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梅(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 江苏 南京 210094)曹炳霞(郑州大学图书馆 河南 郑州 450001)韩 叶(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4)
基于微读书会的阅读推广精读模式实践创新研究*
段 梅(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 江苏 南京 210094)
曹炳霞(郑州大学图书馆 河南 郑州 450001)
韩 叶(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4)
[摘 要]微读书会2.0是因共同的阅读兴趣组成的社群式精读模式阅读团体,实行文本精读、焦点研读、读书观影、文化参观、经验交流等一套阅读推广精读模式。其注意调动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效提升读者的阅读数量和质量,组织形式灵活变化,力求阅读内容的多样性,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微读书会作为一种阅读推广的新模式,能够很好地起到精读、共读、分享、共鸣的作用,应该得到高校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与推广。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微读书会 阅读推广 精读模式
读书自古以来都是人们获取知识、收获技能的重要途径。读书会,指一群喜爱读书的人定期聚集在一起分享、交流、探讨自己读书心得的活动,是一个自由、自发、自主的非正规学习团体。读书会的名称多种多样,如读者俱乐部、沙龙、英语角、研究会、学习小组等。
现代意义上的读书会起源于20世纪初的瑞典,现如今,读书会在欧美已经十分普及。中国在1912年的新文化运动中首次提出读书会一词,之后读书会的发展比较缓慢,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突然有了很大的进步,发展达到高峰[1]。改革开放后,读书会在两岸三地蓬勃发展。
现阶段的读书会有多种存在形式,按照阅读主题来分,有外语、中国古典文学、人际关系等;按照所在平台来分,有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2];按照目的来分,有新知拓展的读书会、思想碰撞的读书会、主题报告的读书会、读写方法探秘的读书会、言语欣赏的读书会等[3];按照主办单位来分,有图书馆读书会、社区读书会、班级读书会等。
目前,随着阅读推广工作被普遍重视,许多高校图书馆及公共图书馆都相继成立读书会。相较于公共图书馆与民间自发组织的读书会而言,高校图书馆组建的精读模式的读书会数量较少、规模小且缺乏系统的组织管理模式。
多数高校图书馆近年来在世界读书日都会组织“读书节”“读者服务月”等大型读者活动,起到了广泛的阅读推广、宣传作用。大型活动通常需要耗费很多财力、人力、物力,使得活动的长效性得不到保障,同时,如果长期不关注对读者个体的阅读质量的提升和阅读兴趣的培养,也容易让大型读者活动仅仅流于表面形式,很难切实达到阅读推广的真正目的。
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很早就开始探索能够培养读者兴趣和提升阅读质量的阅读推广新模式。基于此,从2011年开始,该图书馆开设了一个实体的阅读空间,鼓励全校师生聚集起来,组建沙龙式的阅读活动——微读书会。微读书会,简言之,是一群爱书的发烧友们定期聚集在一起分享、交流、探讨自己读书心得的活动,参与的人数通常控制在一个小规模内,以期达到更有效的精读、交流效果。在组建初期,微读书会1.0开辟了以文本精读为主的活动方式,经过探索与改良之后,微读书会2.0应运而生。区别于“读书节”“读者服务月”等大型读者活动,本文所指的微读书会2.0是因共同的阅读兴趣组成的社群式精读模式阅读团体。经过一年的实践,逐渐摸索出文本精读、焦点研读、读书观影、文化参观、经验交流等一套阅读推广精读模式。此模式操作简便、便于实施,实践证明其对读者阅读质量的提升、阅读兴趣的培养都有明显效果。
3.1 建 立
微读书会2.0建立的基础是分享者与参与者的互动以及图书馆阅读推广团队的正确引导。
从资源上,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丰富的纸质藏书和电子书数据库为微读书会2.0提供了充足的阅读资源;此外,图书馆还为微读书会2.0配备了具有丰富阅读推广经验的资深馆员,为其发展和阅读品质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指导。
从运作上,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牵头组织策划团队,由馆员和大学生组成,共同完成微读书会2.0的组织和策划工作,包括选取图书精读的主题、安排读书任务、制定读书会管理流程等;图书馆引导但不强制干涉读书会活动,大学生读者作为微读书会2.0的主体,自发、自主地参与读书会活动,并在参与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数量与质量。
3.2 前期准备
分享书目主题选定后,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便通过各个渠道进行宣传,同时接受活动报名。所有报名的成员将会在活动开展的1~2周前收到阅读主题、分享书目等信息,需要合理安排自己的阅读时间,以保障在参加活动时至少完成70%的阅读任务。
每期活动由一位读书会成员担任图书分享引导者,引导者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临场表现力,既不能太过“喧宾夺主”,又要避免在举办过程中唱“独角戏”。引导者和策划团队一起搜集读书会相关书目的背景资料、理清图书的主要脉络、分析经由图书可以引发的焦点问题。焦点问题需要提前拟定一部分,并要有层次的递进,由浅及深,由窄到广。
