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义科,张 韵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 041004)
家庭决策、孝道与农民工家庭养老
——基于夫妻视角的分析
任义科,张韵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041004)
摘要:利用2014年“农村流动人口发展状况”调查数据,基于夫妻视角对现代家庭决策与传统孝道观念行为对农民工家庭养老的影响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农民工夫妻在父母经济支持和日常照料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情感支持方面差异显著。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方面,对丈夫而言,平等的家庭决策和孝道观念是重要因素;对妻子而言,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孝道行为。在日常照料方面,影响因素仅仅体现在家庭决策方面,丈夫表现在现金支配决策方面,妻子表现在子女教育和自己外出打工决策方面。
关键词:农民工;夫妻;家庭决策;孝道;家庭养老
一、文献回顾
家庭养老是区别于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的一种重要养老模式,是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一般认为,家庭养老责任主要由成年子女来担当。事实上,在传统家庭结构中,家庭养老主要是由儿子和儿媳来承担,尤其是儿媳妇是日常照料的主要贡献者[1],家庭养老的基本依据是“孝”道。在西方社会,呈现的是另一种养老模式:父母对子女有抚育义务,而子女对父母却没有赡养义务[2]。虽然西方国家从制度层面也鼓励老人的家庭照料,强调代际支持、互惠交换[3]以及代际团结[4],但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文化不可能真正利于老人。在中国社会,由于人力资本匮乏,农民工面临生存与发展双重压力,其父母的家庭养老面临严峻挑战。
与家庭养老密切相关的是家庭角色及决策权力。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家庭角色主要体现在“长幼有序”和“夫妇有别”。这种伦理秩序和规范强调子女孝敬老人,自然决定了长者在家庭中拥有更多的权力。而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加追求自由与权力平等。妻子不再为“家”负责,而是为“自己”负责,离婚率的不断攀升已经说明了这一点[5]。在农村调查发现,妻子在家庭中的决策权日渐提升[6]。这一变化与家庭现代化理论一脉相承。家庭现代化理论把个人作为起点,试图解释家庭中平等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合理性。但是,这一理论即使在西方,也不断被批评、抛弃和修正。国内学者对于传统与现代的观点能否在家庭层面进行调和也存在质疑[7]。研究发现,掌握家庭实权的妻子对待公婆不会像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那样孝敬[8]。另有研究表明,当妻子照料公婆得到社会认可和家庭肯定时,则会强化她的角色认同[9]。由此可知,不同的妻子家庭角色决定了家庭养老效果。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立身行道的基础。在传统儒家文化体系中,孝敬父母是子女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子女不孝便会失去做人的根基[10]。孝道始于事亲、终于立身。传统文化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立身行道,实现社会和谐,其关键在于教育。因此,“夫妇有别”的分工就是把教育的责任赋予妻子。几代同堂的家庭结构有助于上行上效,实现教育的目的。但是受家庭现代化思想的影响,现在的家庭形式变得极为松散,核心家庭成为独立的亲属单位,这些变化必然导致代际之间凝聚力的削弱和长幼失序[11]。在现代社会,年轻人重视夫妻关系胜过父子关系,女性更多地把自己定位于妻子、母亲的角色,儿媳妇角色的责任感较为淡薄[12]。对农民工而言,随着打工年限的延长以及受现代思想的影响,原有的养老观念逐渐发生了改变。调查结果显示,子女数量越少的农民工越不同意养儿防老[13],这种观念与其说是思想现代,不如说是出于无奈。由于传统文化尤其是孝道教育的缺失,多数老人经常会感到孤独和抑郁[14]。
目前,很少有研究同时关注夫妻权力和孝道对家庭养老的影响,这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空间。
二、数据、变量与方法
(一)数据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4年农村流动人口发展状况的实地调查。此次调查采用配额抽样与便利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在山西、河南、湖北、广东等20多个省调查了春节返乡的农民工,涉及加工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行业。实际发放调查问卷1300份,收回有效问卷1152份,有效回收率为88.6%。本研究要求研究对象已婚且父母①至少有一方健在,剔除不符合条件的样本后,最终纳入分析的样本数为549份。在这些样本中,男性占57.6%。平均年龄为37.4岁。平均打工年限约13年。居住地中部居多,占48.3%,东部和西部较少。农民工及其配偶均一半以上为小学文化程度。7成以上农民工双亲都健在。父母生活来源多数靠自己,占52.8%,靠子女的31.9%。近6成(58.1%)农民工的父母照顾孙子女。过半数(54.8%)农民工在本省打工。56.9%的农民工夫妻一同在外打工;一方打工、一方留守的占30%以上。
(二)变量设置
1.因变量。家庭养老采用经济支持、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来度量。经济支持用一年内为父母提供的以货币计量的经济帮助来测量,该变量为连续变量。情感支持由1年内联系父母的频率来测量,分为6个月1次,3个月1次和1个月1次(参照类)。生活照料主要指帮助父母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如做饭、洗衣、做其他家务、陪父母看病等。然而,对农民工而言,由于居住距离远以及工作的流动性,不可能时时刻刻陪在父母身边进行生活照料,通常情况是回家时才可能对父母提供生活照料。因此,本文采用回家探望频率测量生活照料,探望频率分为1年1次,6个月1次,3个月1次(参照类)。
