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建军
摘要:移动互联网带给高职学生的不仅是方便、快捷,更是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巨大影响。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与广泛运用,为高职院校创新学生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提供了选择机遇,同时也给高职院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只有充分认识移动互联网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双重作用,转变学生工作理念,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优势,不断创新学生工作的载体、内容与方法,才能提高学生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最终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根本任务。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机遇与挑战;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4C-0056-05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讯和传统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产物。它集成了传统互联网信息海量、空间开放和搜索便捷,以及移动通讯灵活、便携、即时、私密等优势,已经完全融入社会生活,推动着社会发展与进步。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学生群体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总体网民的25.2%[1]。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以“90后”为主要群体,是移动互联网使用的主力军。白天“低头族”、熄灯“萤火虫”,作为互联网世界的“原住居民”,高职学生在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上都有着天然的、原始的网络印记。移动互联网契合了青年学生追求新鲜事物,自我表达、自我成就的需要,是一种不可阻挡、不可逆转的世界进步潮流。移动互联网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优化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形成了新的挑战。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根本任务的实现,高职院校必须占领移动互联网教育阵地,积极应对、趋利避害。创新学生工作思路、方式方法,提高高职院校育人能力与水平,则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一、移动互联网对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新挑战
目前,移动互联网已悄无声息地融入高职院校校园生活,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同时也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校园建设等方面带来困惑和难题。
(一)德育目标达成度受到削弱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没有国界的虚拟世界,便捷性、开放性促进了全世界先进文化的传播,虚拟性、隐蔽性又使得网络成为有害信息的孳生地和传播地。移动互联网也是西方国家凭借其技术领先优势,主导网络话语权,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等方面渗透影响的新型媒介和工具,具有内容丰富、传播迅速、影响广泛、价值多元和规范薄弱等特征。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活跃、崇尚自由、积极主动,对于国际国内最前沿、敏感的信息有着本能的追求。高职学生在自由传播和接受信息的互动中,由于阅历和知识储备不足,面对海量的碎片化的信息选择时,理性思考明显缺乏。部分学生欠缺对信息的鉴别力、判断力以及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长期接触有害信息使得他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发生扭曲和错位,导致核心价值取向紊乱、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辨别是非能力弱化、集体观念缺失、认知和行动脱节等现实问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的高职学生,重知识轻信仰、重个人轻集体、重享乐轻奉献的倾向日渐突出,明显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
(二)大学生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伴随智能手机、超高速无线网络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完善,“低头族”“拇指族”在高职院校学生中成为普遍现象。相比台式电脑,手机上网几乎不受时空的限制,使用更加便利、隐蔽。高职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智慧和情感,过度或不恰当地应用移动互联网,从而引发手机依赖症问题,对其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甚至陷入痛苦的深渊而无法自拔。“人机交流”取代“人际交流”,长期缺少与现实世界的沟通与交流,直接导致学生道德情感冷漠,人际距离疏远,人际关系淡化,甚至逃避现实社会交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虚拟和现实世界的差异与冲突,人与人的沟通和交往完全依赖网络,容易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孤僻、苦闷、焦虑、压抑、紧张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移动互联网色情暴力、欺诈等各式各样的有毒有害信息,影响高职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大学生长期在伦理、道德、价值、信仰等方面受到精神污染,容易造成他们心灵扭曲,进而导致人格畸变。“拇指文化”大行其道,学生缺少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长期低头造成颈肩疾患,身体素质明显下降。
(三)校园教育者权威受到挑战
管理者一旦丧失了舆论影响力的主导权,会处于一种劣势,一种失语的危险状态,其权威性和信任度就会受到挑战[2]。传统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师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容易树立教育者威信;在教育过程中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从而有利于工作的开展。移动互联网彻底打破了信息层层分级传达的方式,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平等交流和传播,呈现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确定走向不确定、由集中走向分散的特征。移动互联网的网状结构优于传统的金字塔结构,让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广度大大增加。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和自由:一方面,学生和老师能够同步获取教育资源,学生甚至可能知道得更早、更多;另一方面,学生不再只是简单的信息接受者,也有可能是信息的传播者。移动互联网彻底摧毁了大学的“围墙”,高职院校教师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时间、数量上已不占明显优势,从而使教育者失去了正面引导、诠释、传播的优势地位。大量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冲击着教师的权威观点,学生对正向信息的怀疑和不屑导致教育者的工作难度增大。
