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教师志愿服务机制 彰显高校师德建设新思路

2016-07-06 00:11卢灿丽
大学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机制建设师德建设志愿服务

卢灿丽

[摘 要]我国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近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高校教师志愿服务逐渐成为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和创新高校师德建设的生动平台。通过研究高校教师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提出高校教师志愿服务机制建设的创新思考,这对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师;志愿服务;机制建设;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064-03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是知识传播的高等学府。高校教师,作为人类文明传播的重要使者,社会公众对其自身道德建设就更为推崇与关注。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高校教师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要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为了进一步指引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师德建设,教育部于2014年9月25日发布了《关于教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意见》 [教师〔2014〕9号],鼓励教师成为注册志愿者,建立教师志愿服务“绩分银行”,对教师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认证和登记,形成教师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并要求各地各校应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制订具体实施办法。由此可见教师志愿服务已成为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高校教师志愿服务有效开展的重要意义

(一)是形成实践育人有效成果、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和谐的助推器

志愿服务是志愿者利用自身的知识、技术、资源和时间,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无偿志愿援助的行为。志愿服务并不是新概念,在高校校园里,大学生志愿服务已蔚然成风,而教师群体的志愿服务尚不多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志愿服务越来越需要有文化素养高、有技术专长的志愿者参与进来。高校教师有着较为渊博的知识和宽广的视野,有着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研究,可为大学生科技创新、下乡实践活动以及社会的志愿服务开展提供高质量的志愿服务,形成有效的实践育人成果。《关于教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高校教师可在知识服务、科学普及、文化宣传、政策咨询、专业培训等方面,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医疗服务下乡进社区、科技成果惠民生、专业对口支援交流、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调查和政策建议、扶危济困、应急救援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二)是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教师志愿服务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展示自身能力和素养的契机。教师以主动的姿态,通过符合专业特长和职业特点的志愿服务,有助于教师了解社会,增强才干,更好地实现专业成长。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蕴涵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思想和理念是一致的。高校教师开展志愿服务,无偿为社会及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的公益行为,弘扬社会正气,传播正能量,是新时期带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是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情操,用爱心奉献自身学识,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途径。

(三)是创新高校师德建设、开展高校师德建设的生动实践路径

志愿服务和师德建设具有内涵上的一致性。志愿服务所体现的是无私利他精神,而教师甘为人梯、烛照他人的大爱也具有无私利他性。志愿服务作为现代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传递的是爱心、温暖和希望;而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在关怀学生精神成长的同时,也要用自身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知识辐射周围的社会人群。师德建设,宜疏不宜堵。教师是一个知识分子群体,从事的是精神劳动。德育专家班华指出“使人成为人的精神劳动,是不能脱离人性实施教育的”。因此,只有给予教师更多理解、信任和尊重,发现并彰显他们身上的正能量,创造愉悦的工作氛围,而不是施加更多压力,教师才能够感受到职业的尊严与幸福,进而把这种感受和态度传递给学生。提倡教师志愿服务,向社会展示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也能够更好激发教师的职业成就动机,使他获得更大的心理满足,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二、高校教师志愿服务现存的问题

(一)自身组织建设薄弱

随着志愿精神的传播,志愿服务方兴未艾,大学校园里志愿服务活动蔚然成风,并陆续建立起了大学生的志愿者协会,组织和指导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高校学生的志愿服务主要是归属共青团管理,志愿者协会归属社团协会,并根据志愿活动的不同特性在学院或社团内成立众多分队,主要从事环保卫生、爱心扶贫、关爱老人、下乡支教、社区服务等活动,在寒暑假还结合着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邀请老师担任团队指导老师,志愿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高校教师参与志愿服务主要是体现在大学科技创新、创业竞赛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担任学生的指导老师,而指导老师一般是学生自行邀请的自己的科任老师,或是团委指派曾参与过该项活动,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可见,教师参与志愿服务的点、线、面都是比较狭窄的,志愿服务也比较零散,主要是针对某特定事件或活动开展,一旦活动结束就终止,个别教师获得奖项后就退出,缺乏对教师志愿服务的长效组织与管理。

(二)组织自我管理缺乏

目前高校教师志愿服务是零散的,因为在高校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缺乏组织管理,在规划、招募、培训、评估、监督、激励等方面的机制更是缺乏。由于教师自身也承担着教学、科研的任务,自身精力有限,有些老师在自己学生邀请下有时间就参与,只是想着把本次活动完成,况且很多时候也是挂着空名,对学生的指导较少,与学生缺乏交流与沟通,降低了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和战斗力。

(三)外部支持条件困难

虽然志愿服务是从社会发展、公益出发的,参与志愿服务的教师可以不要报酬,但开展志愿服务本身是有成本的。在发达国家,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和运行经费50%以上是来自于政府还有社会的捐赠。如今在我国高校教师参与志愿服务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的形式开展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团委能获得一部分的经费支持,教师参与活动产生的费用也是在团队经费中支出,挤占学生经费,这制约了教师志愿服务的开展。如果教师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同时还要自身去凑集经费,那么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方式就更难以令人接受了。高校教师志愿服务要走出校园,寻找新思路,争取最大的上级力量和外部力量的支持及政策落实,为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做好后勤保障,鼓励教师志愿者服务的积极开展。

