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成军
中外支付系统建设实践比较及借鉴
◎文/赵成军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银行支付系统的发展历程的介绍,以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中较为成熟的支付系统发展实践为比较,全面描述了我国支付系统建设的现状与不足,进一步提出了完善和发展我国银行业支付系统的对策。
关键词:支付系统;现状与问题;中外比较研究
支付系统(payment system),也称支付清算系统(payment and clearing system),该系统的作用是对某国家或地区的交易者之间存在的债权债务关系进行清偿。具体阐述它是为实现资金转移和清偿债券债务的组织,由货币转移规则、提供支付服务的中介机构、传递支付指令以及资金清算的专业技术手段所共同组成的。我国支付系统是以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为基础,以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建设卡基支付系统、票据交换系统等并存的支付系统。
支撑支付体系的重要核心为支付系统。回顾中国支付系统的发展历经三个建设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至1989年5月,是手工联行阶段。电报和信件传递支付指令,纯手工操作业务使得支付效率低下,并且对新兴支付工具的使用产生了制约。第二阶段从1989年5月至2003年12月,是电子联行阶段。此时的资金清算效率随着先进的卫星通讯传输支付指令的应用而大大提高,但“天上三秒,地上三天”的现象,表现出支付效率仍然较低,依旧无法适应支付的需要。第三阶段是从2003年12月至今。正在运行的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标志着中国支付系统迈入了世界先进水平行列,借助公益化的特征和“安全、高效、快捷”的系统,为服务社会民生、支持经济金融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支付体系的组织者和监管者,在中国支付清算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针对第一代支付系统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目前以及未来时期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对银行支付系统的新要求,自09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不断优化丰富系统功能,借助第一代支付系统十年成功的运行经验,引进先进的支付清算技术和管理概念,努力开发建设第二代支付系统(The 2nd generation of China National Advanced Payment System),并于2013年10月8日在人民银行城市处理中心(CCPC)上线运行。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快速建设与发展,为经济、金融、社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服务民生的功能不断加强,“央行支付,中流砥柱”的公益形象深入民心。
我国支付系统已经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支付清算网络体系,其主要包括中央银行支付清算、外汇结算、证券结算、零售支付等方面的系统。
中央银行支付系统由大额支付系统(HVPS)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HEPS)组成。大额支付系统是实时全额处理逐笔资金,处理同城和异地、商业银行行内和跨行之间的大额贷记,以及紧急的小额贷记支付业务。小额批量支付系统的运行模式是批量支付,先将客户资金转移问题解决后,等银行资金累积到一定程度再实行净额清算,成本较低。现代化支付系统运行的重要基础是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ACS),负责中央银行内部账务处理以及商业银行清算账户的最终账务处理。商业银行以代理银行方式从事清算外汇交易,属于以外币清算代理行为枢纽的传统清算方式。
证券交易结算系统采用的是商业银行资金清算模式。证券交易的相关各方在商业银行开立结算账户,通过商业银行来完成所有的资金划拨,并且按交易次序逐笔全额进行结算。各类支付凭证和纸质票据的清算模式仍是传统零售支付方式,在支持跨行支付清算业务中依旧发挥着积极作用。支票的清算效率随着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对支票清算模式的变革而大大提高,并且支持支票全国通用。如网络、通信行业等此类非银行企业利用银行部门的特许权价值(Franchise value)和网络信息等技术优势相结合,这种结合的电子服务创新产物就是移动支付和网上支付。
(一)美国支付系统概况
在美国,美元的全球支付清算业务主要通过两个重要的大额支付系统(FEDWIRE和CHIPS)进行。