2.自变量。家庭决策主要用妻子家庭地位来测量。夫妻的家庭决策权主要体现在大事如何决策上,本文从现金支配、孩子教育、投资借钱和妻子外出打工这4个方面来分析家庭决策权在夫妻间的分配和掌握。这4个变量均为3分类变量:自己决策,共同商议决策和由配偶决策(参照类)。
对于孝道,本文考察两个方面:一是农民工对孝道的理解,即孝道观念处于哪一层次;二是农民工的孝道行为,即农民工是否听父母意见。孝道观念采用四分类变量来度量,但由于农民工孝道观念达到养志和养慧层次的较少,最终合并为三分类:养身、养心、养志和养慧(参照类)。孝道行为采用“大事上是否听取父母意见”来度量,回答分为3类,即经常听、偶尔听和不听(参照类)。
除了上述变量之外,回归分析中还控制了性别、年龄、打工年限、户籍地、文化程度、父母健在情况、父母生活来源、父母是否抚养孙辈、流动模式、流动距离等变量。
(三)模型与方法
首先,分析了家庭养老的夫妻差异现状。然后,采用回归模型,分别就丈夫样本、妻子样本分析了家庭决策和孝道观念行为对农民工家庭养老的影响。家庭养老分为经济支持、情感支持和日常照料。因变量为经济支持,并采用OLS模型进行分析,情感支持和日常照料均为定序三分类,故采用Ordinal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每一类模型中,第一列数据表示家庭决策和孝道观念行为对家庭养老的粗效应,第二列数据表示加入控制变量后,家庭决策和孝道观念行为对家庭养老的净效应。
三、分析结果
(一)家庭养老的夫妻差异现状分析
无论是比较分布还是均值,农民工给父母提供的经济支持都没有呈现显著的夫妻差异,见表1。从分布来看,1年给父母经济支持的数额主要集中在2000元以下(41.3%和45.2%),2001~5000元的比例次之,5000元以上的较少。其原因主要是大多数农民工父母有自己的收入和集体或政府补助,只有约3成的父母需要农民工来供养。尽管丈夫比妻子给父母的经济支持高出1000元,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原因可能是经济支持是夫妻相互知情的结果,即是夫妻共同支持的。
表1 经济支持的夫妻差异
对父母的情感支持(电话联系频率)和生活照料(回家探望频率)情况见表2。在电话联系频率方面,夫妻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丈夫电话联系频率集中在1周1次(45.1%)和3个月1次(46.8%),妻子电话联系频率随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递减(49.8%→35.0%→15.2%)。在回家探望方面,3个月、6个月还是1年回家1次,基本持平,没有显著的夫妻差异。
表2 情感支持和生活照料的夫妻差异
(二)家庭养老影响因素的夫妻差异分析
家庭养老经济支持的影响因素分析见表3。数据显示,经济支持具有明显不同的夫妻模式。丈夫模型粗效应显示,在投资借钱家庭决策方面,自己决策和夫妻共同商议决策比妻子决策情况下给父母提供的经济支持更多。在孝道理解方面,与“养志和养慧”相比,认为孝道是“养父母之身”和“养父母之心”的农民工给父母提供的经济支持更少。加入控制变量后,投资借钱决策不再显著,但原先不显著的子女教育决策变得有些显著,意味着夫妻能够共同商议子女教育问题有利于对父母的经济支持。加入控制变量后,孝道理解影响仍然显著,显著程度略有下降。对于妻子模型,只有孝道行为,即是否听父母(公婆)意见显著,加入控制变量后,显著性和影响程度更强。与表1结果不同,表3回归结果表明,夫妻在对父母经济支持方面具有较大差异。
表3 经济支持OLS回归结果
注:1.显著性水平:+p<0.1,*p<0.05,**p<0.01,***p<0.001;2.括号内数字为标准误;3.为节约篇幅,略去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表4、表5同。
情感支持影响因素回归结果见表4。丈夫模型结果显示,虽然共同商议投资借钱和听父母意见影响显著,但加入控制变量后其净效应变为共同商议子女教育和孝道理解(养心)。说明真正影响对父母情感支持的是对子女教育能否达成一致和对孝道的理解。而对于妻子模型,无论粗效应还是净效应,听父母(公婆)意见都显著,换言之,在大事处理上,妻子能够听从父母意见,有助于促进与父母的情感交流。表2和表4结果一致,夫妻对父母情感支持具有明显差异。
表4 情感支持Ordinal回归结果
续表
变量丈夫模型妻子模型粗效应净效应粗效应净效应经常听父母意见1.388(0.475)**0.506(0.599)2.594(0.600)***2.153(0.732)**偶尔听父母意见1.074(0.464)*0.576(0.562)2.031(0.587)***1.373(0.673)*-2LL258.075***353.477***231.298***276.940***样本量284248215168
生活照料影响因素分析见表5。生活照料(回家探望频率)的夫妻差异表现在影响因素,而不是现状(见表2)。无论丈夫模型还是妻子模型,孝道观念和行为对父母生活照料都没有显著影响。丈夫模型的家庭决策影响主要体现在共同商议现金支配,尽管其粗效应不显著。妻子模型的粗效应为现金支配和共同商议子女教育,但净效应则为共同商议子女教育和共同商议妻子打工,前者显著性和影响程度在加入控制变量后变得更强,后者则是从不显著变为显著。也就是说,夫妻在子女教育和妻子外出打工方面达成一致,有利于妻子对父母的生活照料。
表5 生活照料Ordinal回归结果
四、结语
本研究结论表明,农民工家庭养老受到现代家庭决策权力与传统孝道伦理的双重影响。传统家庭代际互惠伦理遭到市场交换伦理冲击,“夫妇有别”的传统分工被现代平等的夫妻权力所约束。研究发现,妻子孝道行为显著促进对公婆的情感支持,并且超过了家庭决策权力的影响,表明传统孝道仍然在发挥作用。同时也发现,夫妻间家庭决策权平等,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赡养父母。这些结论否定了经典的家庭现代化理论,但要说同时验证了发展的家庭现代化理论,即传统与现代并不必然相互冲突,可能为时尚早。因为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农民工在城市还没有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虽然已经有一些农民工父母随迁,但还没有形成主流。而且,以孝为核心的家庭本位主义日渐衰落,“父子有亲”附加了条件,表现在家庭养老效果方面,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夫妻能否在子女教育和妻子外出打工方面达成一致。老人晚年的天伦之乐受到夫妻平权的制约,生活质量受到威胁。如此发展下去,一代一代易形成恶性循环,表现在部分子女少的农民工已经萌生了不同意养儿防老的想法。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核心家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农民工家庭养老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一方面,要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兼顾老人的权益,鼓励就近城镇化或老人随迁;另一方面,要提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传统文化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营造“百善孝为先”的文化氛围,树立正确的夫妻平等观,推动和谐家庭建设。