同时,在前期的阅读与准备中,引导者和其他成员通过网络交流平台来讨论焦点问题,简短地交流阅读心得,提出自己的困惑与见解。
3.3 活动组织
(1)文本精读环节
首先,图书分享引导者通过预先准备好的影像资料来介绍图书作者及作品的相关背景;然后,参与成员轮流朗读一部分作品中的文字,可选取最有印象、最值得分享的段落;最后,参与成员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创作历史背景及人物的活动等多方面归纳、梳理作品的脉络。
(2)交流与讨论环节
交流与讨论使得阅读再次升华,通过思想的碰撞,每位参与成员能够对文学作品产生不同角度、更深入的认识。
讨论中每个人都要遵循一定的交流原则[4],以保证所有参与人都能尊重客观事实、重视思维方式与方法论,并且理性、坦诚地交流,而不至陷入争吵与无意义的辩论。在此过程中,引导者应发挥其作用,一方面要保证交流能够有效、有序的进行,另一方面应及时对讨论的问题及各方观点做记录。
3.4 实施状况
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微读书会2.0自成立以来共开展近50多次活动,主题包括知名作家风格讨论、经典作品研读、文学相关的话题热议等,其中部分活动如下页表1所示。
4.1 从读者需求出发,注意调动读者的主观能动性。
读者作为微读书会2.0的主体,是读书会的最终受益者。在微读书会2.0活动中,读者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研读、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地展开交流与讨论。
图书分享引导者在前期阅读准备中查阅很多资料,甚至主动背诵和记忆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力求让自己的分享感受变得丰富精彩,这无疑对分享引导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组织能力都是有效的锻炼;群体式的讨论对于舒缓参与者的学习压力、改善人际关系也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因此,微读书会2.0这一精读模式能够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可以起到共读效果,让读者心灵得到共鸣,不少同学表示,这种阅读模式让自己变得开朗、豁达起来。
4.2 时间与频率安排合理,有效提升了读者阅读数量和质量。
读书会坚持每周举办一次活动(包括寒暑假期)。经过一周的紧张学习,参与者可在周五晚上与同辈的交流中彻底放松,又可预知下周的阅读主题,利用即将到来的周末安排阅读时间,这样合理的时间与频率深受读者的喜爱。参与者每周的阅读时间平均增加了4个小时,每月阅读的图书增加了3~4本。
阅读数量的增加得益于读书会的组织方式,在集体的影响与督促下,读者的阅读时间得以循序渐进地提高;同时读书会推行精读模式,每一本书目经过“阅读—梳理—讨论—延展”之后,阅读质量也会得到明显提高。
4.3 组织形式灵活变化,力求阅读内容的多样性。
微读书会2.0具有多样性、趣味性、灵活性的特点。微读书会2.0传统的形式为“主题精读”,除此之外,“焦点讨论”适合应用于与阅读相关且较有争议性的话题;户外阅读适宜在春秋两季开展,轻松、愉快的阅读主题可极大程度地激发参与者的阅读兴趣;学者讲座是一个拓展和打开思路的好方式,倾听更专业的阅读指导有助于提高阅读的品质。另外,读书观影、书店走读、文化古迹走读、经验交流、游戏竞猜也是读者喜欢的方式。阅读的主题也可以丰富多彩,不拘泥于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因为读书会的参与者来自各个专业,拥有不同的阅读喜好,所以大家可以集思广益,再加上一定的甄选,便可以创造出丰富的阅读主题。
4.4 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阅读的时空广度。
微读书会2.0利用互联网聊天软件申请了专有直播频道,建立了网络语音会议室,不能到现场参加活动的读者可以在同一时间进入网络直播会议室,收听或者发表自己的见解。活动结束后,交流与讨论可以在此平台上延续。此方式扩大了微读书会2.0的影响范围,使其读书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房间、几个人及一小段时间。
(1) 微读书会的小型化特色是其阅读质量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一旦参与人数增多,每位成员的参与度就难以得到保障,阅读与讨论的效率便会因此下降。小众虽然是微读书会的特色,但是不应该拘泥于小众。如果限制人数,就与阅读推广的初衷相违背。因此,微读书会成员增多时,高校图书馆应该及时将微读书会按照兴趣爱好、人数分化为数个小型的微读书会,让各个微读书会既是个体,又是一个有机整体。
表1 微读书会2.0的部分活动开展状况
(2)为保持微读书会的长效性,在组建初始就要制定相应的章程,对所有成员进行管理与约束。在保障阅读氛围及讨论自由又不失方向的前提下,应针对成员的参与频率、阅读完成情况制定规范。例如,北京爱思想读书会通过招募志愿者来实现读书会的长期运营,志愿者工作分为运营、文字等几类,读书会内部又成立了委员会,设立会员的考核制度,保证了读书会的长期稳定发展[5]。“思学社”则推出会员制,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如签订承诺书、整理会员读书喜好与习惯、制定会员参与方式[6]。构建完整的组织架构,制定相应的章程,对所有成员进行管理与约束,能够保障读书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3)高校图书馆可以联合团委、学工处及学生社团,把热爱读书的学生逐级组织起来,形成众多各具特色的微读书会,并设立微读书会总部,在院系设立二级管理机构,班级设立三级管理机构,以扩大微读书会的数量,并且加强各个读书会之间的沟通。同时,鼓励读者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写作,创办用于读书会交流的电子期刊,把每期分享记录下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作欲望。