1.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管理运行的资金转账系统(FEDWIRE)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拥有并管理运行的联邦储备资金转账系统(FederalReserve Settlement System,简称FEDWIRE)是由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负责经营运行的允许提供日间信贷的全额实时结算系统。该系统于1970年开始建设,1976年全面投入运行,由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负责其整体运行,其系统总部的操作转换中心是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并在弗吉尼亚州建立了一个转接中心,负责完成在美国各州之间各种银行对资金的支付和结算。FEDWIRE系统为各个参与者提供实时全额的支付结算服务,可以处理各种时间紧迫或大额的资金支付交易,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日间结算、债权买卖、隔夜拆借、贷款的提供及偿还、不动产交易结算等业务。只要是FEDWIRE系统的系统参与者,就可以在联邦储备银行开设清算账户或者储备金账户,发送或接受各种支付指令,系统就会为其参与者完成支付及清结算。目前已有超过10000家金融机构(包括美国本土的金融机构以及外国的银行在美国开设的分支代理机构)在使用FEDWIRE。FEDWIRE系统经过这几十年的运行和发展,不仅在交易业务量和交易金额上迅速正常,还在运行效率和风险控制方面都有了较高的发展水平,针对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也很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允许日间透支,并进行适当收费
REDWIRE系统在国际上是较早允许出现日间透支的支付系统,有很多的支付系统都还未开放日间透支这部分功能。这就意味着,当FEDWIRE系统的一个参与者出现短时间的流动性不足情况时,系统管理者会向其提供一部分可以透支的金额。一方面,向系统参与者提供资金透支可以缓解参与者的流动性资产短缺,给予参与者适当的期限来补充自身的流动性;另一方面,提供透支的系统管理者也可能会面临着系统参与者无法偿还透支的信用风险。FEDWIRE系统规定允许日间透支,说明系统管理者以承担和控制这部分信用风险为代价,更加追求系统的流动性效率。为了限制系统参与者针对备付金账户出现恶意的透支行为,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从1994年开始对系统参与者每日的平均透支金额收取费用。FEDWIRE系统对在营业时间内金融机构的透支金额进行加总并以时间来平均,得到金融机构每日的平均透支金额。
②设置日间透支上限
联邦储备银行在允许日间透支的同时,也规定了将会针对不同的金融机构设置不同的透支额度上限。一般而言,透支上限的设定是以金融机构的信用度为基础的。为了限制和管理金融机构日间透支的总量,联邦储备银行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对最大透支金额进行准确的计算。按照联邦储备银行的规定,一个系统参与者的最大透支金额等于这个单位或机构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透支金额乘以一个透支类别系数。联邦储备银行设置了5个不同的透支类别,如表1所示:
联邦储备银行在设置透支类别系数时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标准,一个是单日平均系数,一个是两周平均系数。联邦储备银行认为设定两周平均乘数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更加灵活地衡量系统参与者在一段时间内透支金额的波动变化趋势。要计算两周透支金额,需要根据系统参与者在两周内所有天数的最大透支金额进行加总并用天数求平均。
③对证券记账凭证的支付转移要求提供抵押担保
作为FEDWIRE系统参与者的金融机构,往往有资金支付转移的业务往来,还有关于证券记账凭证的往来交易。在这种状况下,联邦储备银行对系统参与者在当日透支金额方面进行总结和计算,需要将其再对资金转移上的透支和在记账证券上的转移透支进行合并加总。如果金融机构所转移的证券记账凭证超过了系统的最大透支上限,联邦储备银行将要求金融机构针对超过限额的部分提供抵押担保。作为抵押担保的资产必须是可以被联邦储备银行接受的种类,在其他的方面没有特别的要求。可以享受记账凭证担保的并不可能是所有的金融机构,必须是财务状况比较良好、相关资质符合系统相关规定的金融机构才可以享受到这样的流动性便利。
表1 联邦储备银行对日间透支的透支系数规定
2.美国纽约清算所经营的银行同业支付系统(CHIPS)
CHIPS(Clearing House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是美国纽约的清算所协会NYCHA(New York Clearing House Association)发起成立并经营管理的大额支付系统,相对于其他支付系统是由中央银行管理而言,这个系统是全球最为著名的私营系统之一。CHIPS在风险控制技术水平上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也有着自身的一套较为独特的做法。当参与者的当前头寸足以支付其所有借记的支付指令时,系统才会向其释放支付指令,使得符合条件的参与者能够顺利完成资金的借记支付。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参与者在支付指令发出前和完成后都会有着一定的资金头寸,因而不会出现清算账户余额为负的情况。与FEDWIRE允许日间透支的情况不同,CHIPS不允许系统参与者出现日间透支,但是CHIPS能够为系统参与者提供一定量的信贷限额。CHIPS在其参与者进入方面也设置了一定的门槛,并不是所有想加入CHIPS的金融机构都能够顺利地加入到系统之中,申请者必须要同意接受联邦储备银行或者纽约州银行的相关规章制度的管理,并定期地接受检查和审核。此外,CHIPS还设有董事会对系统进行管理及经营,系统参与者必须要接受董事会的相关信用评估,接受董事会的不定期或者定期的问询。