注释:
①这里的父母指丈夫的父母,即妻子的公婆。
参考文献:
[1]张友琴.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的城乡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1,(4):11-21.
[2]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6-15.
[3]张烨霞,靳小怡,费尔德曼.中国城乡迁移对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7,(3):31-40.
[4]靳小怡,崔烨,郭秋菊.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随迁父母的代际关系——基于代际团结模式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5,(1):50-62.
[5]杨菊华,何炤华.社会转型过程中家庭的变迁与延续[J].人口研究,2014,(2):36-51.
[6]桂华,余练.婚姻市场要价:理解农村婚姻交换现象的一个框架[J].青年研究,2010,(3):4-36.
[7]唐灿.家庭现代化理论及其发展的回顾与评述[J].社会学研究,2010,(3):199-222.
[8]何善军.农村家庭养老出现的新问题及其对策[J].人口与经济,1995,(3):49-52.
[9]袁小波.成年子女照料者角色经历的性别差异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1,(5):75-86.
[10]许琪.子女需求对城市家庭居住方式的影响[J].社会,2013,(3):111-130.
[11]杨菊华,李路路.代际互动与家庭凝聚力——东亚国家和地区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9,(3):26-53.
[12]张一兵.角色期待对夫妻关系的影响[J].妇女研究论丛,1995,(3):40-44.
[13]张航空.流动人口养老观念与养老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调研世界,2013,(1):18-21.
[14]皮海峰,徐永丽.和谐社会视野下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赡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91-94.
(责任编辑赵莉萍)
Family Decision, Filial Piety and Migrant Workers’ Home-based Care for the Aged:A Husband and Wife Perspective
REN Yi-ke,ZHANG Yu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 041004,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2014 rural-urban migrant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s of modern family decision and tradition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of filial piety on home-based care for the aged from husband and wife perspective.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show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conomic support and daily care for the aged between husbands and wives, while the opposite is true in emotional support. The determinants of caring for the aged suggest that, equal family decision and attitudes towards filial piety are important factors for husbands, while behaviors of filial piety are key variables for wives. As for daily care for the aged, family decision is unique factors for both husbands and wives, the former concentrating on cash control decision, and the latter on decision about children education and wives going out to work.
Key words:migrant workers;husband and wife;family decision;filial piety;home-based care for the aged
收稿日期:2016-04-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性别视角下农村流动人口生存与发展的影响机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3BRK01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可持续生计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项目编号:13&ZD044)
作者简介:任义科(1969—),男,山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张韵(1991—),女,山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民工家庭养老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838(2016)04-0043-06
·家庭问题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