(4)微读书会应充分应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扩大影响力。大学生对各类多媒体资源兴趣浓厚,对社交网络青睐,所以多媒体网络也是微读书会未来发展需要借助的平台,其可以扩大影响力,方便成员之间交流,并可聘请名师足不出户地进行指点。
微读书会让读者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交流,延伸了学习,辩证了思维,减少了盲区,增加了乐趣,实现了图书的再分享精神。虽然微读书会不是一个大众的产物,但它作为一种阅读推广的新模式,能够很好地起到精读、共读、分享、共鸣的作用,应该得到高校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与推广。
参考文献:
[1]苏全有, 李伊波.民国时期读书会述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5):114-120.
[2]秦 鸿.欧美图书馆读书会经验及其借鉴[J].图书情报工作, 2013(12):88-92,142.
[3]赵飞君.读书会运行的三大特点[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5 (Z1):28-31.
[4]对话守则[EB/OL].[2015-08-18].http://baike.baidu.com/link?url=i2Vgqdy4a5V3fBozyOnMXlJeMMWXgF0Uln3iA3KVKtYZNsWb8TRmlaCRmFWENn1ZC4m5fqBBo7-domgOg4BxSK.
[5]爱思想读书会[EB/OL].[2015-08-10].http://www.douban.com/group/alpent/.
[6]思学社[EB/OL].[2015-08-20].http://site.douban.com/251599/.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A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基于读者需求的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与服务创新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4ATQ002。
[作者简介]
段 梅 女,1969年生,硕士,现工作于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已发表论文数十篇。
曹炳霞 女,1979年生,硕士,现工作于郑州大学图书馆,馆员。
韩 叶 女,1989年生,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2012级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09-06]
Study on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Reading Promotion Intensive Reading Mode Based on Micro Reading Group
[Abstract]Micro reading group 2.0 is a community intensive reading group based on the common reading interest.It consists of intensive reading, focus reading, reading and viewing, cultural visits, exchange of experiences, which constitute a reading promotion based on intensive reading mode.It focuses on stimulating the reader's subjective initiative,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reading quantity and quality, has flexible organizing forms, diversifies in reading contents and makes fully use of new media platforms.Over one year of practice,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Micro reading group, as a kind of new mode of reading promotion, can greatly contribute in intensive reading, reading together, sharing, resonance, which worths support and promotion from university library.
[Key words]University library; Micro reading group; Reading promotion; Intensive reading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