高质量的交流,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推进探究的深入。
例如,张齐华老师执教的《确定位置》一课,先创设一个搜救故障船只的情境,然后请学生以灯塔的位置为中心确定图中船只的位置,在学生利用简单平面图和手中的直尺和量角器等工具描述船只的具体位置后,张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用自己的方法描述船只的位置,说明自己确定位置的过程和依据,引导其余学生相互评价、补充和质疑。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在一个个追问中将确定位置的方法完善起来,对于别人的做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将确定位置的方法优化,提升了探究的质量。可以说这样的交流对于探究学习是一个必要的有益的补充,造就了学生的深度参与和深度理解。
总之,教师要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探究平台,提升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和程度,让学生的探究落到实处、起到作用。
参考文献:
[1]岳欣云.小学数学探究教学中的哲学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2,(9).
[2]吴慧伶.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J].科教文汇,2009,(4).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6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