(四)舆情监管有效性受到冲击
高校网络舆情是以大学生为主要群体,通过互联网对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及其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综合,它是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和风向标。[3]移动互联网是一种强调个体的媒介,允许每个人匿名、隐蔽存在,加上没有“他人在场”的压力,网民可以在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状态下扮演理想的“真实自我”。由于网络空间缺少传统社会的法律、道德、人际、舆论的强约束,导致网民行为的随意性,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状况下人性中假、丑、恶的一面会被放大。“90后”大学生倡导个性、追求自我,敢于挑战权威、批判现实,对老师要求和学校规定敢于质疑。自媒体出现后,网络舆论场进入了“大众麦克风”时代,公众的“话语权”得到空前的普及,助推了高职学生自我意识放大、自由意识凸显。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观点、表达思想、诉求利益,坏事快速传千里,好事也会出远门,无事还会乱生非,高职院校舆情管控难度加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学生往往成为“现场直播者”,问题会通过网络被迅速扩散、演化,学校舆论主导权受到极大干扰。endprint
二、移动互联网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带来机遇
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先进的、革命的科学技术,实现了信息、知识、技术等资源的最低成本集聚和最大化利用,以及需求与供给的最便捷对接。美国阿尔温·托夫勒说过,“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世界。”移动互联网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创新创优,提供了新的渠道,开辟了新的空间。
(一)便捷性:教育引领更易实践
凭借强大的软硬件整合能力,移动互联网有效解决了信息沟通的鸿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移动互联网克服了传统社会交往中时间、空间的限制,快捷高效的数据处理、数据传输能力,点对点和点对面的信息交互方式,“碎片化”时间利用,能够增强人际沟通效果。移动互联网改变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作为具有时尚消费观念的社会群体,他们对移动互联网的接受和选择自然最快也最彻底,喜欢以QQ、微信等移动互联网应用实现人际的交往与互动,习惯在空间、朋友圈、贴吧、微博上发表评论、撰写心得、展示感悟。学生在移动互联网空间中展示的状态,为学生工作者及时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提供了帮助。教师通过评论与回复功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正面引导,确保学生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及时解决,从而提高工作的时效性、精准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跨越时空、随时随地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个人发展需求,移动互联网提供了方便,提升了工作效率。
(二)平等性:教育对象更易配合
对于高职院校“90后”大学生而言,移动互联网是自由、平等的世界,是没有等级、贵贱和歧视的世外桃源。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他们反对论资排辈,坚持网民都是平等的“小伙伴”。基于传统的教育理念,老师一般充当教育的主导者,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在教师面前,高职院校多数学生表现出一种敬畏心态,难以敞开心扉、倾吐心声,难以有效表达所思所想、所求所需。移动互联网摒弃传统的同心圆模式,相对隐秘和宽松的环境,能够满足高职学生在民主、自由、平等的环境中展现自己个性的心理需求,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在平等交流、协商对话中赋予学生话语权,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为胆怯、敏感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了求助渠道。在教育过程中,管理者由传统的主导者、权威者转化成引导者、参与者,学生由被动的教育客体转化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育人体系之中,可以增强师生双方的信任,切实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成效。
(三)交互性:朋辈教育更易体验
移动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和自由互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参与社会事务的途径和方式。网缘成为继血缘、业缘、地缘之后的新型人际关系。网络社群一般在兴趣爱好、专业领域、人生经历、文化背景、职业期望等方面具有同质性,网友能够通过“朋友的朋友”扩展自己的社交圈。“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自主自信、个性鲜明、乐于表现,希望主动参与到和他们相关的一切事物中,重视自我感受、个性发挥。他们渴望成为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喜欢将自己的想法以最时尚、最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学习知识技能、交流经验、表达意愿、参与活动、分享心得。信息资源的互惠互利,不仅降低沟通成本,还能创造文化价值。在双方或多方互动交流中,信息伴随发布、讨论、评判的过程得到分享,也会在受众参与中发生裂变。不同观点、意见和冲突促使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自省,主动探究与分析,正确观点更容易获得认同和内化,实现了更高层次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
(四)开放性:教育资源更易利用
