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张国平
帕金森病早防早治是关键
文丨张国平
1997 年4 月11 日,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每年的4月11日为“世界帕金森病日”。这一天是帕金森病的发现者——英国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的生日。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疾病,多在60 岁以后发病,主要表现为患者动作缓慢,静止时手、头或嘴不自主震颤,肌肉僵直,身体失去了柔软性变得僵硬以及姿势平衡障碍等。症状多先从一侧肢体出现,逐步扩展至对侧或全身,疾病晚期患者僵卧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最早系统描述该病的是英国的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当时称该病为“震颤麻痹”。后来人们发现除了震颤外,尚有面具脸(面部表情减少、呆板)、慌张步态(走路时小碎步且越走越快)、小写症(写字越来越小)、行走时上肢无前后摆动等其他症状,认为称“麻痹”并不合适,所以建议将该病命名为“帕金森病”。
迄今为止,原发帕金森病的病因仍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主要与年龄老化、遗传和环境等综合因素有关。遗传因素约占10%,可以做基因检测明确。在北京、上海、西安三地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脑力劳动者帕金森病的患病率高于非脑力劳动者。推测帕金森病的发病与长期精神紧张、体力活动少和高脂饮食有关。研究还发现,在有喝绿茶习惯的人群中,帕金森病的发病率较低。所以避免过度紧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合理膳食和适量饮茶,有助于预防或推迟帕金森病的发生。帕金森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属于慢性进展性疾病,如不及时治疗,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
我国帕金森病患者有260 万,居世界第一,每年还要增加10 万新发病患者。但公众对该病认识不足,认为颤动、走路不稳、动作慢和僵硬都是人老了以后的正常现象,造成帕金森病患者就诊率很低。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55 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约为1%,65 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7%,其中50% ~ 60% 的患者没有就医,且农村和西部地区的情况更为严重。到医院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中,相当一部分人的病情已发展至中、晚期,必须采用昂贵的进口药物控制病情,部分药物疗效不佳的患者,还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每天平均高达60 元的药物费用和安装脑起搏器近20 万元的花费,使许多家庭不堪重负,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普及有关帕金森病的医学知识,提高人们对帕金森病的认识,及早到医院就诊,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采取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心理治疗等。
饮食治疗是帕金森病的辅助治疗方法之一。多吃谷类和蔬菜瓜果,睡前喝 1 杯牛奶或酸奶。蚕豆中含天然的左旋多巴,经常食用蚕豆,能延长左旋多巴药物的疗效。限制蛋白质的摄入,每天摄入大约 50 克的肉类,最好在晚餐安排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精瘦肉或鱼肉。不吃肥肉、荤油和动物内脏,多吃青菜。高脂肪饮食会延迟左旋多巴药物的吸收,影响药效。每天饮用绿茶,可以减轻症状,延缓病情发展。灵芝孢子粉对缓解帕金森病症状有一定效果。
普及帕金森病防治知识,使帕金森病人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已成为当务之急。早期的药物治疗不但可以明显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自理生活能力,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让我们共同关注帕金森病,关爱帕金森病人,让患者增强战胜帕金森病的信心,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