(四)保障激励机制不利

高校教师志愿服务要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不但要加强自身建设,争取外部条件支持,机制建设也必不可少。制度是根本,制度是保障。时下,我国高校教师志愿服务的特点表现为没有统一的管理体系框架,缺乏统一的运行机制,教师志愿者数量少,教师志愿服务领域狭窄,教师志愿服务相关培训与交流不到位,对教师志愿服务没有相关的考核与激励措施,既影响了教师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又很难组织教师开展高层次高水平的志愿服务。2014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教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意见》给高校教师志愿服务的开展做出了指示和要求,并明确要建立教师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但是文件的精神和要求需要各省市教育部门、各地高校结合实际细化落实,省市教育部门与高校领导对高校教师志愿服务的重视也制约着高校教师志愿服务相关机制的建立。

三、高校教师志愿服务机制构建的策略

(一)理顺组织管理机制,做好教师志愿者协会的归口管理工作

高校教师志愿服务机制的构建首要在于理顺教师志愿者的组织管理机制。按照《关于教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在高校建立教师志愿者协会,结合学校教育工会的相关职能隶属学校教育总工会管理,由其指导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二级部门工会在学校总工会指导下结合教师专业特色成立专业教师志愿服务协会分会。学校教育总工会指导教师志愿者协会起草制订协会章程,做好宣传招募工作,让广大教师提高身份意识,充分认识到教师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鼓励高校教师注册成为志愿者,积极投身参与学校、社会的志愿服务工作。通过理顺教师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机制,做好教师志愿者协会的归口管理工作,可进一步促进教师志愿服务相应机制的建设,使教师志愿服务纳入规范化轨道。

(二)建立过程管理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做好登记管理工作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做好登记管理工作,建立教师志愿服务管理的信息平台。对教师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认证和登记,建立教师志愿者档案,对注册成为教师志愿者的个人信息、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录入信息系统,并将教师志愿服务活动的总结、评估、考核有关信息上传到信息平台,完善高校教师志愿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为教师志愿服务“绩分银行”的建立奠定基础。通过这个信息系统,还可将教师志愿服务与学生志愿服务、公众社区志愿服务统一结合起来,学生、公众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时可获知更多所需技能特长的教师志愿者信息,实现有效的双向选择。将教师短期志愿服务与长期志愿服务统一起来,教师在带头参加志愿服务的基础上,指导帮助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有效的实践育人成果。

(三)建立培训交流机制,提升教师志愿服务质量

现阶段的高校教师志愿活动主要是单独进行的,应充分运用信息管理平台,建设高校教师志愿者的沟通交流平台,共享资源,共同提高。教师参加志愿活动结束后,提交心得总结,召开交流会议,或将优秀个人的心得总结与教师志愿者们共享。还可以打破高校藩篱,遴选优秀的教师志愿者通过慕课、网络视频形式开展对高校教师志愿者的培训与交流,拓宽教师志愿者的视野,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服务质量。总之,建立高校教师志愿服务的培训与交流平台有利于教师志愿服务组织之间互相学习交流,提升高校教师志愿服务组织的自身建设水平,更有利于提高整个志愿服务团队的综合素质,推动教师志愿服务的发展。

(四)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志愿服务积极性

教师志愿服务要有序、持续开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高校教师志愿服务的本质在于为人民、为社会服务,政府应充分认识到高校教师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为教师志愿服务开展提供经费支持,给予专项拨款,通过减免税收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向志愿组织捐助,教师志愿者组织也可通过义卖、义演等方式缓解资金不足的问题。建立健全教师志愿服务定位及评估机制,教师从加入志愿组织开始,组织就应做出不同阶段的评估与反馈, 志愿者要接受受益者、同级、上级组成的绩效评估小组的不断评定,同时进行不定期自我评估,让志愿者自己明确定位。可实行星级义工制、项目义工表彰等荣誉性激励机制,对凡是获得星级的志愿者在年度评优、晋升培训等方面优先考虑,真正发挥教师志愿服务“绩分银行”的作用,激发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培养群体中的志愿氛围。

构建高校教师志愿服务机制彰显着高校师德建设的新思路,需要不断研究、建立和完善深入推进教师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办法与长效机制,与教师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相结合,促进教师志愿服务活动健康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关于教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意见[Z].教师[2014]9号.

[2] 李霞.高校教师在学生志愿服务中的作用[J].才智, 2013(3):33-34.

[3] 陈文渊.教师志愿服务彰显师德建设新思路[J].人民教育,2014(22):20.

[4] 朱瑕,高鹏.教师如何高效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N].江苏教育报,2015-3-4(4).

[5] 孙海清,张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高校志愿服务机制探究[J].才智,2015(11):18-21.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机制建设师德建设志愿服务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探析
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组织机制管理的建设
浅析如何做好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工作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积极运用“黄绿红”三色管控保廉工作法,助力电力企业打造反腐倡廉生态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