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终身体育视角探索高校校园体育竞赛的改革路径

2016-07-06 09:16李晓晨刘龙柱
湖北体育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改革路径终身体育大学生

李晓晨,陈 佩,刘龙柱



从终身体育视角探索高校校园体育竞赛的改革路径

李晓晨,陈佩,刘龙柱

摘要:校园体育竞赛是高等院校展示素质教育成果的窗口,是高校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高等院校体育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等,从终身体育视角下分析高校校园体育竞赛存在的问题,以优化校园体育竞赛为立足点,提出高校校园体育竞赛的改革路径,认为高校校园体育竞赛从竞赛项目设置、竞赛制度管理、组织手段、竞赛成绩等方面进行改革,可以有效激发高校学生参加体育竞赛的兴趣和积极性。

关键词:终身体育;校园体育竞赛;大学生;改革路径

2014年5月7日,为了推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促进全国校园体育的发展,培养青少年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于2014年4月至11月联合主办“2014年阳光体育科学健身校园行活动”,本次活动引进国内外最新体育项目,开展具有趣味性、竞技性的体育竞赛,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广大学生的运动兴趣,丰富广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增强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高校体育竞赛作为“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途径之一,又是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途径。但当前,校园体育竞赛严格竞赛规则、组织形式的单一、对竞赛成绩的过度要求、体育设施的管理问题、对体能和技能的高要求等影响着高校校园体育竞赛的发展,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被无情地排斥在竞赛之外。因此,新时期探求校园体育竞赛建设的新策略势在必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中笔者以优化校园体育竞赛为立足点,分析现阶段校园体育竞赛存在的问题,从终身体育视角提出高校校园体育竞赛的改革路径,旨在通过校园体育竞赛激发高校学生参加体育竞赛的积极性,使体育竞赛成为提高和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手段,进而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基础上,树立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医学院、新乡学院、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5所高校参加校园体育竞赛活动的学生。研究对象为校园体育竞赛的改革路径。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在阅读有关社会学调查及体育科研方法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需要编制了从终身体育视角探索高校校园体育竞赛的改革路径的调查问卷。问卷设计经反复修改后,请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3名教授对问卷的内容和结构效度进行了检验,3名教授均认为问卷设置基本合理,效度较好。问卷定稿后,以河南省新乡市5所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最终收回409份,回收率81.8%;其中有效问卷为372份,有效率90.9%。调查问卷回收后,间隔3天对河南师范大学的20名学生用同一份问卷进行了问卷重新调查,得到R=0.814,符合统计学要求。

1.2.2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收集了自2000年以来至今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了解相关的研究成果,作为本次研究的理论参考。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栏以“终身体育”和“体育竞赛”为关键词,学科选择“体育”检索到236条记录,在这些记录中包括“基础研究(社科)”类文章90篇,“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类文章53篇,本文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了其中的21篇文献,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最终借鉴了其中的11篇文献中的观点作为理论指导。

1.2.3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分析法从竞赛参与动机、竞赛项目设置情况、竞赛成绩的要求、奖励机制等方面对新乡市高校校园体育竞赛实际情况等进行研究,对校园体育竞赛存在的问题做出概括和总结。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校园体育竞赛与大学生终身体育

2.1.1终身体育的界定

终身体育,是人一生中所受的体育教育与培养的总和,是指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并贯穿一生的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过程。主要包含两个内容:1)人从生命开始至结束的一生中,都不断的学习、参加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使终身体育锻炼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2)在终身体育的健身思想指导下,以体育体系化、整体化、科学化为目标和手段,为人生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1]。

2.1.2校园体育竞赛的界定

校园体育竞赛是以高校师生为主要对象,在校园内举行的,旨在引导师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丰富课余生活,升华师生的体育锻炼意识的一种学校体育教育形式[2]。当今大学生热情奔放、活泼开朗,开展校园体育竞赛能够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为所属集体的荣誉去拼搏,其内容丰富,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在活动中能充分展示和表现自己,从而在和谐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2现阶段新乡市高校体育竞赛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参加校园体育竞赛的学生动机及竞赛项目设置的满意程度

表1 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动机情况

表2 学生对项目设置的满意程度

表1显示,在参加体育竞赛动机方面,回收的372份有效问卷中,有27.2%的学生表示参加体育竞赛是为了增强体质、丰富课余生活,但多达17.5%的学生参加体育竞赛是为了获得奖励,而出于兴趣爱好参加体育竞赛的只有9.4%。在表2中可以发现,多达68.0%的学生表示对校园体育竞赛的项目设置不满意,认为校园体育竞赛项目设置不合理,过于竞技化,缺乏趣味性。因此,校园体育竞赛项目的设置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需求,扩大参与面。对于田径运动中的跨栏跑、标枪、铁饼、三级跳远等专业性强的比赛项目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较好的技术,应该降低标准或选择适宜的项目代替。当然,也有31.2%的学生对体育竞赛项目的设置表示满意,认为其设置合理,具有良好的竞争性。但高校举办体育竞赛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所以该校在设置竞赛项目时在不缺少竞争性的前提下,要充分体现体育竞赛的趣味性和健身性,让学生真正从运动中感受到愉悦感。此外,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认为高校校园体育竞赛规则过于死板和专业化,灵活性较差,容易降低部分学生参与运动竞赛的积极性[3]。就学校体育而言,校园体育竞赛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更好地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竞技运动规则要求应该微调,应该适宜大多数学生参与。