(二)瑞士支付系统概况
瑞士的银行同业清算系统SIC(Swiss Interbank Clearing system)是由瑞士国民银行拥有并经营的全额实时支付系统,它为瑞士的银行同业资金转移提供支付清结算服务。瑞士国民银行规定,想要申请加入SI的金融机构必须与瑞士国民银行签订合同协议,即约定在系统内经过结算的支付是最终的、不可更改的。
SIC在对流动性风险进行管理控制方面,釆取的策略措施主要是无透支、不足额情况下进行排队等待、对延迟支付的发送行加收利息。瑞士国民银行不向SIC的系统参与者提供日间透支的流动性便利,要求参与者必须以自身在瑞士国民银行的备付金账户来完成支付,如果参与者在备付金账户中的流动性资金比较充足,系统就会自动在其备付金账户借记这笔资金。一旦参与者的账户不足额,那么这笔支付就会被放在一个特定的排队中,这个排队中的都是由于余额不足而无法完成的支付指令。当一笔支付被放在排队序列之中,系统可以将支付指令保存十个银行工作日,在这十个工作曰内的任何时间,只要系统发现参与者的备付金账户余额变得能够满足支付,支付指令就会即时生效。如果系统参与者在十个银行工作日之内都无法向备付金账户中补充足够的金额,那么支付指令就会被撤销。在SIC中的所有支付指令都是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进行结算处理,不允许改变系统中的队列顺序。在这种机制之下,支付发起者可以通过选择取消支付指令后重新发送来改变支付队列的顺序,但是无法让自身的支付变得优先到队列的前面。这样的系统处理机制在较大的程度上限制了某些较为急迫的支付指令优先结算的能力,从而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流动性风险。SIC这种无透支的支付机制安排对于控制系统的流动性风险以及瑞士国民银行的信用风险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系统参与者的商业银行加强自身对流动性的管理,也有利于降低瑞士国民银行的风险,但是相比FEDWIRE缺少在允许日间透支方面的灵活性,相对于CHIPS没有向参与者提供额外信贷,在流动性风险控制管理方面显得较为保守。
(一)中外支付系统的相似之处
1.中外支付系统都具先进的现代化程度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现金支付系统,所有数据通过网络互相连接进行传输,及时划转资金和经济业务的顺利进行都有切实的保障。由美联储控制的实时、全额美国联邦资金转账系统,日运行时间为18个小时,拥有独立的簿记证券系统,不仅有效提高安全系数和交割结算效率,而且在证券交易成本的降低的方面有着突出表现。由21家美国银行持股的L.L.C运营的CHIPS具有完善快捷的查询服务功能,高程度自动化识别进程。而中国人民银行建设的第二代支付系统,完善的功能设计,高效安全的现代化先进模式,为加快经济发展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供支付清算服务。第二代支付系统所提供的支持一点清算模式,使得银行业和金融机构可灵活地选择资金清算模式,使人民币资产的使用更加灵活,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并降低了资金流动风险。第二代支付系统为解决因账户余额不足等问题所导致的排队业务,创造性的提供了多种商业银行排队业务的解救机制。在小额排队业务中提供了撮合功能,并增加业务截止多边撮合机制和大额排队业务的日间双边撮合机制。
2.中外支付系统都具有较高整体度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支付系统相比较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系统整体性基本形成。据中国人民银行2014年统计数据,支付系统1共处理支付业务305.35亿元,金额3388.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51%和15.29%,2014年支付系统共处理支付业务金额是全国GDP总量的53.24倍。并且,中央债券综合业务系统、中国银行信息处理系统、城市商业银行汇票处理系统、中国外汇交易系统等多个处理系统都和大额支付系统成功实现连接。支付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有效结合体现出支付系统整体的完整度,每个子系统的安全保护级别和资金清算效率都较高,这种效率主要体现在账户管理信息系统、同城票据交换系统、网上银行系统等清算子系统都体现出这种高效率性。
3.中外支付系统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安全性
