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平++陈晓燕
摘 要:通过选用部分课堂案例来描述语文教学生活化,借用语文生活化教学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从而使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生命力和活力。
关键词:语文;生活化;源泉;基石;语文味
对于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从长期一线听课调研的结果来看,语文教学在我县偏远农村小学不容乐观。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手法单一,研读教材不够深入,对新课程标准领悟的不透,就教材教教材成为常态。这样对小学语文教学远远背离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同样也背离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严重脱离生活,课堂毫无生机可言。
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要使语文课充满生机、学生生动活泼、课堂更具有生命力,就必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一、语文源自于生活,生活是语文的源泉
从呱呱落地那一刻起,一个新生命就被他的母语包围着,从牙牙学语起,他就开始了自己的语言之旅。因此,语文是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听他人说话、组织语言来应对、用书面语表达等处处都与语文紧密联系。我们所学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的生活感悟、生活遐想,是他们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如: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翠鸟》一课,作者经过认真的观察和了解,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做了非常细致、形象、生动地描述,使翠鸟靓丽的外形和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跃然纸上,大家在欣赏完之后会产生由衷的喜爱,进而更想去了解这个小精灵,保护这个小精灵。正是由于作者生活的用心观察,才有了《翠鸟》这篇佳作,使每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一提到这篇文章,翠鸟的样子就会浮现在眼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
二、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是语文的基石
“生活即教育。”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没有创新精神和胆略的“书呆子”。这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并领悟出:脱离了生活的教育肯定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必须要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观潮》一课时,课本上对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描写得虽好,但对于学生来说是百闻不如一见。近几年,中央电视台每年农历八月十八都会对钱塘江大潮进行现场航拍直播,老师在学习课文之前可以让学生到网上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讲,效果会更好。因为他们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搜集资料,自己在搜集资料过程中的激动心情想要急于表达给大家,让大家一起分享的心理,会使学生更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三、语文教学生活化,使语文具有语文味
将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和生命力,让学生能嗅到语文课的魅力所在,让学生感受到上语文课是一种享受,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喜欢上语文课。
王崧舟老师说:“我们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即‘语文味。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精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作为语文老师,在领会王崧舟老师的话的基础上进行生活化教学,你的课堂一定是百听不厌、千听不烦的最精彩的课堂。
四、语文教学生活化,使语文更贴近生活
杜威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如果老师在教学时,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读、写、背,我相信,不到一个月,学生就会厌学,因为他们认为上学毫无乐趣可言。我县第五小学李梅老师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三册14玩具与游戏单元的《绒毛小熊》时,在导入时,她通过和“绒毛小熊”打招呼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师:“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新朋友。”生齐声:“嗨,你好!”师:“叫出它的名字是对它的尊重哦。”生1:“嗨,你叫什么名字啊?”师连忙转换角色:“我是绒毛小熊啊,喜欢我吗?”生2:“绒毛小熊,你好!我能和你做个好朋友吗?”师:“那首先要会写我的名字哦。”师随机板书课题,引导正确掌握“绒”字。现在的小朋友绒毛玩具很多,但是他们不一定会写,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他们利用“汉之星”对“绒”进行进一步学习,我相信今后只要学生看到绒毛玩具,脑海中立刻就会浮现出“绒”这个字来。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语文源自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在教学融入生活,让语文课堂与生活实实在在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真正体验到生活即教育。
参考文献:
[1]杨自伍.教育,让人成为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李家栋.语文生活化理论与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3.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