2.2.2校园体育竞赛中对竞赛成绩的要求

表3 学生参与体育竞赛对竞赛成绩的要求情况

校园体育竞赛的宗旨是激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从而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竞赛中,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而表3数据显示,有多达57.8%的学生表示对参加体育竞赛有成绩要求,其中学校或学院要求的占34.4%,自己要求的占23.4%。如果在参加一项竞赛前,就告知学生获得好的名次将给与物质或金钱奖励,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可能就会把做的一切努力归因于想得到奖励,而且在参赛前学生还会产生完成的任务获得的奖励是否值得一拼的不必要的负面心理反应,这些心理状态会大大降低学生的自我决定感,从而削弱学生参加竞赛本身的内部动机。所以,过分强调竞赛成绩和名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使体育竞赛成为了少数体育尖子生的竞赛,而失去了校园竞赛的根本性宗旨[4]。

2.2.3高校体育场地与设施的利用率

表4 高校体育场地与设施情况(一)

表5 高校体育场地与设施情况(二)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高校新型标准化的体育场馆越来越多,对于高校开展精彩多样的体育竞赛很有帮助。可实际上,除了个别场地利用率较高,大部分场地与设施利用率并不高[5]。表4显示,只有49.7%的学生反映学校的标准体育馆对全校师生免费开放,33.6%的学生反映学校的体育场馆只对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体育学院学生或教职工开放,还有16.7%的学生反映学校的部分体育场地需要收费开放。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学生锻炼只能在室外进行锻炼,对于羽毛球、乒乓球等受风速影响较大的运动项目,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会大大降低,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而且使这些昂贵的设施成为了一种摆设,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表5显示,多达57.8%的学生反映学校体育设施存在安全隐患且场地管理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室外健身器材和室外运动场地受破坏无人维护。高校在学校公共体育场地与设施的管理方面不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缺少专业人员护理。

2.2.4高校对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认识度

学校体育是德智体美“四育融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健康未来的有力保障。在教育过程中,创造力的发展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和锻炼来提高自身能力,完善人格魅力,达到四育融合的目标。表6的数据显示,有61.6%的学生对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持肯定态度,认为学校体育不仅仅是智育和德育发展的重要条件,更是学生体质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仍有35.2%的学生认识不到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这势必会影响学校体育竞赛的开展。随着教育改革的实行,学校体育已跨入了新的世纪,高校应对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重新审视,考虑体育竞赛的教育价值,通过体育竞赛引导学生体会到体育竞赛的教育意义[6]。

表6 学生对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的认识度

3 高校校园体育竞赛改革路径的思考

3.1满足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心理需求

提高和加强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内部动机,需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即:学生从体育竞赛中追求乐趣,挑战自己的极限,在体育竞赛中感受到自己属于集体的一员,能为集体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等。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合理组织安排教学、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归属需要,使学生挑战自己的能力,促使他们为所在的集体而努力。在组织竞赛的时候,要注意以运动参与为根本,奖励要恰当合理,尽可能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让学生失去自我价值感,从而降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部动机。

3.2强化校园体育竞赛制度,创建和谐竞赛环境

竞赛制度是整个校园体育竞赛的规则,是校园体育竞赛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要想成功举办校园体育竞赛,必须拥有一套规范的学校体育规章制度和完善的体育竞赛管理机构。高校在体育竞赛资金投入方面要合理规划,在竞赛场地和设施方面要加大力度,广泛动员体育教师和学生参与运动竞赛并组建公平、公正的裁判队伍,并对运动竞赛信息以及成绩进行公开。学校还有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报、校园广播等宣传途径,对校园体育竞赛的动态及时传达和公示,定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知识竞赛、体育专题讲座等,向学生传授一些体育科学知识,使同学们置身于一个和谐的体育环境氛围中,这样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体育、认识体育、把体育融入当生活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7]。

3.3打破传统体育竞赛组织形式,兴办体育文化节

3.3.1充分利用高校体育社团资源,创新体育竞赛组织形式

高校体育社团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体育活动为主、旨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是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和中坚力量[8]。体育社团为高校体育活动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力量,其丰富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不仅提升了高校学生开展体育竞赛的能力,还丰富了校园体育竞赛的形式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对师生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巨大的作用,对发展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要在资金、设施等方面大力支持和推广社团体育活动,带动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促进大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及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3.3.2组织兴办校园体育文化节