移动互联网赋予了全世界网民传播信息、表达观点的平等权利,打破了地域、交通、传媒等诸多限制,实现了传统社会中各个群体的相互沟通,加深了不同地域、民族、背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各种文化之间的传播与共享,思想火花的碰撞又促进了新文化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不仅使教育内容变得海量、直观、生动,而且使得传播形态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时空变为超时空。[4]与传统的学习、信息获取手段相比,移动互联网更具有感染力、吸引力。声影兼备、图文并茂使信息更具有可信性和传播性,更容易激发学生情绪上的“敏感点”与“兴奋点”。当代大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的信息已经远远超过课堂习得,丰富的信息也让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眼光更加开放。[5]移动互联网作为全方位、无边界的新型育人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研究、休闲娱乐、交流感情等诸多便利,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弥补自身不足,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学生工作新范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机遇,也形成了挑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必须突破思维定式、克服路径依赖、创新工作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开展好工作,使移动互联网成为学生工作的重要阵地和得力工具。
(一)突出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模式以“群”为单位,兼顾个体;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工作以“个”为单元、兼顾群体。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面临的任务更多、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经验型的学生工作观念和以显性教育、刚性管理为主的方法,越来越难以适应教育发展需求与学生发展需要。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必须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赋予他们权利、需要、尊严、人格的充分尊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思想水平、接受能力,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优势进行育人机制创新实践。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应当由“事”为中心向“人”为中心转变,由“保姆式管理”向“参与式管理”转变。学生工作者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信赖学生、包容学生,贴近学生的需要、情感和实际地开展工作,才能获得学生支持。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更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二)明确主要任务:搭建平台,创新载体endprint
移动互联网是唯一能够整合各种沟通模式和交流内容的介质,也是高职院校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服务管理的重要工具。高职院校信息平台主要有校园网、官方微博和微信、校园贴吧、校园APP、QQ群等,层次主要包括学校、院系、社团组织、师生个体几类。这些具有信息发布、沟通交流、宣传引领、舆情疏导、服务支持等功能的平台,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和引导方面发挥了较好作用,保障了学生对校园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移动互联网时代,连接造就价值,信任才有生命。高职院校必须利用学生对校园的人、事、物、景高度敏感的特点,结合当代学生的网络表达方式和接受习惯,将新媒体打造成“心媒体”才能获得学生支持、增强用户黏性。平台重构及载体优化必须围绕学生工作内容、方式和流程等方面的要求,强调教育性、实用性的同时需兼顾娱乐性和时尚性。
(三)构建有效路径:线上互动,线下交流
“育人”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强调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借助移动互联网,学生工作者按照思想健康性、题材多样性、内容层次性、方式渗透性等要求,变单向说教为双向交流互动,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融和契合,有利于高职院校“交互参与”育人机制的有效构建。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建立一个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用青年人的话说青年人的事,合理利用学生的态度和反应,变直接教育为隐性渗透,可以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实行“因材施教”,教育效果能够大幅提升。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无法取代现实人际交流,过分依赖技术手段必将弱化学生工作效果。网络世界中的虚拟生活源于现实社会的真实体验。只有在实践中处理好虚拟性和现实性的关系,才有可能不断地把符合客观规律的思想变为现实。[6]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必须处理好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统一,及时关注、引导学生线下行为。
(四)强化关键措施:整合资源,强化保障
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和根本出发点。不能及时主动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就会丧失发展的重要机遇。受传统工作观念、教育载体和育人环境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职能部门及二级院系往往各管其事,相互缺乏协作。随着学生工作范围日益泛化、内容不断丰富、要求逐步提升,高职院校“大学工”体系和方略急需得到确立与强化。移动互联网有助于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能够实现学生工作效能的最大化。高职院校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育人工作:一是要做好顶层设计,融合校内和校外资源及优势,分层分类分步加以实施;二是要构建专门工作机构及骨干人才队伍,在师生中培养具有核心价值观念的校园“意见领袖”,掌握信息引导权;三是要优化和完善网络育人绩效评价制度,以评促建、以评促优,调动各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是围绕学生、针对学生并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特定工作,与课堂教育共同肩负着学生的培养、发展重任。移动互联网丰富了学生工作的资源和内容,促进了手段和模式的现代化,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才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601/P020160122469130059846.pdf,[2016-01-22].
[2]于永清,朱丽华.浅析新媒体时代的教育管理者困境与对策[J].智富时代,2015(3).
[3]王兴国.人文关怀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
[4]熊龙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5]阮俊华.互联网思维与育人机制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5(3).
[6]鲍宗豪.数字化与人文精神[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责任编辑:曹鸿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