美国的互联网发展位于世界先进地位,为美国中央银行对支付系统的新建和维护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支持,不断加强对支付系统的安全防护,并着手建立新型数字网络。而且,美国支付系统不仅具有高度安全、高效迅速等特点,并拥有完备的灾难备份系统。在“9·11”事件中其支付系统顺利切换并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支付服务没有中断和任何影响。和美国相比,我国第二代支付系统重点健全系统备份功能。第二代支付系统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以远程备份、同城数据备份中心和生产中心为框架。提高二代支付系统备份系统的业务切换能力、生产恢复能力和数据查找功能,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连续处理支付业务并保证信息数据完整安全。
(二)中外支付系统的差异
1.支付系统覆盖及完善性存在差异
在发达国家良好经济发展环境下建设的支付清算体系跟中国的支付清算体系相比较而言,支付体系清算覆盖普及面更广,效率更高,体系更完善、服务也更好。这些优势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支付系统的建设和运营时间较早,频繁使用非现金工具使得经济迅速发展。而中国的电子联行系统起步较晚始建于1991年,2006年才正式运行大小额支付系统,支付系统覆盖面不高,基层网点支付清算环节较多。目前,基层银行基层营业网点上线率不高,2014年大额实时、小额批量、同城清算、支票影像四大系统在县区及以下网点上线率分别为58%,77%,60%,30%,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部分金融机构基层网点支付清算环节较多,清算渠道还不够畅通,影像了客户资金的清算效率。
2.跨境支付业务欠缺
十国集团运行的多币种持续连接结算系统(CLS)、欧盟运行的TARGET系统、环球银行间金融电信协会运行的SWIFT系统和一些银行卡跨境支付系统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关键。大型国际银行在跨境支付的质押物使用和流动性方面,为了金融市场交易风险、对手风险的降低,都致力于新技术的开发,目的是保护和管理其质流动性和质押物。而当前我国国内结算系统没有国际结算功能,全国大额实时支付系统缺少境内外币结算功能。
(一)适应形势变化,调整工作重心
二代支付系统上线后,对清算中心的职能定位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和思路,在属地管理的基础上,清算中心应更加注重服务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更加注重服务于“三农”经济和中小企业,更加注重系统的效率和安全稳定运行。
(二)创新管理机制,提升管理能力
1.建立管理制度,保障管理效果
建立《参与者管理办法》,明确清算中心的管理主体地位。直接参与者管理重点对参与者准入退出、资金头寸、业务人员、业务处理、场地设施、事项报告、信息安全、应急准备、运维保障、违规处罚等方面明确管理方式和方法;间接参与者管理重点对参与者业务处理、资料报送、活动组织、事项报告、事项协调等方面做出规定,切实保障管理的效果。
2.完善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方式。
实行业务人员备案和考试制度,强化业务人员管理。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参与者的培训力度,对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进行备案,建立支付考试系统,在参与者准入、人员变动、日常管理工作中对参与者进行支付系统业务、风险管理方面的考试,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促进参与者强化业务学习与管理,降低操作风险。开展参与者评价检查,建立风险发现机制。
(三)实施现场检查制度,促进参与者风险管理
制定现场检查管理程序和方法,通过参与者风险发现机制,有效锁定重点检查对象,及时开展风险状况现场检查,要求参与者积极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书面汇报,必要时可以对整改情况进行检查。
(四)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防止风险的蔓延和扩散
参与者应严格按照规定内容报送妨碍系统安全运行的重大事项,清算中心视情况向上级报告并协调参与者及时进行应急事件处置,防止金融风险的蔓延和扩散。
(五)实行参与者行内系统改造,开发方备案制度
强化参与者接口改造和行内系统改造的验收,并对参与者系统开发方实行备案制度,有效应对行内系统改造、接口改造带来的风险,当参与者系统出现故障时,有责任督促其开发方及时分析故障、解决故障。
(六)建立违规惩罚机制,确保管理效果
通过对参与者考核、评价、检查的相关结果,按照风险等级实施高管约谈、增加人员考试频率、锁定重点风险单位增加检查频次、下发风险预警通知书、全辖通报、暂停业务发送、接收权限限期整改等惩罚性手段来切实保障管理效果,必要时直接向上级行建议责令其退出支付系统。
(七)建立综合管理平台,保障管理工作规范化
建立参与者管理电子化平台,综合参与者日常管理工作内容,按行别将参与者的基础信息、日常业务监测信息、调查问卷分析信息、考核评价信息、人员考试情况、现场检查情况、开发商备案情况、重大事项报告处理、违规处罚信息进行统一的电子化储存、调阅管理,形成完整管理档案,实现参与者管理的一体化、流程化、科学化。
责任编辑:李向春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255-(2016)04-0046-05
作者简介:赵成军(1978—),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分行。邮编:110000