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以高校学生为中心的体育盛会,充分体现校园体育精神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内容非常广泛,一般包括:体育竞赛、休闲和娱乐、体育文化讲座、健康知识宣讲或以体育为主体的图书图画展等多项活动。它对推动全民健身、弘扬体育精神、建设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勇于拼搏、顽强奋斗的优秀品质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强化体育文化,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己校园特色的体育文化节。在此期间,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集体项目为主,举办集田径运动会、三大球运动(篮、足、排)、趣味运动会、三小球运动(乒、羽、网)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混合运动会,参与形式可以灵活掌握,以学生参与运动为目的,使学生在团结友爱、和平竞争的愉快气氛中,培养良性竞争意识,增强团队精神,提高社会交往能力。通过举办校园体育文化节,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强化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最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文化节使学生确立终身体育的意识[9]。

3.4实现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一体化

目前大学生由于学习、就业和生活等压力,对体育活动失去兴趣,身体素质日趋下降。因此,使学生从繁重的学习和压力中解脱出来,参与体育竞赛,对于高校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要鼓励学生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兴趣小组和兴趣社团,利用课外时间设计竞赛内容,给学生有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体育教师要适时的提供必要的指导,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一部分集健身价值、趣味性且简单易行的竞赛项目作为校园体育竞赛项目[10]。这样,学生不仅参与了体育竞赛的全过程,而且发挥了体育竞赛锻炼人、培养人和教育人的作用。

3.5开发集健身、娱乐、竞技为一体的校园体育竞赛项目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媒体的普及,体育的参与形式日益增多,许多新颖有趣的运动项目深受学生欢迎。高校校园体育竞赛项目应将目前竞技项目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相结合,以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为目标,创设具有高校特色的自创、自娱、健身和竞技功能的综合性竞赛项目群[11]。项目设置要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开拓一些以集体项目为主的科学的、安全的、简单易行的、易于推广的、大众化竞赛项目。在项目设置时应注意增加团体项目比赛,例如校园定向越野、异程接力等;扩大参与面,降低竞技性强的竞赛项目难度,增加竞技项目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而不要过分强调运动成绩和名次,把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在参与体育竞赛的动机中,“增强体质、丰富课余生活”动机最强,其次是“减肥和解压”,动机较弱的是“兴趣爱好”。2)在项目设置的满意度调查中,高达68%的学生对项目设置不满意。3)在竞赛成绩的调查中,只有39.8%的学生反映参与体育竞赛无明确的成绩要求,只是为了锻炼身体,体验运动的快乐;而高达57.8%的学生反映来自于学院和个人的要求,在每次竞赛中都对成绩有要求,颇感压力。4)在场地利用率方面的调查中,有一半的学生反映体育场地免费对学生和教师开放,另一半学生反映场地需要缴纳入场费或只对教职工开放。且多达54.8%的学生认为场地器材存在安全隐患或管理不合理。5)在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认识度调查中,有35.2%的学生认识不到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

4.2建议

1)培养大学生对校园体育竞赛的兴趣,要在他们对体育竞赛意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使他们学会1-2项运动锻炼技能,形成一种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2)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把握学生自我决定心理,满足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各种心理需求。3)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以适应和协调不断变化的情况;给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体育意识,提高对体育的理性认识;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己身心发展的具体状况和身体素质,判断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层次和水平,以便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锻炼。4)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开发集健身、娱乐、竞技为一体的校园体育竞赛项目,创办校级体育文化节,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真正贯彻和体现新课标理念,彰显全民健身的作用,激发更多学生参与到体育竞赛和活动中,使高校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2]朱景履.高校体育竞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4(1).

[3]钟勤.学校体育竞赛改革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研究[C].江苏省教育学会年会.2006.

[4]曾奇峰,吴步阳,谭小勇.构建新时期高校校园体育竞赛模式初探[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5]马铁寨,李冰.高校体育竞赛的现状与改革设想[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

[6]贾文,田海燕.高校校园体育竞赛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7]张恳,李龙.终身体育视域下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学刊,2009(7).

[8]陈文东.参加体育协会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影响[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9]王婉珍.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积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10]童锦,纵艳芳,王红雨.高校体育竞赛发展的思考——以安徽省部分高校体育竞赛现状为例[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

[11]谭燕秋.高校校园体育竞赛改革的构思与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Explore Ways to Reform Campus Sports Compet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long Sports

LI Xiaochen,CHEN Pei,LIU Longzhu

Key words:lifelong sports;sports competition in universities;college students;ways of reform

Abstract:Campus sports competitions is to show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al outcomes of schooling window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chool sports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campus sports culture.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analysis,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long physical education,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ollege campus sports competition, to optimize the campus sports competition as a foothold, and put forward the reform path of campus sports competition, the university campus sports competition from the competition project settings, competition system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means, competition results and other aspects of reform, which can effectively stimulat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competitions and enthusiasm.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3X(2016)05-0468-04

收稿日期:2016-02-14

第一作者简介:李晓晨(1992-),男,河南三门峡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体育系,江苏南京211189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89

猜你喜欢
改革路径终身体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煤炭企业财务管理改革路径探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